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生活中曾面临过无数次的选择。这些选择中有的饱含艰辛、有的令人幸福、有的略带伤悲、有的充满快乐,但正是有了它们的成全,才让我能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次首肯志远航
那是1983年10月5日的上午,封开县城内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万人空巷、热闹非凡,群众们都簇拥在县人武部前的街道旁,欢送着当年的入伍新兵。
当时的我,刚满19周岁,意气风发、精神抖擞,正穿着崭新的绿军装,笔直地站在队列中,接受着人们的献花与祝福。
突然间,我在人群中发现了母亲的身影,她饱含深情地望着我,眼角边挂着几滴不易察觉的泪水。从她的眼神中,我读到的不仅仅是不舍,更多的是担心。其实母亲的担忧并非多余,因为那时的中越边界上,战事冲突时有发生,而我正好被分配到广西边防三师七团友谊关四连服役,这就意味着随时会有上战场、为国牺牲的可能。当母亲得知这个消息时,我知道她的内心是纠结的、是不安的,她也曾试图劝说我放弃当兵的梦想,但最终还是在我的坚持与再三劝说下,同意了我的请求。
欢送仪式上,一直生活在农村、从未踏出过村门半步的母亲,不畏舟车劳累、不惧人生地不熟,亲自前来为我送行,令我感动不已,也使我更加坚定了要成为一名“忠诚、奉献、务实、争先”的革命军人,要履行卫国戍边神圣职责的信心与决心。我回望着她,会心一笑,母亲回应我一个微笑,并对我点了点头。就在这一笑一点头间,我浑身充满了力量,参军报国的信念与意志也愈加坚定。
两声愿意忠如铁
入伍不久,我便积极向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并且每隔半个月准时向组织作一次书面的思想汇报,如实地反映自己的心理历程,态度鲜明地表达自己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1984年7月1日,在通过了组织考察和在有立功表现的情况下,我得到了入党的机会,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当面对着党旗郑重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我无比激动,更默默地在心中许下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铮铮誓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日子在每天忙碌而充实的集训和边境执勤中慢慢溜走。1984年11月,中越边境战事再次爆发。一天深夜,我们班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求我们连夜给前线战士运送补给物资。由于这次行动很有可能会与敌军正面相遇,班里不少战士都有些紧张。出发前,排长拍了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到了国家和人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大家一定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要竭尽全力完成任务。”
“保证完成!”在排长的鼓舞下,一句句承诺掷地有声。战士们马上按照分工,井然有序地开展物资运送工作。一路上,大家都默契地保持着沉默,并小心翼翼地观察前行。当行进至半山腰的密林中时,走在前头的我突然发现远处、左前方的草丛中有点小动静,我立即示意战友们就地潜伏起来,静观其变、伺机而动。大家在战斗中严格遵守了“打死不许动”这条铁的纪律,成功打乱越军的偷袭计划,并有效避免误伤己军的情况出现,最终不费一枪一弹、不耗一物一品、不伤一兵一员地把补给物资安全送达前线阵地。事后,由于表现出色,我被边防三师守备七团授予“三等功”称号。
后来,我又因在中越边境执勤工作中成绩突出荣立了2次三等功。
三个回答终不悔
1997年8月1日是我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这一天,不仅是我退役后过的第一个建军节,也是我到封开县纪委报到的日子。
“转业到纪委,只是战场的转移、角色的转变、工作岗位的转换,不变的仍是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对工作担当的初心。”上班第一天,纪委领导对我说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到纪委,我便被安排在纪检监察室工作。当时的室主任梁汝田第一次见到我,就连问了三个问题:“严守纪律行不行?得罪别人敢不敢?孤独寂寞怕不怕?”
“行!敢!不怕!”13年的军旅生活,锻造了我忠诚、担当、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面对室主任的问题,我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并身体力行地践行着。
想起当年,初来乍到的我,对纪检监察工作一窍不通。为尽快熟悉业务,我拿出在部队时的干劲与韧劲,一切从“零”开始、一切由头做起。每天提前回到办公室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并在休息时间自觉学习党内法规条例和办案专业知识。同时,在参与办案过程中,除了利用自己在部队中学到的财务知识,主动申请承担查账工作外,还通过观摩学习先进经验和积极请教行家里手,使自己迅速从一名“门外汉”逐渐转变成合格的纪检监察干部。
如今,已在办案一线工作了21年的我,对纪检监察事业依然充满热爱和激情。尤其是作为一名当过兵的纪检监察干部,在正风肃纪反腐的道路上,我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要始终保持军人的本色,也要始终坚守纪检监察人的作风,无怨无悔地做党的忠诚卫士、做群众的贴心人。(肇庆市封开县监察委员会委员 张桥通)
(来源:南粤清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