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永秋——中国近代的第一代西医
文、图/屈巨贤
屈永秋(1862-1953),字桂庭,广东省番禺县沙亭乡人,即今化龙镇沙亭村人,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代西医,曾主持北洋医学堂和天津卫生总局等事务,在我国医疗事业、医学教育和卫生防疫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又曾为多位近代政坛要人诊病,见证了光绪帝、袁世凯之死等历史事件,他是中国近代医学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
《番禺县续志》记载屈永秋
一
屈永秋祖辈务农。他幼时在村里小学读书,毕业时恰逢香港有中学来广东招生,录取条件之一是要求认识26个英文字母,屈永秋达到要求,遂到香港读中学。
1880年,英国伦敦教会医师马根济(John kennethMackenzie)因治好李鸿章夫人疾病,得到李的赏识。后来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建成总督医院,又称施医养病院。1881年9月,马根济向李鸿章上书,提出了建设医学校,得到准许,并从归国留美幼童中分派林联辉等8名学生为第一批学生。医学馆于1881年12月15日开学,名为总督医院附属学校(Vicexoy’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时人称为“医学馆”。由马根济为教务主任及教学医官,尚有驻天津海军的英美外科医生共同担任教学,全英文教学。
招收第二届学生时,为保证有较好的英文基础,于是到香港招生。因此,正在香港读书的屈永秋获得了入读机会,他与徐华清、麦信坚、黄宝森等4人全部来自香港的The Hongkong Central School,于1883年入学,成为第二届学生。后来1884年的第三届12名学生也来自香港该校。3届之后暂停招生。当时学校学制3年,屈永秋1886年毕业。
屈永秋朝服照
二
医学馆学生毕业之后,均分派各地或军队任职。如第一届的林联辉留校,第二届的麦信坚留在北洋施医院等。而屈永秋和徐华清则奉派到东北旅顺口开办医院,即旅顺的“水师养病院”。1894年甲午战争中,旅顺陷落,屈永秋返回天津总医院。
1889年,李鸿章着手规划天津总医院建设,设西医学堂、施医院、储药处3部分。选址于天津城外,建筑房屋180多间。至1893年12月医院与学堂均落成。这间学校名为北洋西医学堂,后来又称为北洋医学堂(现河北医科大学的前身)。聘任原总督医学堂的毕业生林联辉为总办,金大廷为监督。1896年底,金大廷辞职,此时开始由屈永秋接任监督。监督是直接管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职务,相当于教务长。
北洋医学堂的学制为4年。1893年入学的首批学生实际在校时间5年,至1898年毕业。并称由于林联辉和屈永秋都是广东人,因此早期只在广东和香港招生,至1900年始向天津招生。
1900年林联辉病逝。屈永秋正式成为北洋医学堂负责人。河北医科大学校史馆中展出的“河北医科大学历任院(校)长一览表”,从马根济起,其中记载林联辉为1893—1900年,1901年空缺,屈永秋任“校长”的时间为1902—1912年。北洋医学堂于1913年改属直隶省,更名为“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15年该校又改隶海军部成为海军医学校,直隶省随即在保定成立了一间新的“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即河北省立医学院前身,现为河北医科大学。屈永秋主持北洋医学堂期间,共毕业了总第4届至第10届学生,计93人。学生们在学期间积极参与各地卫生事务,毕业后很多分派到军队担任医官,为近代中国培养出了一支重要的医疗卫生防疫力量。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成立了都统衙门,鉴于当时的卫生状况,于当年8月28日设立卫生防疫机构——天津临时政府卫生局,这是中国城市设立卫生局之始。首任局长德博施是法国驻华公使馆医生,继任局长乌隆是法国医学博士、北洋医学馆教习。1901年11月乌隆局长因事回国,推荐梅尼担任局长。
当时,该局实施了多种公共卫生措施,将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卫生统计、疾病预防、疾病检查纳入工作范围,改变了天津人的日常生活。1901年4月,卫生局成立专门小组负责查找流行病发病源头、监督疫苗接种、建立卫生统计数据等,天津成为中国较早建立流行病调查和卫生统计的城市。
1902年8月,袁世凯从联军都统衙门接管天津时,保留了这一机构,成立了天津卫生总局,北洋医学堂总办屈永秋兼任总办,聘北洋医学堂总教习梅尼当顾问。大王庙被作为天津卫生总局办公处,这是天津最早出现的卫生行政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大沽港船舶、关内外火车的检疫工作。卫生总局下设3个卫生分局,雇佣中外巡捕80名,伕役200名,负责街道、桥梁及沟渠等处的日常清扫。另外还分设育黎堂、妇婴医院、治时症医院,出台《卫生办法》《清洁办法》《育黎堂办法》《育婴医院办法》《时症医院办法》等。
1903年5月营口鼠疫暴发,北塘患疫尤甚。屈永秋主持天津防疫,他率领天津卫生总局的中外医生,拟定《天津防疫章程》《大沽查船验疫章程》,派出巡丁把守大沽海口码头和北塘、新河等车站检疫,对发现瘟疫的房屋、车船进行消毒,掩埋病死者,"数月之后,疫气渐息,全活众多,津郡亦未流行。而后各国军队及领事各官,咸知中国于防疫一端,办理不遗余力,始终无可藉口,遂亦枝节全消",成功地挽回了防疫主权。因为有卫生总局防疫机构,官方首次应用西医防疫之策很快消灭瘟疫。1903年12月袁世凯上奏请朝廷嘉奖,朝廷以“筹办防疫,劳勋卓著”给屈永秋嘉奖升职。
天津卫生总局的许多工作,都走在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发展的前列,特别是在防疫工作中尤为突出。作为卫生总局总办的屈永秋,其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
1906年,屈永秋作为襄校官参加了清廷考验游学生(即留学生)考试。清末清廷开始派出官派游学生,1903年拟定了《奖励游学生章程》,1905年清廷学部开始实施对归国留学毕业生的考试,1905年举行了首次考试,1906年举行第二次。屈永秋与严复、詹天佑等7人担任了第2次考试的襄校官,其职责是负责考试、阅卷事宜。其中屈永秋负责理化和医学两科的考核。
1906年留学生考试考官与学部堂官合影(后排左1为屈永秋)
早期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址
新归国的留学毕业生通过考试者可获赐各科进士,然而担任考官的屈永秋却未能获得这一封赏。1907年5月15日,袁世凯上奏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及西学人员请命,请求对詹天佑、吴仰曾、屈永秋、邝荣光4人分别给以各科进士出身。民国版《番禺县续志》卷十七“奖励”里“进士”一栏,有“王建祖、胡栋朝、屈永秋”三人。其中记载:“屈永秋国医科毕业,直隶候补道员”。 道员(又称道台),清代官名。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就是直隶省(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的候补道。候补道是清制职官称谓。高级职官丁忧(父母亲去世,守孝完毕)后再请职者,正常任用,提升任用为道员职时会作为“候补道”。
1912年10月26日,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出资兴办的高等西医学校——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正式成立。经先期积极筹备,定为学制四年。1913年1月,首届在北京、上海考录的72名新生到校,1月20日行开学典礼。1917年3月,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举行第一届毕业典礼。当时大总统黎元洪派代表屈永秋及教育总长范源濂、次长袁希涛来校致训词,政学界来宾演说,与毕业生等全体摄影。这也标志着学校成立后第一批教学硕果的生成。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及其后续更名的北京医科大学校、京师大学校医科,直至1928年更名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之前,一直为国内唯一的国立民用高等西医学校。
三
光绪帝晚年多病,朝廷曾多次诏各省督抚举荐名医晋京诊治。屈永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初十入京,九月十二日到颐和园为光绪诊病。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九月十二日起,屈永秋与另一名西医关景贤一起入诊,主要采用外治法治光绪腰痛,如用茄叶膏贴于左右腰眼,后来改用樟脑、粟壳药酒。有关脉案至二十八日止。但据屈永秋回忆,他后来仍然入宫诊视,最后一次是十月十八日,“是日,帝忽患肚痛,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呼:‘肚子痛的了不得!’”屈永秋觉得肚痛“与前病绝少关系者”。这是他最后一次入宫。随后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去世,不到22小时后,慈禧太后也去世。由于2人去世时间相隔极近,引发光绪被害的猜疑。1937年屈永秋的回忆发表后,也成为佐证之一。2008年,“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清光绪帝死因研究) ”发表报告,通过对光绪头发砷含量的测定,提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屈永秋的回忆为非常重要的研究文献。
四
宣统元年(1909)京师大学堂拟筹办分科大学,相当于成立各科系院。学部《奏遴员派充分科大学监督折》提出:“花翎二品衔直隶补用道屈永秋,堪以派充医科大学监督……其柯劭志、孙雄、屈永秋、汪凤藻、罗振玉五员,学行俱优,声望素著,拟即令其充补各科监督。”方案获得批准。但屈永秋并未到任。
1910—1911年,暴发了震惊中外的东三省鼠疫大流行,疫情有蔓延关内之势。屈永秋立即投身于京津各地的防疫工作中。他到山海关一带设局检疫,颁布《火车防疫章程》,规定“凡沈阳乘头等车到山海关者,无论中西客人,虽无病亦须留住山海关五日”,又设立临时病院收容病人。在疫事平息后,直隶总督陈夔龙上书请援例赏屈永秋医科进士,最后未见批准。但屈永秋指挥天津卫生总局防疫得力,保护了法租界侨民的生命安全,1912年,法国政府特地给屈永秋颁授骑士团勋章(Legion of Honour)中的第三等司令勋章(Chivalric order)。
屈永秋挂法国勋章照
五
袁世凯就任民国总统之后,屈永秋离开天津,到北京任“公府医官”,即总统府医官。屈永秋1914年3月31日获封为陆军军医监,相当于少将军衔。1915年又获授二等嘉禾章。
袁世凯去世后,屈永秋依然受到北洋政府的重用。1920—1921年东三省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屈永秋参与防疫有功,1921年获授三等文虎章。1923年获一等大绶嘉禾章。退休后屈永秋来往于京津等地行医。例如1926年5月,总统府秘书闵尔昌“病黄疸,经番禺屈君永秋医治,两月始愈”;1928年5月,为黎元洪诊病等。
屈永秋1935年后闲居上海,1938年返回京津两地居住,后定居北京,至1953年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葬于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
屈永秋的子孙今在北京、天津以及海外等地居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曾回家乡番禺沙亭村寻根问祖,并到屈氏大宗祠祭拜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