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专题资讯 > 番禺侨讯

特别报道-------栉风沐雨二十载 春华秋实满庭芳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8-14 16:35:01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今日古邑之东环街

栉风沐雨二十载 春华秋实满庭芳

素材/东环街道办事处

整理/刘伟洪



6.JPG


东环街地处番禺区中部,于2002年设街,东与大龙街道相连,南与市桥街道毗邻,西与沙头街道、钟村街道为邻,北与南村镇接壤,总面积11平方千米。下辖甘棠、蔡一、蔡二、蔡三、龙美、东沙、榄塘、左边8条行政村以及东环、江南、富豪、金山谷4个社区。辖内总人口约10.2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24万人,来穗人口约6.97万人。


历史文化保护修缮、活化利用

东环街具有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为让更多居民深入了解文化精髓,同时让社会人士了解到东环街历史文化,让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东环街编印了以“印象东环”为主题的东环街历史文化口袋书,详细展示了47项风貌建筑及人文记录,全面保存东环街历史人文印记。

1981年蔡氏大宗祠.png

摄于1981年的蔡氏大宗祠


文物遗迹汇通古今

蔡氏大宗祠位于番禺区东环街蔡边一村阳平大街8号,始建于明朝,占地面积1221.65平方米,是蔡一村、蔡二村、蔡三村共同的始祖祠堂。201011月,蔡氏大宗祠被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2021325日,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九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咸丰年间,蔡氏大宗祠所在地原为一个300平方米左右的小祠堂,名子方祠。蔡氏族人在1923年,将原有的小祠堂重建为蔡氏始祖大宗祠,子方祠不保留,子方蔡公牌位供奉在蔡氏大宗祠神龛上。

2013年重修落成现场 (1).jpg  2013年蔡氏大宗祠重修落成典礼 


蔡氏大宗祠建筑风格极具岭南特色,装饰丰富,灰塑、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祠堂坐东北向西南,广三路深三进,占地面积1221.65平方米,为四进二天井建筑,砖、木、瓦结构,两侧有钟鼓楼,后面连接衬祠,三路均为硬山顶,灰塑博古正脊,绿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除两庑为镬耳封火山墙外,其他三路均为人字博古侧脊封火山墙,头门封火山墙前端有灰塑狮子一对,大门木门夹上嵌木匾,刻“蔡氏大宗祠”五字,中堂悬挂着蔡元培书写的“光裕堂”木匾,祠堂门口挂有对联一副,上联“梓林翘秀”,下联“萝嶂排菁”,于1923年书写。

蔡一村还通过结合祠堂+文化,活化蔡氏大宗祠,把文化、文明注入宗祠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粤唱祠文化 传递宗亲情”的祠堂文化活动、“我眼中的祠堂”——探寻东环文化活动等,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发挥祠堂社会教育功能,深入挖掘古祠堂中蕴含的仁爱、诚信、大同等优秀传统和精神价值。

东环街蔡边一村--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日泉”泉眼.JPG

东环街蔡边一村的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日泉”泉眼


日月甘泉滋养乡亲

二泉相映,一方水养育代代蔡边人,位于番禺蔡边一村的两口古井“日泉”和“月泉”,它们犹如深扎在土壤里的根系,滋养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将生命的原点延伸,输送到城区的每一个角落。日泉、月泉位于广州番禺东环街蔡边一村螺山岗脚下,是蔡边村神话故事《螺山的传说》故事发源地之一。该村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相传,日月两泉的泉水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途经此地时敲出来的。

日泉、月泉建于清光绪丁酉年(1897),1998年重修。日泉坐南向北,占地面积17.48平方米,泉眼上方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三面围栏和井口平面,围栏平面呈“日”字形。月泉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15.4平方米,泉眼上方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井口周围砌成长方形平面,四周三面砌成围栏,平面呈“月”字形。20029月,日泉、月泉被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213月,日泉、月泉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无论是本村人还是外来者,皆十分钟爱日月泉水,泉水汩汩而出,一天24小时从不间歇,取水的人也络绎不绝,来古井取水是村民们的习惯,回家后通常会用井水来煮饭和泡茶,米饭软糯香甜,泡茶清香润滑,井水已经成为他们烹饪佳肴的独家“秘笈”。

神奇的自然地理赠予了蔡边一村这一份天然厚礼,而村民们也保护着涌动的泉水。在日泉、月泉的围栏边,都设立了相关碑文或牌匾提示,告知取水时的注意事项和禁忌,以确保水质不被污染,居民有序饮用。除此之外,每年都会有学生参观日月泉,这不仅让他们了解到古井的历史和学习到地理知识,更向他们传播了保护自然和文物的重要性。

日月泉水哺育着世世代代蔡边村民,见证了长久以来蔡边村的发展和变迁,古人用一日一月命名了两泉,还留下了关于两泉的征联故事,即出了上联——“日月两泉明白水”,一直征集下联,由于此上联内容有一定的意境和格调,还包含拆字、合字(日月合为“明”字、“泉”字拆为白水),对下联要求同样除了内容、平仄、词性对得上,自然也要包含拆字、合字,因此,数百年已过,工整对仗的下联至今还未出现。有人说,未出现的下联看似是古人留下的一道谜题,但它更是古人留给后人的智慧,让穿越古今的对话从未停止过,就如这日月两泉一样,潺潺流动,生生不息。另外,想参与对联征集的海外读者也可以关注“微社区e家通魅力东环”“番禺东环融媒”后台发送下联,或发送至东环街宣传办邮箱1841046949@qq.com

图片内容:村内游龙 拍摄者:梁志铭 拍摄时间:2016年2月17日.JPG  村内游龙(梁志铭


关帝文化弘扬十乡

送神接神传统延续百年,番禺关帝十乡会源于明朝末年,举行大型巡游的传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十乡是指龙美、东沙、榄塘、左边、坣头、白沙堡、朱坑、甘棠、横坑、樟边。关帝十乡会这个地缘性民间祭祀组织于明末初现雏形,清末正式组成联盟,以坣头十乡庙(大跃进时被拆除,但地盘仍保留)为集会地点,供奉关帝,取其忠、义、仁、勇。十乡长老经过商议,把每年的正月初七定为十乡接神日、正月初十定为会景巡游日、正月十一定为朝神日,以示十乡的团结强大。后将原来的十乡会景活动举办成为一年一度的关帝十乡会景大巡游活动。

每年正月初十由当甲的乡抬关帝神像,其他各乡自办节目。队伍集合后,一起巡游十乡的主要街道。关帝神像在当甲的乡按规定坐镇一年(正月初七至次年的正月初七),再由次年当甲的乡去接神,这就叫“送神”和“接神”。当甲的乡在会景巡游队伍中排列第一,其他各村由抽签决定次序。各乡的巡游节目集中到指定地点,并在当甲的乡的炮手点燃三响炮后按吉时一齐起驾,会景每到一个乡之前都先点燃三响炮,警示会景将到。乡民在各家的街巷口供奉祭品,点燃香烛,诚心礼拜迎接关帝公神像。巡游队伍依次为十乡会令旗→彩旗队伍→肃静、回避牌→关帝神像→罗伞→舞龙、舞狮队伍→八音锣鼓队→生花牌队→小朋友担花篮队→马色队→柜色队,最末是关帝帅印。帅印是用于为前来观看会景巡游的善男信女盖印的,乡民将盖印后的印纸带回家中,保佑家人在新的一年里阖家平安、身体健康、如意吉祥。20123月,“关帝十乡会”被列入番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发展有力

经过多年发展,东环街形成重点企业聚集、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辖内园区经济、总部经济特色明显,聚集番禺节能科技园、番山智库ABP、番山创业中心、星力动漫产业园、金山谷意库等5大产业园区和10个中小园区。

全街现有企业18563家,其中上市、挂牌新三板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233家,专精特新企业12家,数量位居全区首位;规上企业530家,数量位居全区第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总体形成科技信息产业、建筑业、汽车展贸、商贸业、工业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2022年第一季度全街地区生产总值为32.7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排名全区第4。全街单位面积产出的生产总值及税收收入连续多年排全区前列。

潘高寿商标.jpg

潘高寿商标


治咳品牌 跨越百年

位于番禺区东环街东升工业区的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是广药集团旗下广州药业的核心企业之一,是以生产止咳化痰药著称的中成药生产企业,是国务院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其品牌价值在中国品牌研究院近年公布的“中国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中居全国第28位。

潘高寿以前装产品工具.jpg

潘高寿以前灌装产品工具

潘高寿前身长春洞产品包装.jpg

潘高寿前身长春洞产品包装


百年老字号最大的底气还是来自产品质量。”潘高寿董事长、总经理杨东升指出,潘高寿的川贝枇杷露一直备受岭南地区民众信赖,品牌价值日益增长,而川贝枇杷露的诞生,恰恰是潘高寿创新求变的体现。广东开平人氏潘百世、潘应世兄弟在广州高第街开设药铺,店号“长春洞”,这便是“潘高寿”的前身。“长春洞”创立之初,主打的是当时岭南地区最有销路的蜡丸药品。后来,长春洞药铺毁于战火,潘百世的四子潘郁生改在西关十三行路豆栏上街重新设店。辛亥革命后,西医西药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传统中医却面临危机,长春洞营业额也一落千丈,潘郁生敏锐捕捉到市场的变化。当时南方气候炎热多雨,且经常乍暖乍寒,人们容易患伤风咳嗽,他将具有润肺镇咳作用的川贝母与枇杷叶等药材一起熬炼,又吸取了西药制剂方法并加入了糖浆,加进了苯甲酸等帮助延长保质期,独创“潘高寿川贝枇杷露”,中药西制,在改善汤剂药口感的同时,又便于储存,由于产品疗效显著,川贝枇杷露一下子声名鹊起,被中医界称为我国治咳中成药的“鼻祖”。

潘高寿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更飞速的发展,凭借着川贝枇杷露,我们的市场规模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迈入了千万俱乐部。”杨东升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潘高寿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烧柴火的大铁锅已经跟不上科学发展的水平。1995年,潘高寿搬迁到番禺区东环街,开始投入了生产,设备厂房的扩张,企业员工的增长,潘高寿正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潘高寿大楼.jpg

潘高寿大楼

番山2.JPG

番山集团


2006年,潘高寿获得国务院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称号。2007-2008年,潘高寿凉茶保密处方和专业术语、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分别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潘高寿成为中国医药界唯一拥有“双国遗”的单位。

潘高寿首创“两句话轻问诊”——根据咳嗽时有痰没痰、痰白痰黄,做到咳嗽分类,辨证施治,这样才可以让患者买对治咳药,这种专业赋能的方式,既减少了高额广告成本,又能直接帮助患者找到合适的药品,让连锁药店留住顾客,也无形中加深了市民对于潘高寿“止咳专家”这一品牌形象的认知。

在新冠疫情之前,我们的营收每年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特别是在连锁药店等主要渠道,能够实现30%-40%的增长。”杨东升介绍,今年潘高寿还组建了数字化业务小组,希望能把这种轻问诊模式复制到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以进一步扩展市场。

2021年,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保健品有30个品牌销售额破亿元,其中潘高寿川贝枇杷糖销售1.28亿元,成为名单中仅有的“破亿润喉糖品类”。

潘高寿为何“长寿”?可总结为三个关键词:专注、传承、创新。它一直专注于治咳领域,既继承传统,以传统中医药为本,又开拓创新,结合社会需求赋予传统中药文化新的内涵,使老字号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服务产业 汇聚名企

近年来,东环街立足产业布局,力求“做优”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致力打造高新高质高端的现代化智能化创新产业高地,激发经济发展动力。

番山集团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集商用物业开发、物业经营与管理于一体的实业集团公司。项目分布于广州、肇庆、梧州、中山、江门等地,主营业务总部园区开发和运营开发,经营管理的项目超过200万平方米。集团发展至今30年,已形成总部园区开发、物业运营、项目投资三大业务板块的品牌力量。

番山集团经过22年的深耕发展,已开发番山智库、番山总部E谷、番山创业中心三大ABP总部品牌园区,引入逾1000家企业,创造年产值过100亿,实现税收10亿,带动近2万个就业岗位。22年的深耕与创新发展,荣获广州市十佳优秀园区、广州市品牌示范产业园区、广州市提质增效园区、市级孵化器等等奖项。

广州天安番禺节能科技园位于番禺区东环街辖区,项目总投资50亿元,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是广州市开发建设最早的民营科技园区,也是番禺区体量最大的重点产业园区。园区贯彻“引进龙头,带动产业集聚”的发展理念,打造“政府主导,推动创新发展”的运营模式,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汇集在园区内,借助园区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高效的创新体系,实现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到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果,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广东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园区目前已汇聚了2000+家企业和4+从业人员,累计培育引进上市和挂牌企业29家,中央直属企业区域总部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累计303家,国家、省、市专精特新企业累计共34家。现有知识产权数14188项,商标6107项、软著4457项、专利4594项(其中发明专利和授权1316项、实用新型2005件、外观设计1273件)。

2022年,东环街重点建设项目工作7个,1-9月完成投资额1.77亿元,投资完成率81%。顺利推进东环街易兴DHJ15-01地块、中铁建花语岭南公建配套项目、龙美汽配城、龙美展贸城、番禺节能科技园—天安十期项目、番山超能创业园、德瑞中心项目7个重点项目。其中,番山超能创业园位于番禺区番禺大道北537号,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已入驻400多家企业,主要汇集网络工程、动漫游戏、节能环保等总部型行业,包括世界500强奥林巴斯等。

东环街积极应对经济发展“三重压力”,坚持稳字当头发展辖区经济。截至20225月,全街有规上企业530家,挂牌及上市企业12家。20221-5月,全街新增注册企业783家,注册资本累计达43.3亿元,消化招商面积21773平方米。同时,积极发挥产业联盟作用,中铁建工、中铁六局、中铁十局等建筑产业联盟头部“链主”企业积极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建筑业61家,一季度总产值48.9亿元,同比增长48.4%;打造“一纵一横”汽车销售十字区,吸引广州极氪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注册落户;成功举办“魅力绽放时尚嘉年华”东环街时尚美妆产业联盟系列活动,有效宣传辖区时尚美妆品牌。

DSC09355.JPG

24小时智慧政务大厅


社会治理群防群治,共建平安


近年来,东环街持续推进“综治中心+信息化+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建设,高标准建设村级综治中心7个、高清视频监控1636个、“平安大喇叭”180个,是打造新时代广东“枫桥经验”实践创新项目的6个省级示范单位之一,村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防范化解涉众型经济纠纷机制建设工作经验被市委政法委在全市推广,龙美村“雪亮工程”建设获评全国智能化优秀创新案例。

2021年,东环街将各村(社区)综治中心列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对照国家标准和省、市实施方案要求,在原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的基础上,优化完善街道综治中心场地功能布局,建有群众接待厅、矛盾纠纷调处室、视频监控研判室、网格管理工作室、“粤心安”心理服务室,同时设置人民调解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功能区,有效实现综治工作职能化、专业化。实行综治中心与网格化服务管理一体化办公,保障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和群众诉求排查化解、“雪亮工程”等工作规范有序进行。针对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短板,东环街对辖内行政村综治中心进行翻新改造,参照街综治中心模式,统揽村(居)政务服务、公共法律服务、警务室、出租屋来穗人员服务、网格化管理等事项,打造成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一揽子提供群众服务、一体化守护社会平安的基层社会治理平台。

2 侨讯服务站.png

侨法服务站


东环街还在辖区内12个村(社区)设立“为侨法律服务工作站”,为归侨侨眷、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提供新的维权渠道,更好依法护侨。“工作站”设立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侨界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接受侨界群众委托,代理诉讼业务,为侨界群众中的困难人员依法提供法律援助服务。除了设立“工作站”,还在各村居放置“侨法宣传角”展示架,摆放各类涉侨政策法规、侨务知识有关书籍,以扩大宣传范围。

2022年全街进驻村()律师共提供服务总数266次,开展法治宣传活动40次,接受群众各种法律咨询56次,审查合同24次,提供法律意见书2次,参与调解1次,提供其他服务143次。另一方面,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每周二有律师固定值班,对于一些涉法涉诉案件,利用这个平台,信访人可以来访咨询有关法律问题,帮助他们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除了在硬件设施上进行改善升级之外,东环街在“软件”服务上的提档提质也不遗余力,为实现政务服务从8小时向24小时延伸,满足企业、群众“随时办”的需求,20211115日,东环街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用“24小时东环智慧政务大厅”,整体面积约82平方米,设立了政务区、公安区、税务区三大区域,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助服务机“各司其职”。

政务区除了可办理与人社、公积金、民生等相关的1271447项业务外,还新增了与不动产查询、残疾人联合会、民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卫生健康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医疗保障局等相关的240项业务。

公安区可提供港澳通行证件自助签注、身份证办理、证件照拍摄等业务。“以前要专门去照相馆拍照和拿回执,再到政务中心排队办理。现在不用到处跑了。”使用自助服务机拍完照并进行了身份证办理的王姨称赞道。

税务区可办理发票申领、发票验旧、发票代开、非税收入申报、税费清缴欠税查询、社保完税证明、税收完税证明开具、社保费业务办理、社保费托收单等业务,通过自助终端与多部门联动实现了一厅式、一门式服务。

东环街集聚了天安节能科技园、番山创业中心、金山谷意库创意园、星力动漫产业园、德胜创意产业园、誉瀛新天地、番山智库等七个产业园区,企业众多,相关政务、税务办事需求大。大厅中的“智能微厅”与电子税务局以及政务服务平台紧密协同,可与税务后台服务人员实时进行视频交互,该功能覆盖广东省,可实现业务跨区办、跨市办。而“智慧晓屋”可通过专业的后台服务“云坐席”进行一对一视频服务,并将大厅的所有业务进行了整合,集自助业务办理与远程可视化人工交互于一体。

3 园区华侨法律培训会议.jpg

园区华侨法律培训会议


近年来,东环街通过优化流程、优化网络服务功能等举措,创新、创优政务服务,为企业、群众提供暖心服务。“24小时东环智慧政务大厅”正式对外开放,正是东环街推行“网上办、掌上办、不见面办”的一项举措。它实现了政务服务线上线下同步运行和“不见面审批”,让企业群众少跑腿。

番禺节能科技园.JPG

番禺节能科技园

党群企服务中心大.JPG

党群企服务中心大厅


乡村振兴规划治理,魅力东环

蔡边村文昌塔.JPG

蔡边村文昌塔


东环街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环境与经济共赢的理念,以“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宏伟蓝图为指导,发挥现有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重要的社会生产力。深入实施“林长制”“河长制”等,大力保护城北公园、口袋公园等绿化资源,加大东沙涌、榄塘涌等河涌及两岸治理力度,落实全街16株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责任,完善“一树一档”,建立全街古树名木考核机制。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水平,蔡边一村、甘棠村、东沙村、榄塘村获评市级美丽乡村称号,龙美村、蔡边二村、蔡边三村获评区级美丽乡村称号,形成“一村一品牌”的工作成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环街采取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方式,积极盘活土地,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东沙村休闲农业观光园面积达110亩,之前是“撂荒地”,经过东沙村平台竞投,连片开发,如今观光园种植了番石榴、圣女果、火龙果、草莓,成为“百果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此外,果园在观光和采摘的基础上,还计划增设农事活动,让游客在农艺人指导下参与农事,感知节气之美,游客可自行耕作,也可由农艺人代管理,让大家体验种植和收获的全过程,并通过举行种植竞赛活动,相互交流种植经验。在新水坑居住的王女士带着女儿到果园摘草莓,她说,这里交通很便捷,环境很好,来这里能让小朋友识别植物,了解瓜果植物的生长环境和节气规律,学习农事耕作,体验农民的辛苦,是一堂很好的劳动技能和生物知识课。

百果园一角.jpg

百果园一角

丹山河碧道.jpg

丹山河碧道


在果园西侧,是番禺区丹山河碧道东环段。2021年,东环街开展丹山河碧道(东环段)美化提升工程,建设长度双边总计约2千米,工程用地总面积约42834平方米,建设范围由左边村龙岗桥至榄塘村牌坊,工程于202110月底完工。

河涌两岸美化提升主要内容体现在电气、园林、给排水、硬景工程四个板块:丹山河碧道东环段全段加装太阳能路灯,为夜间散步的群众提供安全的河道视野,共安装100多支;对沿河两岸及丹山河碧道东环路段景观节点“口袋公园”的植物花卉进行统一的升级改造,意在打造更加美丽的河涌景观;在给排水方面,“口袋公园”加装自动喷淋设施,为日后的植物维护提供保障;同时,对河堤两岸的道路进行统一的更换,将地面材质更换为沥青,打造健康、舒适的沥青跑道,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河涌周边环境;同时,对丹山河碧道东环段进行统一的碧道标识牌、碧道logo、安全设施(救生圈等)、宣传牌等的安装。完工后的丹山河碧道与区儿童公园、青少宫等邻近公共设施,利用水清岸绿的丹山河生态碧道、与周边100余亩草莓、火龙果等自然资源组成的“百果园”,发展户外休闲亲子游线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户外休闲的需求。

改造后 (2).jpg

榄塘“口袋公园”


依托丹山河碧道(东环段),东环街重点打造“丹青碧绿”新乡村示范带,辐射带动丹山河涌沿线东沙村、左边村、榄塘村三条行政村。通过统筹整合土地、房屋、景观、文化等乡村资源,因地制宜对该片区进行全域规划,聚力提升乡村“颜值”和群众生活品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并以“文旅融合”为着力点,沿着丹山河碧道(东环段)“串点、连线、成片”,以绿水、绿道、绿色产业为支撑,把东沙村红色旅游资源与左边村、榄塘村乡村休闲产业资源串联起来,深度打造乡村文旅产业,将“文、人、居、产”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乡村文旅休闲示范带。

甘棠莲花池.JPG

甘棠莲花池

除了着力开发乡村旅游产业,东环街还重视乡村环境治理工作。东环街榄塘村,位于丹山河上游,从丹山河上游的榄塘涌岸走过,看到河涌的水质清澈,碧道两旁绿树成行,迎水坡的小草长出新绿,百花点缀,呈现水清、岸绿的美景,市民在宽阔的碧道上骑行或散步。榄塘村公交总站旁侧这块地原来是杂草丛生的闲置地,经有关部门批准,东环街将这块闲置地进行整治,提升河涌两岸的环境,改造成一个休闲性的口袋公园,榄塘涌边的榄塘口袋公园,成片的格桑花灿烂绽放,有的花呈粉色,有的花浅红色,有的深红色,还有的含苞待放,放眼望去,姹紫嫣红。2020年东环街榄塘村获得“广州市美丽乡村”称号。

东环街甘棠村,则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乡村振兴的总抓手,结合环境卫生整治、完善公共设施等工作,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产业兴旺为着力点,努力推进该村特色精品村建设,村民安居乐业,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甘棠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精神文明村”“广东省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广州市第三批美丽乡村试点村”。

2017年,甘棠村的青莲池从一方水塘变身成景观莲花池,甘棠村持续提升村容村貌。为保障乡村生态环境优美,甘棠村开展农村环境统一整治行动,对重点整治区域的违章搭建物进行拆除,并清理该地块上的堆放杂物,硬底化处理建设停车场,完善排水及周边配套工程,彻底清除卫生黑点。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后,甘棠村加强清洁队管理、完善各项制度,为村落绿水青山、村民享有城市化的基础设施、宜居环境建立长效管护完善保障。

走进甘棠村,春意盎然的美景扑面而来。宫粉紫荆花、木棉花、簕杜鹃花灿烂盛开,绿化树长出了新叶,草坪长出新绿,居民在公园里休闲锻炼。来到甘棠村,不仅能感知到村落中所包含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感受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对村落的改变。这座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千年古村,在城乡融合中复苏,焕发出新的生机。

甘棠村公园.JPG

甘棠村公园


对于番禺乡村的点滴变化,广州市康洁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宇明感触颇深。2010年,他从番禺南下香港,在十多年的打拼中,往返于港穗两地,时常回番禺看一看,这些年,他亲身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他说,“回来之后,发现番禺的发展是越来越好了。”他认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番禺还能保留和延续自己的文化底蕴是很不容易的,他到访番禺的美丽乡村,其中的设计与建设和对历史的保护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叹,以前的番禺因为工业发达,所以城区中多少会存在一些污染,而现在却截然不同,出门便能看见蓝天白云,碧水青山,人们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了,他很享受这样优质的宜居环境。

栉风沐雨二十载,春华秋实满庭芳。东环在这短短二十年里,泥泞小路变成内畅外联的大路,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从前的黑臭河涌变成了乡村小溪,“撂荒地”变成亲子观光采摘的休闲去处。在新的时代里,从多次试错到一步步进行产业转型,构筑良好的营商环境,建立特色科技园区,打造上规模的产业集群。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推动本土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城市融入自然、现代融入村庄。展望未来,开拓向前,东环街将继续以更加奋发有力的“铁匠精神”,在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上,描绘更加绚丽的新时代发展画卷。

东环航拍.jpg   东环航拍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