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专题资讯 > 番禺侨讯 > 总第120期

美丽乡村之文化振兴 沙湾北村:古镇新颜,礼乐之乡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09-09 16:13:21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美丽乡村之文化振兴

沙湾北村:古镇新颜,礼乐之乡

素材/沙湾街道办事处   沙北村民委员会

整理/余言

沙湾,因地处古海湾半月形沙滩之畔而得名。明清两朝,因避“沙湾巡检司”之讳,曾用名青萝乡、本善乡。民国时期取消巡检司之制,遂复名沙湾乡。沙湾北村位于沙湾的北部,故名北村。

沙湾北村是沙湾古镇的核心区域,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大量祠堂、庙宇等古建筑、商业遗址、居住遗址保存完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族文化和民间信仰,广东音乐、飘色、龙狮、兰花、饮食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也长盛不衰。

而今,通过规划建设,沙湾北村有着现代化的交通、供水、灯光、网络等支持,文化站、文体活动广场等场所,也让村民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聘请专家精细规划,古建筑旧貌换新颜

在清末年间,沙湾的街市热闹非凡,各行各业都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沙湾街市以安宁市、大巷涌尤其突出,号称“三街六市”。三街是亚中坊的车陂街、市东坊的新街、三槐里王族的缘善大街,三条街的屋宇都是当时甲等住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富人区”。六市是市中心的大市、安宁市、村东的第一里市、村南宁亭涌里和一文渡间的云桥市、村西罗山里的罗山市以及更西的三槐里市。沙湾的街市为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古镇风貌。

沙湾古镇的古建筑、民居住宅极富特色。建筑传承着文化的变革,从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到沙湾文化,建筑都有不同的表达形式、鲜明的文化特征。一是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既便于防热辐射和风雨,又可以通风散热。大的“镬耳”是另一特点,以其屋两边墙上筑起两个像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明清两代,只要屋主有了钱,就会建造一所镬耳屋来显示其富有与气量。三为马头山墙,又称封火山墙,是南方民居及其他建筑的一大造型特色,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变化丰富,有一阶、二阶、三阶之分。四为封火山墙,其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

进入21世纪,沙湾古镇古建筑及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宝库。沙湾古镇通过华南理工大学及广州市番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的北村名村建设村容村貌专项规划,修复镇容镇貌,重现古镇神韵。其设计范围为“三片两线”,三片包括:留耕堂及西广场片区、安宁路片区、大巷涌片区;两线包括:古镇旅游东线、古镇旅游西线。

北村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留耕堂、新锡堂、峙思堂、光裕堂、志观祠、珠海祠、安宁路的衍庆堂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留耕堂(何氏大宗祠)。留耕堂是沙湾何氏家族的始祖祠堂,建于1275年,其后屡建屡毁。目前所见的留耕堂为1700年扩建而成,面积为3334平方米,它是番禺区现存年代最久远、布局最严谨、规模最宏大、造工最精巧,至今保存最完好的粤中宗祠的经典之作,有“岭南综合艺术之宫”的美誉,是沙湾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新的规划设计以留耕堂及西广场片区为例,其范围由青萝路转入福北路西广场(拟改为“耕源”公园)、华光路进入留耕堂中心景点,将《耕源》作为文化主题,副题中将沙湾古镇由小渔村建成岭南水乡古镇的起源用生态农林业来展现,并作为留耕堂的旅游开发序言。

总体规划设计整合了沙湾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地理资源,挖掘了沙湾厚重的人文史料,以恢复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和引入现代科技为手段,将沙湾建设成有强烈生活气息,人与自然处处显示和谐,可世代相传的名副其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从留耕堂到李氏流芳堂,从王氏王家大祠到黎氏世德堂,从文峰塔到三稔厅,保存完好、焕然一新的古建筑,透露着雍雅的沙湾文化,传递着诗书的世代相承。

凌空而起飘色飞舞,雨打芭蕉粤音流传

沙湾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广东音乐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沙湾活跃的“私伙局”活动体现了广东音乐文化的传承。

在沙湾,著名的“何氏三杰”曾创作出《雨打芭蕉》《赛龙夺锦》《饿马摇铃》等不朽篇章。沙湾至今仍完整保留了三稔厅、何少霞故居、惠岩祠等重要的广东音乐遗址,并于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广东音乐)之乡”的称号。

另一项让沙湾享有盛名的文化宝藏是沙湾飘色。飘色是一项具有沙湾本土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影响全国。沙湾飘色起源于明代中叶至晚明时期,由沙湾北帝诞迎神赛会娱神节目发展而来。清中叶至民国初年达到全盛,据悉,现在北村中仍存有一百多年前的色柜和色梗。传统的沙湾飘色活动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举行,由乡中各坊里轮流组织,每次出20-30板色,以八音锣鼓伴奏,在主要街巷巡游表演。目前,沙湾飘色现存100余板色,每一板色都有一个主题内容,分为四类:一是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二是戏剧故事,如《水漫金山》;三是祝福吉祥如意的,如《青云直上》;四是反映当地民俗风情的,如《雨打芭蕉》。从2014年起,番禺区民俗文化节也是这天在沙湾镇举办,至2019年已是第七届,其巡游活动规模越来越盛大,已经成为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活动,它展示了沙湾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并引来无数商机,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纽带,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

同时,沙湾开展了飘色进校园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有助于将飘色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融入现代文化基因,留住本土淳厚乡风

在近800年的发展过程中,沙湾形成并保留了独具特色的沙湾文化,享誉海内外。近年来,沙湾北村也不逊色,获得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基层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示范村、广州市美丽乡村等荣誉。

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上,北村以人为本,开展农村设施“七化工程”项目,实现了村内道路100%硬底化、农村路灯光亮化、村内供水普及化、生活排污规范化、卫生死角整洁化、通讯影视“光网”化。这些生活环境的变化,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改善了居民的精神面貌。

北村不仅着力于展示村庄文明形象,着眼民俗文化传承,借助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策划举办传统饮食文化节、传统民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还在村民委员会大礼堂内设置了大型展示柜,在柜内摆设一系列关于沙湾古镇及沙湾北村的历史照片、族谱、手抄本、画册、图书、飘色工具等供游人观赏。在北村的村史馆中,也已收集了关于沙湾古镇以及有关村史文化的书籍、图片、族谱等资料,并制作了一个村史文化陈列柜,翻新村委会的荣誉墙,增强居民文化凝聚力。

在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指引下,村民能够学习家庭教育、慢病管理、疾病预防和时代新政等知识。在家庭教育课堂上,讲师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与家长们一起分享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所表现出的不同性格,建议家长们尽量营造一个温馨、和睦、充满亲情的家庭环境。崇文重教对于村民来说,就是将“历史上”变为一种日常。

走进沙湾北村,青石板路,石阶石巷,老屋宗祠,古色古香,透露着古镇的文化气息。走进沙湾北村,游人如织,村风淳朴,文化场馆,错落有致,彰显着时代在变,北村人传承底蕴深厚的沙湾文化、精神品格的不变。

image007.jpgimage005.jpgimage001.jpgimage025.jpgimage021.jpgimage019.jpgimage001.jpg家庭教育活动公益课.jpg三稔厅1.jpg开笔礼.jpg讲古.jpg留耕堂(修).jpg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