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专题资讯 > 番禺侨讯 > 总第127期

番禺人物------何善衡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02-18 16:36:28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何善衡,从金铺杂工到恒生银行董事长

/林干 图/恺麟


在世界股票市场界,香港的恒生指数是反映香港股市价幅趋势最有影响的一种股价指数。它的创始人,也是世界著名的华资银行恒生银行的创始人何善衡的金融生涯,却是从广州太平南路一间南成小金铺的杂工开始起步。

何善衡.jpg

何善衡

何善衡(1900-1997),祖籍番禺县茭塘司石溪村(今属广州市海珠区石溪)。清代末年出生于澳门一个贫困家庭,在半饥半饱中度过了幼年。因无力支付昂贵的学费,10岁前仍未入学读书。父母将他送回石溪村,入读费用不高的私塾。

乡间私塾,虽然学的是《三字经》《幼学琼林》等古典启蒙书籍,但何善衡十分珍惜这种学习机会,刻苦攻读,勤学不辍,能够对课本背诵如流,深得老师喜爱。几年下来,他不仅认识了许多字,而且明白了为人处世的传统道理,这段学习生活对他日后影响颇大,以至于发达后,他捐资在家乡石溪办起了一所劬劳小学,为家乡子弟提供读书机会。后来,家庭发生了变故,连私塾的低廉学费也支付不起,13岁的何善衡被迫辍学,只好到了广州一间盐仓当杂工,干的是清理场地的活,薪水低微,生活困苦。两年后,他辞掉盐仓的工作,转行到位于广州今人民南路一带的南成金铺当学徒。

民国时期的上下九.jpeg

民国时期的上下九

在南成金铺做学徒,其时是有名无实,并非真正学习买卖,只是做倒痰罐、扫地及沏茶递水之类的打杂工作。不过,何善衡并没有嫌弃这份卑微工作,在金铺,他一方面工作勤快,手脚麻利做好琐碎的杂务;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多看多问多思,了解金铺的买卖交易知识,另外,购买经济、法律、市场营销、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书籍苦修自学,间中向老板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他的商业才华很快被老板认可,允许他参与买卖,并且崭露头角,22岁时被升任为金店司理(经理助理)。

在南成金铺,他结识了同为行家的林炳炎,并深受林炳炎赏识,这段友谊不仅为何善衡日后发展铺了路,而且成就了两人日后的辉煌事业。在金铺过了多年打工生涯后,24岁这年,他决心“自闯世界”,辞去金店的职务,向朋友借了一笔钱与人合股于广州上下九路开设了汇隆银号,从事港币买卖业务,也渐渐炒起黄金来。

恒生银号.jpeg

恒生银号


但是老板不是那么好当的,汇隆银号生意并非一帆风顺,何善衡在炒金过程中因为亏蚀而曾三度挂单。所谓“挂单”就是根据当时广州黄金市场的规矩,炒金亏钱者,名字和所欠的数目就会在堂内挂单,直到款项还清方可赎回。

亏空了的何善衡已经身无分文,走投无路之际,到上海向老友林炳炎求助。此时的林炳炎已经在上海开办了大银号,成为上海金融界重要人物。已经发迹的林炳炎并不嫌弃这位“落难”的朋友,亲自到码头迎接何善衡,安顿后并吩咐专人照顾他的起居饮食。在上海的日子里,何善衡一边在林炳炎的商行里帮忙,一边筹措欠单的款项还债,在林炳炎的帮助下渡过难关。

汇隆银号经营了六七年后,1933年3月3日,何善衡与林炳炎、何添等人在香港中环永乐街70号创办了连伙头共11人的恒生银号,银号的业务仍是他们熟悉的买卖货币和黄金。当时何善衡出资最少,仅1000港元。不过,何善衡参与创办恒生,不但影响了他的一生,也影响了恒生的发展历程。

1941年,当日寇侵华的战火迫近香港时,何善衡当机立断,把全部资金调往澳门。这是一着妙棋,当时在东亚和东南亚,只有澳门使恒生银号得以保存实力,避免了一场浩劫。抗战胜利,何善衡携带大量资金返回香港,参与了黄金买卖。经过三年的“黄金大战”,恒生获得巨额利润,并且成为香港黄金业界的权威。他始终认为在香港做生意较外地容易,便于1952年11月向政府申请银行牌照,并于12月5日正式注册。

恒生正式注册,打算发展全面性的银行服务,标志着这家传统老牌银号开始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转型。1960年,恒生正式转为公共有限公司,并正名为“恒生银行”。注册资金增至3000万港元,在中环兴建起恒生大厦,在九龙、旺角增设了多间分行。他领导编制的“恒生指数”,作为股市升跌的参考系数,以其科学性与权威性而为世界所接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从金铺学徒出身的何善衡,推己及人,从自己多年的经历深知经营之道在于以诚待人,他提倡“服务大众,人客至上”的精神,把恒生的业务方向主攻香港中小型企业、市民大众。后来如郑裕彤、李嘉诚等叱咤风云的华商巨子,当年创业,都曾得到恒生的大力协助。他曾表示:“我们自始至终本着顾客第一的精神时刻提醒员工,不论是草根阶层,还是劳苦大众,只要他们一踏进恒生银行,便成为我们的上宾。”根据何善衡的原则,恒生订立一系列服务守则,如员工要勤恳尽职,要反应敏捷,要培养忍耐、忠诚、整洁及乐于助人的精神,雇员更不可误导或批评客人,或与客人争辩,应该耐心聆听客人的需要,并即时答复,还要谨记客人的名字,在客人离去时更应亲自送行等等。每当顾客踏进恒生银行,就会得到职员的热情招待及协助,如代填表格、引介至适当柜台等等。因此,恒生透过一系列富有人情味的周到服务,拉近了银行与社会大众的距离,赢得了顾客。与当时汇丰银行的做法,华人要借钱先经过买办这一关相比,恒生银行的服务更有温度,因此,恒生很快得到香港市民的认可,在香港银行界脱颖而出。1964年时,恒生银行更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何善衡的继任人利国伟说,恒生银行迅速发展的原因,归功于何善衡的眼光,他对恒生两大贡献:其一是立足香港、其二是对客人好。

民国恒生银号广告.jpg

民国恒生银号广告


在公司内部运作上,何善衡也很有一套:公司走向企业化,办公室政治在所难免。但是,何善衡仍很重视与员工的关系,并曾在高层例会中亦庄亦谐地以粤语训示大家:“老婆可以闹(粤语骂的意思),但伙计就唔闹得。事关你养老婆成世,闹下都得,但下属帮我地揾钱,唔应该仲闹佢。”(意即“妻子可以骂,但伙计却骂不得。因为你养活妻子一辈子,骂一下还可以,但下属帮我们赚钱,不应该骂他。”)

他著书《阅世浅谈》,把待人接物之道公之于世;并信守忍怒,谈到用人时,绝不姑息庸才:“可以原谅一个吹毛求疵的主管,但却无法忍受既不损人,亦不利己的老臣子,对新同事不予指导,亦不大关心,做错了则叫他再做,绝不加以解释,使人暗中摸索,倍感困难,这种人存在,简直是事业上的绊脚石,应予铲除。”

1965年,香港发生波及全港的挤提风潮之时,当恒生的现金将要提清时,4月8日下午5时,何善衡即紧急召开董事会,毅然以让出51%控股权为条件,引进了汇丰银行的大量资金,使恒生银行安然度过了危机,得以继续发展,而他本人仍然继续担任董事长。在他领导下,恒生银行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每年业务都保持两位数增长。到了1972年更成为港内首家上市银行。如今,连同总行在内,恒生银行已发展到140间,市价总值列汇丰之后,高居香港银行第二位,何善衡本人也积累了逾百亿港元的个人资产。

1000.jpg

恒生银行香港总部


由于何氏早年受教育的机会不多,所以他在发迹后极重视教育。1970年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成立,曾向多所高等院校捐款,香港浸会大学其中一个校园便命名为“善衡校园”。1973年,何氏夫妇向香港佛教联合会捐款在新界葵涌填海区兴建中学,并将何善衡的“善”字和其妻李宽德的“德”字合并,取名“佛教善德英文中学”,何氏在一生中得到多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番禺理工学院(现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何善衡教学楼.jpg

番禺理工学院(现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何善衡教学楼


1980年,与多位恒生银行董事资助注资创立“恒生商学书院”,以培训商界人才。2006年,何善衡慈善基金会向香港中文大学捐款,中大将成立的新书院命名为“善衡书院”。

何善衡一向热爱家乡,乐善好施,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祖国建设。1979年以来,捐巨资、赠物给家乡兴建学校、医院、敬老院、幼儿园,以及筑路、整治村容环境等共十多个项目,如今工业大道南西侧420号有一家石溪中医院便是他捐建并题名的;他还资助广州发展科技文化交流等多项基金,还捐巨额款项资助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番禺理工学院,为省、市、区、县、镇等50多个部门和单位捐资赠物,捐款总额达1.1亿港元,其中广州市接受捐赠共7000万港元。

1993年7月8日,何善衡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他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后,继续为支持广州市公益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先后捐给番禺理工学院1000万港元,捐资6360万港元兴建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新住院楼、中山医科大学何母刘太夫人中心实验楼、海珠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楼。

1994年,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何善衡连同恒生的几位老友梁銶琚、何添以及利国伟,各捐资港币一亿元,成立“何梁何利基金”,每年向中国内地有杰出成就的学者颁发奖金,以鼓励学者在科技、医学及其他领域的成就,在我国科技界影响巨大。1996年6月22日,何善衡被授予“广州市杰出贡献奖”。

1997年,何善衡先生在香港因病去世,享年97岁。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