根据“四普”工作计划安排,5月13日,番禺区普查办到沙坑周氏祖墓、沙坑会堂及1953年沙坑搬迁房建筑群文物线索点进行专项核查工作。
普查队成员对三个文物线索逐一查看,系统查阅当地族谱、村志等文献资料,访谈亲历搬迁活动的村民代表,全面收集历史信息,并逐一对相关信息进行录入,对现场图像进行采集。经初步调查核实,1953年-1954年,原南海县上沙坑南村部分村民迁往番禺沙湾东村之东一带,政府为他们安排了耕地774亩、旱地300亩和鱼塘60亩。政府还提供了补贴,让村民自行修建房屋。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保留了“沙坑”的村名。番禺沙坑的村巷分别命名为:南祖巷、海福巷、移达巷、居安巷、沙盛巷、坑边巷、东胜巷、成安巷、西兴巷、就华巷,寓意“南海移居沙坑,东成西就”。
番禺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岭南古邑,文物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番禺区保有不可移动文物770处,数量位列各区之首。多年来,在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建立了完善的保护名录和层级体系,获得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以及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集体、个人等荣誉。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番禺区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标准完成了复查任务,多次得到市普查专家现场检查后的肯定和好评。番禺区在文物新线索核查方面,创造性地实施了“访群众、寻线索、听传说、查史料、找佐证、验实物、翻典籍、作推敲”的8个工作环节,通过穿街走巷查实物、翻山越岭找遗迹、风雨无阻抓普查、追根查源求证据,脚踏实地地开展实地调查,挖掘文物线索和文物价值。目前,番禺区已收获各类新文物线索约70处,这将为番禺历史和岭南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