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机构专页 > 区政府部门 > 番禺区发展和改革局 > 信用番禺专栏 > 诚信建设万里行

【诚信建设万里行】番禺区:衣服致癌物超标亟需引起重视

来源:番禺区法院 发布时间:2022-11-30 18:33:30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近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服装抽检中发现,一件标称为深圳市安若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生产的时尚女装,被检出一种名为“联苯胺”的可致癌芳香胺染料超标,实测高达540毫克每千克,超标27倍。此外,一家标称为东莞市曼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生产的牛仔马甲,也检出可致癌芳香胺染料含量也超过了标准数值,达到了30毫克每千克。此次服装抽检结果冲上热搜,引发了网友对衣物安全性的热烈讨论。据悉,在本次网售休闲服装产品监督抽查结果中,共发现58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9.2%。服装是各大购物节的主要产品之一,然而服装质量问题频发暴露出行业监管存在的漏洞,尤其是衣物染料致癌物超标对身体健康产生的危害,亟需引起重视。

  一、存在问题

  一是服装抽检频上“黑榜”,问题服装屡禁不止。早在2005年,“致癌毒服装”的问题就被曝出,引发热议。当时,国家纺织品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了来自珠三角的20家知名品牌企业主动送检的1051份样品,结果发现有些样品中含有高致癌性物质联苯胺超标,最严重者超标达190倍。为此,2007年11月,国家标准计划《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开启制定工作,该《规范》于2011年8月1日正式实施。然而,有了技术规范,一些投机取巧、不负责任的生产厂家,并未建立起足够的法律敬畏和安全意识。2017年,北京市工商局,责令两款“致癌”服装退市,给予多款质量不合格服装罚款处罚。2019年,市场监管部门在对一些服装知名品牌、奢侈品牌的抽查中,也曾检测出致癌物。此次抽检发现致癌物严重超标的深圳市安若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曾因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而被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该公司已于2022年4月26日被注销。且该公司早有前科,在2021年8月的季度抽检中,其就已被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检测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二是致癌染料成本低,违规使用生产现象突出。服装检测中发现可致癌芳香胺染料超标,主要是由面料印染所造成,说明部分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在面料选用和加工工艺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国家标准GB/T 17592-2011《纺织品 禁用偶氮染料的测定》规定,经还原会释放指定的24种芳香胺类的偶氮染料禁止使用。虽然国标已经实施近10年,但可致癌芳香胺染料还是能在服装中被检出。由于这种染料的生产工艺流程简便,成本较小,且替代这种染料的绿色环保染料价格要贵3~4倍,个别企业看中这种染料的色域丰富且成本低廉,为了更多地获利,从而选择这种可能危害消费者安全的染料。

  三是问题服装毒性潜伏期长,对身体健康危害性极大。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染料用于服装布料的染色,特别是内衣的染色后,当它与人的皮肤直接接触时,其有毒成分会被皮肤吸收扩散,在特殊条件下分解产生20多种致癌芳香胺,经过活化作用而改变人体的DNA结构,引起病变和诱发癌症。在这些有毒染料中,毒性最强的当属联苯胺,可导致膀胱癌、输尿管癌和肾盂癌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导致的癌症潜伏期很长,可以长达20年,当消费者把一件致癌物超标的衣服买回家穿在身上,可能在日积月累中隐性、缓慢、不易察觉得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甚至受害者及其家属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四是电商平台火热,或成问题衣物重灾区。近年来,电商直播火热,在商家的促销和主播的鼓动下,消费者会被明显低价位宣传误导,掉进低价劣质、高价假冒等陷阱。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了休闲服装等12种网售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其中,近3年该产品在电子商务领域抽查不合格率分别为10.0%、14.8%、19.2%。2022年初,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抖音、快手、小红书等9家直播电商平台销售的服装等进行了监督抽查,经检测,有22批次不合格(直播7批次,网购15批次),不合格检出率为19.5%。由于部分企业可能对复配染料和拼接染料认知不够,生产加工工艺和质量管控措施不完善,或者有些小的染料厂管控不严格,致使染料中本身含有未反应完的联苯胺。知名衣物品牌尚且出现衣物质量问题,从小企业、小作坊批发衣物的网店产品质量更加难以把关。

  二、原因分析

  一是企业自控能力不足,难以从源头遏制。服装行业准入门槛低,市场竞争有比较激烈,有些中小型企业出于利益的驱动,违背诚实信用及市场交易准则,唯利是图地生产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商品。此外,纺织品及服装生产企业对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的规定理解不够透彻,在原料采购时没有实施有效质量控管。委托生产产品在纺织品及服装中占有一定份额,一些经营者,包括品牌产品企业对委托加工产品缺少严格质量控制措施,甚至产品在流通前也没有按照法定要求进行检验,从而导致一些产品质量不过关或产品生产要求。

  二是责任意识淡薄,产品质量缺乏有效控管。目前大型超市、综合商场的商品销售大都以扣点联销方式运作,而商品质量的保障均由厂商负责。尽管市场监管部门多次进行服装质量的检查并对其严重的违法行为予以处罚,但实际买单的不是大型超市或综合商场,而常常是供应厂商,由此商品质量问题没有引起这些特定市场经营主体的足够重视,难免在商品质量上会存屡打屡犯的现象。品牌授权店在电商平台上数量众多,在品牌授权模式下,产品质量的实际控制者从品牌方下移到被授权方。授权贴上本品牌的吊牌,只要是有营业执照的公司,经营品类和品牌方一致,支付授权费用后就可以获得授权。且品牌方既不会事先“验厂”,实地查看生产资质,又不会抽检,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这也导致服装市场产品质量的乱象。

  三是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监管模式不完善。现行之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是2018年12月修订实施的。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市场业态的发展和变化,以使该法律所规制的一些行为不太适应新时期纺织品及服装管理规范的要求。由于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所限,目前市场监管部门的检查,包括商品质量监测多以抽查为主,检查涉及的范围及品类存在监管“死角”,以使个别纺织品服装经营者因存侥心理而频陷"质量门”。此外,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抽样人员为节省时间随意从抽样堆中拿取足够数量的产品,或者直接由被抽查企业自行提供,这都有悖于抽样的随机性,样品存在的不均匀性和检验的不可靠性,导致监管存在漏洞。

  三、对策建议

  一是将监管前置,强化抽查结果处理。改变传统商品质量抽样模式,采用《商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程序具有先验质量信息的情形》( GB/T28863-2012 )抽样标准开展监测工作。把监督力量前置到生产环节,保障“超标的出不了厂,出厂的就是合格的”,一旦发现问题坚决查处和曝光。加强对服装市场抽检的投入资金、人力、物力,加大抽检的频次和数量,从而更好地实现市场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督,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就能对企业形成有效约束。依法查封、扣押不合格产品,责令不合格产品销售企业停止销售同一产品,全面清理、依法处置库存不合格产品。责令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停止生产销售同一产品,并明确整改要求,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及时组织复查。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二是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敦促企业规范生产流程,盯紧流通环节,全流程守好质量关,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督促和引导生产企业建立承诺制度和自查机制,切实履行商品质量生产、进货查验、索证索票义务和责任,把好商品生产关和进货关。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对不履行经营自律责任进行商品查验或屡教不改经营不合格商品的经营者纳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及时将抽查不合格产品情况在行业内进行通报,引导经营者拒绝与黑名单企业合作,拒绝购进和自查、自行组织退市不合格服装商品。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积极引导消费者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对纺织品和服装的使用说明和相关质量证明材料进行自我“检验”,对销售不符合标准规定的纺织品和服装的违法行为予以举报、索赔,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倒逼生产经营者在纺织品服装商品生产销售中不断加强和改进质量方面的薄弱环节。切勿盲目相信“直播测评”,谨慎在无第三方担保的平台下单,以免发生卖家毁约不发货或延迟发货等情况,避免出现质量问题时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并应妥善保存购物发票等消费凭证。一旦买到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时,应谨慎签收,积极维权。

  四是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电商平台治理。在统筹考虑产品质量监管、产品质量促进和产品责任承担这三个方面功能的同时完善《产品质量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针对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检验,出台统一的检验规程,全面促进纺织服装检测市场的良性发展。电商平台经营者进一步完善交易制度规则,严把准入关,通过不定期抽查、大数据分析开展商品质量检查,对违规行为采取下架商品、罚款、封店等措施进行处置,促进网络交易商品质量的提升。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