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博思
最近喜欢翻旧书。
闲暇时读书,不爱用脑,只想看些简单易懂的散文小说,如果题材涉及饮饮食食的就最好。可惜新生代的美食博主多数言之无物,或是配图花哨,或是不知所然,总让我这个读者读之无味,弃之可惜。而我常看的几位美食作家……噫,我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俗人。
说回旧书。因着番禺特别多旧书店的缘故,我闲暇时也特别喜欢到旧书店淘几本旧书,其中,一本《粤菜溯源录》把我的眼光锁住了。无他,皆因作者——特级校对。
特级校对,名字有点搞笑,却是香港饮食界的传奇人物,1951年在《星岛日报》写美食文章,也是第一个在香港报纸开专栏写“食”的人,可以说,是当代食评的“祖师爷”。特级校对真身是谁?正是20世纪50年代《星岛日报》的总编辑陈梦因,“大千居士”张大千曾说:“有人精通某一个地方的菜,而梦因熟悉中国各地方的菜,并知道某一个菜的来龙去脉。至于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更是他人所不能。所以讲起中国菜,梦因是难得的第一人。”
陈梦因在回忆录讲述他写美食文章的来龙去脉,事缘《星岛日报》在林霭民主政后,销路不断下跌,1951年某日,林霭民召开编辑会议急商对策,陈梦因随口说:“多开一个娱乐版吧!”提议获通过,交由当时采访娱乐新闻的陈良光负责编辑这个,陈梦因建议陈良光在娱乐版范围,加些衣食住行内容。当娱乐版内容准备得七七八八却独欠写“食”的作者,陈梦因遂自告奋勇交了几篇食稿,同事周鼎提议把这个写“食”的专栏叫做“食经”,从此便开创了报纸写“食经”的先河,陈梦因亦索性以“特级校对”为笔名行走江湖。没想到,本属游戏文章的“食经”大受欢迎,六个月后文章结集印行单行本发售,亦一纸风行,“特级校对”之名不胫而走,亦为香港美食评论奠下基石。
好的美食评论,一定不会单写食,会写食物味道,写环境,写典故,这其中,陈梦因可谓是佼佼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食在广州”。“食在广州”这四个字,相信大家都听过,但有没有想过“食在广州”原意并不是我们如今说的好吃的食物在广州,而是另有所指?在书中,陈梦因引用了《广东新语》的作者屈大均所说的:“天下食货,粤东尽有之,粤东所有食货,天下未必尽有。”由此便推敲出自唐朝以来,在被派往南蛮之地(即现在广东地区)官员中口口相传广州的“食货(即食材)”远比中原的要多,久而久之便有了“食在广州”的口头禅。书中更娓娓论尽了“食在广州”是如何从“食材多”到“美食多”的演变的,其切入点之新奇,论点之丰富,令人读来叹为观止。
信息时代,人人都是美食家,菜一上桌,人未起筷,相机先食,再通过互联网分享出去,下面再简单写一两句评语,就已经是食评。我们获取信息的路径变得多元,对事物的了解反倒浅薄得可笑。面对传统的八大菜系,面对软件上推陈出新的各派餐厅,我们逐渐变得失去耐性,我们习惯了看到就能迅速判断所用食材、口味的菜名,习惯了单用食材和调味品堆砌出来的食物,不再想花时间去了解它背后的渊源和故事。
本书由陈梦因20世纪80年代写的20多篇文章编辑而成,在书中他追溯了广州、潮州、东江、顺德4系粤菜之源,历史掌故娓娓道来。其中,陈梦因提到20世纪40年代流行于美国食坛的中国“杂碎”,在广东食史上值得大书特书,因为“杂碎”或直接或间接养活逾百万炎黄子孙。他又列举洋人喜爱的“叉烧”、“甜酸猪肉(即咕噜肉)”为“杂碎”菜的代表,又吐槽说美国厨师烧猪肉弄不出“甘味”,画虎反类犬而已。书中又提到民国时广州的大三元酒家推出过一道名为“六十元大裙翅”的招牌菜,六十块就能吃大裙翅那么划算?非也,六十元,即当时的六十元毫银,可买十四担上好白米,但富豪乡绅仍追捧不已,可谓“豪门一席酒,贫家数年粮”……
《粤菜溯源录》主要讲广东的饮食,讲了蛇羹、馄饨、鱼生,又谈到了潮州菜、顺德菜、客家菜、海南菜,聊到了粤菜师傅的点点滴滴……如果你和我一样,对广东饮食感兴趣,又厌倦了快餐时代如蔗渣般的美食稿,不妨看看此书,也许会对广东饮食有新认知呢。
《粤菜溯源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