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之生态振兴
桥山村:处处绽放生态文明之花
素材/石碁镇人民政府 石碁镇桥山村民委员会
整理/余言
桥山村位于番禺区石碁镇北面,距离石碁镇政府约4公里,毗邻金山大道及广台高速、地铁四号线,佛莞城际铁路也将开通。桥山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开村始祖则颜公由石碁镇小龙村迁徙至此开村,全村主要姓氏为“曾”姓,村内现存两处祠堂均建于清光绪年间,分别为玉川曾公祠和则颜曾公祠,均为区级不可移动文物。
如今的桥山村,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也有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新貌。从2006年被评为广州市卫生村,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到2018年被评为广州市级美丽乡村,2020年接连入选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广州最美村庄,桥山村的乡土上处处绽放生态文明之花。
环境之美:出门望得见山,低头看得见水
昔日的桥山村容村貌普通,存在旧村布局凌乱、色彩杂乱,新村雨篷飘篷常见,农村建房缺少整体规划等问题,影响了乡村生态美感。
近年来,桥山村以建设美丽乡村、创建特色精品村为导向,治理村庄垃圾、污水以及提升村容村貌为主攻目标,全村干部、党员、村民群众合力推动环境整治,举全村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结合村庄清洁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一行动日活动,将村内房前屋后的杂物、积存垃圾、闲置地块、飘篷等问题完成清理整治,拆除废弃猪牛栏、旱厕及占用村公共地方搭建的车房、杂物房、新村内占用冷巷搭建的建(构)筑物。完成了对村民房屋外飘块雨篷及残破广告牌、危房断壁的清拆整治工作,“美丽家园”整治率达100%。
同时,桥山村与润穗公司签订第三方代维协议,建立“三线”整治长效运行维护管养机制,完成全村“三线”线路的规整捆扎工作,建成管道1500米,新建钢绞线路约3.7万米,捆扎线路约3万米,对不具备下地条件区域的“三线”,通过优化线路结构进行有序规整,并清理废弃线路,符合安全要求及横拉竖直美观要求。
此外,桥山村完成了环村路绿道、中心公园升级改造、绿化广场、停车围蔽道闸等美丽乡村工程建设。集中清理破旧、生锈的宣传栏和宣传牌,建成8个风格统一的宣传栏。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洁大行动,驻村工作组、村干部、党员带头清理村道巷道、村边水边垃圾,引导村民群众自觉清理房前屋后卫生。还通过对村内现存的134块闲(空)置地块进行硬底化用于停车或打造为“微公园”“微田园”等,大大提升了村内绿化美化水平。
如今的桥山村美景处处可见,村民们足不出村,便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享受花园般的美好环境。
文明之美:贯彻治污行动,便利村居生活
满眼美景,是村民幸福感的源泉之一。治污行动下村居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更收获村民的一致好评。
桥山村全面升级了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村民生活污水收集率达100%,解决了污水直排,影响河流生态的问题。
为进一步方便村民生活,改善村居生态环境,桥山村结合“厕所革命”方针,将公厕升级改造纳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对村内四座公厕进行升级改造。四座残旧的老式公厕摇身一变,改造成统一样式的新型公厕,公厕内采光、照明和通风良好,配备照明灯具、洗手器具、镜子等,每个独立厕间都配备冲水设备、厕纸盒及分类垃圾桶。公厕有专人管理、有保洁制度,落实好地面光洁、无积水、无臭味的要求。桥山村还在环村路口加装了一座新型装配式公厕,为更多居民提供便利。
继公厕改造后,垃圾分类推广也提上日程。受“公厕+”理念启发,桥山村内多个投放点均设置在公厕附近,通过合理规划方便村民投放生活垃圾,最大限度地满足村民日常生活所需。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垃圾分类工作中,设置的5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为石碁镇首个建设全厢房式投放点的行政村,投放点周边种植鲜花及绿色植物,兼具实用性及观赏性,将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垃圾分类工作中。
桥山村分类投放点建成以来,市、区有关领导及镇人大代表团多次前来参观调研,部分兄弟镇街亦前来交流学习,并表示对自己镇街推动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生态之美:存入绿水青山,收益金山银山
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桥山村通过村级干部例会制度,完善了《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把治理乱投垃圾、乱堆放等环境卫生措施写进《村规民约》。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巩固和提升,村居的经济收入也稳步提高。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桥山村着力发展花卉产业,已引进广州市卉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雇佣农民工、订单带动、提供培植技术支持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创收,解决部分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帮助培植户实现科学、高效培植。依托卉通公司的花卉产品,桥山村成功通过2020年省级、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认定。通过物业出租和农业发包收入,实现村集体稳定征收和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未来,桥山村还将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配套,优化生产生活环境;积极探索村民共建机制,围绕道路、公共空间、绿化、亮化等管护内容形成乡村建设管护长效机制,将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更多村民享受生态文明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