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专题资讯 > 番禺侨讯 > 总第120期

美丽乡村之文化振兴 紫坭村:兴教兴学,文明之乡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09-09 16:13:41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美丽乡村之文化振兴

紫坭村:兴教兴学,文明之乡

素材/沙湾街道办事处   紫坭村民委员会

整理/余言

沙湾紫坭村,名字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当地有大片呈紫黑色的土壤,因之得名;二是这里曾经出过一名探花,受过皇帝紫袍玉带及土地封赐,有“皇帝诰捷紫泥封”之说,因之得名。据说紫坭村在东汉时期已成墟,距今1700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800年,以人杰地灵、重德崇文闻名。

说起紫坭村,不少人会想到宝墨园、南粤苑;走进紫坭村,你会发现这里吸引人的地方还有很多。

兴教兴学,人才辈出

紫坭村名士众多,历史上有黎氏三世黎南现为宋淳祐丙午科解元、张氏六世祖张智为明朝朱元璋殿前大将军,清朝乾隆戊辰科进士韩超群等;近代则有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的张蔼蕴、岭南著名诗人张建白、文化名儒张晋三和张碧川、名士及名画家韩湛然,以及壁画大师杨瑞石等。他们出身紫坭村,也为紫坭村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岁月流芳,人才辈出,源于紫坭村崇文重教。村中学堂教育鼻祖当推黎氏始祖黎巨川的“书楼”。黎巨川,生于1168年,1227年迁居紫坭,为紫坭黎氏始祖,筑黎氏书楼,潜心读书,以扶植后裔为己任。

新中国成立前,村中有“念吾家塾”“述亭书院”“善侣家塾”“钧惠家塾”等私塾、学堂。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美籍华人张蔼蕴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张氏祠堂“接峰祖”开办“广育小学堂”,反对农村封建礼教,打破重男轻女旧俗,主张男女同校,动员贫困的农民子弟免费入学读书,所聘用的教员,多是广东省立乡村师范学校的高材生。学生不仅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在校园种植及学习木工与国技,学校成绩为番禺县第一区之冠。

1945年广育小学堂在张氏绎思堂办学,改名“紫坭小学”,开办初小班,由张建白任校长。1960年,紫坭小学成为一间完全小学。1965年扩建,1968年办起了附设初中班。1986年,曾就读于紫坭小学、时任番禺县长的梁伟苏先生和校友不忘母校,带头捐资,并发动紫坭(香港)同学会、旅港乡亲共捐资,建设4层教学楼,建成园林式的小学校,并成立奖教奖学基金,在沙湾率先免收学费。

2001年8月28日,紫坭小学易地重建,并改名红基学校,学校投资3000多万元,占地2845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75平方米,建有教学大楼、实验大楼、青少年艺术宫、标准运动场地、教师宿舍等设施,“古建筑、园林化、多功能”既有江南园林风格,又有现代化一流设施,被誉为“文化宝地”。

书声琅琅,遗泽绵绵,崇文重教滋养了紫坭村近千年。

深挖底蕴,独具春色

紫坭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多姿多彩的民间习俗与艺术,因多种原因,这些文化瑰宝一度沉寂。随着建设新农村步伐加速,舞狮、春色、水色、包公诞、师傅诞、摆七巧等重新启动,吸引海内外人士旅游造访。

紫坭舞狮历史悠久,舞的多是瑞狮,每逢春节、春色、诞日或婚娶、喜庆大事,都有舞狮活动,锣鼓喧天、炮仗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一派升平盛世景象。

春色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夜晚举办的民间盛会,会有飘色、舞狮等活动,因在新春佳节举办,故又叫“春色”。紫坭春色的独特之处是只有“屏”,而没有“飘”,造型、文采别具一格。春色在2011年被评为番禺十大民间艺术之一、“十全十美看番禺”候选名录;2019年7月,由中共番禺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区文联、沙湾镇政府、紫坭村委会共同组织,挖掘、恢复“紫坭春色”民间艺术,并在宝墨园与沙湾飘色、番禺水色同台表演。

番禺水色原称“市桥水色”,是市桥河上利用凤船表演的一种飘色活动,清朝中叶盛行。在2000年9月28日,宝墨园荔景湖上湮没了250多年的“市桥水色”重新上演,在原有基础上创新采用现代声、光、电等科技,向湖内喷射烟雾、激光,升级发展为“番禺水色”。

近年来,紫坭村用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复活、发展、传播的文化活动不胜枚举。去年,紫坭村进一步制定了《紫坭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20-2035 年)》,将村庄规划分为:美丽村庄居住区、历史文化旅游区、工业遗址公园区、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生态农业观光区、旅游配套服务区。

以村民意愿为主导、政府服务、技术支持的村庄现代化文化建设,将推动紫坭村及其文化走得更远。

情洒故土,侨胞解囊

紫坭村历史悠久,紫坭村人遍及全球。据统计,紫坭村有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约二千人,分布在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秘鲁、澳洲、新加坡等地,以韩氏、张氏族人居多。紫坭村侨联工作在梁伟苏的引导倡议下,于1984年成立了香港紫坭同乡会、香港紫坭同学会,并得到香港(番禺)工商联谊会等多个境外社团(组织)的大力支持建设家乡。

从1984年包公庙重修,香港紫坭同乡会、同学会捐资30500元(折人民币),到1996年宝墨园重修,香港周生生集团董事会主席周君廉捐出价值289万港元金箔、英籍华人赵泰来捐出1万多件价值不菲的珍贵文物和精美艺术品、(香港)祈福新村董事长彭磷基等乡亲捐资1220万元建赵泰来艺术宫,再到2001年修建红基小学,彭磷基等乡亲又纷纷捐资相助……纸短情长,侨胞为紫坭村建设出力不一而足,据统计,不含捐赠的文物和艺术品价值,侨胞已捐资约合人民币2538万元和港元1305万元。

红基学校门前有两棵百年黄葛树,茎干粗壮,枝繁叶茂,冠盖如伞,见证了数代学子走出校门,也承载了无数人的乡愁。这仅是紫坭村文化认同感的一方缩影,却让远方游子魂牵梦系,不论身在何处都有心灵归宿。

宝墨园:宝墨园是建于嘉庆四年(1799)的包公庙旁边的一个配套花园建筑,占地三亩,是“番禺第一公园”,园内建筑、墨宝、绿树、花卉、盆景精致,毁于1961年,仅剩一匾额。1996年重建,占地59830平方米,建筑面积17045平方米,是一座集包公文化、华夏千年文明、岭南古建筑、岭南古园林、珠江三角洲水乡特色于一体的旅游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张氏大宗祠(赉成堂):位于东安路7号,建于清朝,占地面积883平方米、建筑面积670平方米。紫坭张氏乃大唐荆州太守张九皋、宋魏国公张浚、南宋翰林五经博士世龙公之裔。在紫坭村,先后建有绎思堂及分祖祠堂大小共三十多间,如今保存较好的有赉成堂,修缮于2014年竣工。


紫坭春色.jpg水色.jpg乞巧作品.jpg《紫坭春色》灰塑壁画.jpg张氏祠堂群(修).jpg南粤苑.jpg宝墨园.jpg紫泥堂创意园.jpg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