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罗明佑
文 / 图 梁谋
罗明佑,原籍广东番禺,1900年出生在香港,1967年病逝于香港。
父亲罗文亮,字雪甫。曾任广州商会会长和广州商团团长,也曾是香港东华医院总理。其叔父们均属民国政府要员。
幼年的罗明佑和家族兄弟一堂接受专聘教师在家教育,后毕业于广州高等师范学校。1918年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住在当时任北京军政府司法总长的叔父罗文干(字均任)家中。
1919年北京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当时,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罗明佑在家等候复课,闲来无事,外出看电影,由此,他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当时北京只有一家外国人经营的平安影戏院,放映无声电影,票价十分昂贵,一张电影票最低都售二元,时值超过当时半担米。当时即使大学教授,也难以每月欣赏一次。
十八岁的罗明佑,受五四运动的思想影响颇深,出于民族自尊意识,他想开办一家为中国人和学生开放的电影院,以打破外国人对中国影院的垄断,抵制外国人利用电影对中国文化、经济的侵略和掠夺。为此,他征得罗文干的支持, 把寄居在叔父家期间省下来的钱加上向父母筹来的一笔钱,更得到钟石根(罗文干妻弟)的帮助,终于在1919年租下东安市场的丹桂茶园旧址,经改建成拥有七百座位的真光影戏院。
罗明佑为了实施自己办影戏院的宗旨而亲任经理。他白天上课,晚上到影戏院主事。由钟石根任副经理,聘请同学金擎宇撰写影片故事说明书和翻译字幕。票价低廉,只收一角。因而深受舆论界和青年学生的欢迎和支持,场场满座。外国影戏院商虽极不满,但因其有罗文干做靠山,也奈何他不得。只可惜影戏院经营半年余,东安市场忽遭火灾,真光影戏院亦付之一炬。
这时罗明佑在社会上已有了些名气,罗文干更器重其办事认真精明能干,即鼓励他重建真光影戏院。
影戏院的建筑工本虽然甚巨,但因罗文干出面斡旋,一些社会名流、巨绅亦参与投资,又得其父资助,资金便不成问题。经延聘能工巧匠,仅一年时间,一栋三层花园式的真光影戏院便巍巍耸立在东安门街上。这就是当时中国人自己在北京创办的最大最完备的影戏院。
罗明佑广招人才,“联华”的编、导、演等各方面人员,大部分是留学生、大学生和有一定文化艺术水平的话剧演员。他们讲究导演技巧和电影艺术的运用,所拍的影片,受到较多观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和学生的欢迎。他成功拍摄《故都春梦》后,又在第九号《影戏杂志》上刊出一篇《酬金五百元——征求〈续故都春梦〉本事》的文章,紧接着的第十号《影戏杂志》上刊登了《征求〈续故都春梦〉本事揭晓》。这与1921年真光电影剧场开幕前悬赏二百元征求意见的宣传手法如出一辙。
罗明佑经营的真光影戏院有其鲜明的特色,他拒绝放映诲淫、诲盗等害人民的影片,且重视对影片的宣传及和观众的联系工作,使其生意愈发兴隆。当时,北京的其他影戏院都操纵在外国资本家手里,外商对真光影戏院非常嫉恨,便联合起来暗算罗明佑。这时罗明佑也深感外商倚仗经济上的优势,霸占中国影戏院这块地盘不光是生意营利问题,而且实际上是进行经济掠夺和文化侵略的严重问题。所以,他决心针锋相对,扩大阵地,打破外资垄断。此举深得罗文干支持。1924年—1925年,罗明佑陆续在北京西城增建了中央影戏院,在天津建了皇宫、河北影戏院。此时正值大革命时期,全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形势发展迅猛,罗明佑紧握时机,树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利用电影进行文化和经济侵略的旗帜。于是,平津的观众很快被吸引到罗所经营的影戏院来。外商的影戏院陷入持续的萧条。罗明佑紧紧把握住这一“天时、地利、人和”的势态,立即以与外商合营的方式将平津两地的外商经营的平安等三大戏院合并过来,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解雇了这些影院在雇的外国人,全部换上中国人管理。罗明佑因势利导,迅速联合了平津的六家影院,于1927年建立了华北电影公司。尔后又陆续兼并了国内一些小的商办戏院、茶圃,在太原、济南、石家庄、哈尔滨、沈阳等地扩建影戏院。
1929年,罗明佑的电影业已伸展到华北、东北地区,建影院二十余座,控制了北方五省的电影放映事业,成为中国从事电影事业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