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味在番禺”
文/饶原生
“食在广州”,下一句,你会怎么接?
“厨出凤城”“味在番禺”……都对。厨者,厨师之技法也。味呢?如果明白,番禺人会特别看重食材原味,你会不会大写一个“服”字?
举两个番禺人的例子吧。在明末清初,屈大均耗二十年功力,写了一本堪称岭南文化百科全书的《广东新语》。书中“食语”“禽语”“兽语”“鳞语”等多卷都提到了食,对食材描述之丰富之细致之传神,可证本人是个执著于食物原味的极品吃货。
诸多食材,屈大均最爱是家乡的鱼。好在哪里?他写道,“鲩之美在头,鲤在尾,鲢在腹”。如何品出鱼味之美?他感叹道,“相过一味鱼生足”。鲥鱼(三黎鱼)尤为他偏爱,久闻海目山鲥鱼鲜美大名,专门荡舟其间寻味,吃鱼生吃至诗兴大发:“雨过苍苍海目开,早潮未落晚潮催。鲥鱼不少樱桃颊,与客朝朝作脍来。”
屈大均爱食材原味有书为证,今天的番禺又有多少饮食传奇?央视《远方的家》节目组日前来广州拍摄《行走海岸线》系列,听闻有位番禺人擅煲一款特别靓汤,点着名要探个究竟。人是大石人,名唤黄立基,人称大石基。汤有何特别?CCTV镜头下,只见如同人参实为萝卜的尤物,加土猪肉所炖出的褐色汤水极诱人。主持人胡鑫后来告诉我,那汤只饮一口便舌底生津,醇厚鲜甘的味道久久难忘。
食材要耗多年功。靠着家传记忆,大石基专门找沙质地种起了大片萝卜,半成品时确保皮薄肉滑不起渣,件头皆在斤半到两斤之间。萝卜带泥拔起后,先置田头原汁原味晒上六七天,再嘱农妇轻施“化骨绵掌”将之搓揉至心软,然后移架上缓慢晒足40天,完全的“睇天吃饭”。“礼成”之后,其体内已形成如吉品鲍一般的琥珀色溏心,标志着糖分高度聚合与重组。这款已获非遗的溏心萝卜,像陈皮那样存放时间久了,汤效更佳更奇妙。
广州以前叫番禺,解密“味在番禺”,解的不也正是,一代代广州人对待饮食的极致追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