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番禺沙湾紫坭村一带的老百姓非常崇尚包拯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不畏强权、勤政为民的精神,建了包公庙供奉,香火鼎盛。清末民初,为了方便村民祭拜包公,村民用善款在庙旁建起了番禺县第一个村级公园——宝墨园。
如今重建的宝墨园作为番发集团属下文旅企业,是“广东省廉政教育基地”和“广州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宝墨园深挖特色旅游教育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以传承包拯清官文化为主线,突出党风廉政教育这个主题,打造出一条以景说廉、寓教于游的“学党史 树清风”精品线路,从位于景区入口处的党群服务中心出发,以党的历史征程和红棉精神为伊始,途径清心亭、龙图馆、宝墨堂、仰廉桥、治本堂、养廉池等廉洁文化景点,形成“一二三”特色廉洁文化模式,为羊城珠江注入一股廉洁清流。
一亭一阁,一身正气
清心亭取义包拯诗词“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意思是,清私心是治事的根本,讲直道是立身的宗旨,亭边对联“清阴抒浩气,心镜照仁风”恰与“清心”“直道”相呼应。聚宝阁立有万世师表孔子的铜像。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的是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党员干部的“直道”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身谋”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清私心、清利心、清权心,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这样才能“治本”。
两桥两池,两袖清风
仰廉桥,寓意对廉洁修身美德的推崇敬仰,桥上精美的通花石雕刻着“智审郭槐”“封御猫”等廉洁故事,弘浩然正气,倡廉洁之风。鉴清桥下一泓碧水,清澈照人,所谓“清如水,明如镜”,就是追求品德高尚效水之洁,办案光明磊落如明镜高悬。养廉池,半亩荷塘,一池清风,以“莲”寓“廉”,正是崇德尚善之意。龟池里饲养的乌龟,既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长寿的象征,也是坚持不懈、勤恳踏实的精神代表,立意“为官清廉寿自高,立德扬善重坚持”。对为官者而言,不贪不腐、两袖清风是基本底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产党人为官从政“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三馆齐现,三省吾身
一进龙图馆便是一座刻有包公立像的巨型紫檀木雕大屏风,馆内陈列《铡美案》《打龙袍》《怒弹国丈》三组包拯故事蜡像群组,让人直接感受包拯刚直不阿、铁面无私的廉洁品质。宝墨堂中最为突出的是屋脊上的“宝砚投江”等8组包拯故事陶塑群象,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古代名臣的高风亮节得以生动展现。治本堂,取义“为官清廉是治国之本”,馆内陈列的《诫廉家训》严厉警戒后人“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让清正廉洁之风世代相传。包拯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清廉为官、勤政为民,既是全社会的政治诉求,也是党员干部需要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启示党员干部加强自省自律,把反腐倡廉、优良党风落实在行动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包拯清廉故事千年传颂,跨越时空,传诸久远,其中蕴含的清心直道、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履职尽责等廉政思想和为政理念历久弥新、滋养后世。宝墨园积极传承包拯清官文化,精心打造“一二三”党风廉政教育精品路线,对当今深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来源:番发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