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专题资讯 > 番禺侨讯 > 总第128期

特别报道——今日古邑之桥南街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01-11 11:02:28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今日古邑之桥南街

廿余载华丽蜕变 沙田水乡诞生新中心城区

素材/桥南街道办事处

整理/罗辉


      宜业宜居宜游新城(郭锦华摄)

20023月,桥南街诞生在农田密布、河涌交错的市桥河南岸,“桥南街”之名也由此而来。桥南境内地势平坦,三面江环水绕,河网纵横,共有大小河涌12条,河道长20.5公里,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的沙田水乡地貌。成立之初,桥南街辖区内只有1个行政村、4个社区,200711日,原属沙湾镇的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划入桥南,后随着住宅小区的增多陆续新成立了5个社区,目前桥南街辖区面积17.85平方公里,下辖4个行政村和10个社区。截至202212月底,辖区常住人口105091,其中户籍人口65300人,来穗人员及市内其他地区户籍人口39791人。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在桥南街茁壮成长的21年历程里,勤劳奋进的桥南人民在这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上挥洒着汗水,让桥南从最初典型的沙田农耕区,华丽蜕变成经济社会兴旺发达、高档商住小区林立、城市环境美观整洁、社会秩序和谐安定、现代化城市气息和岭南水乡风光兼备的宜业宜居番禺新中心城区。


商住兴旺

展现新城活力

围绕“建设宜居宜业新中心城区”这个总体定位,桥南街大力实施了“调一优二促三”产业发展策略,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如今,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了桥南街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桥南街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紧抓番禺大道形成汽车服务产业集聚态势带来的机遇,大力扶持汽车服务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经济支柱产业,目前已落户16家“限上”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同时继续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2022年桥南街作为牵头单位开展的区重点建设项目共4个,分别为朗信国际、南岸一号、卓正地产、桥南名都项目,完成总投资额37.47亿元。

成立之初,桥南街辖区内只有华荟、华景、福景、绣品4个社区。2007年,陇枕社区由沙湾镇划入桥南街。随着城市人口扩展,桥南街辖区内商住小区不断增加,过去的农田、耕地陆续建成大型商品房项目,随后相应成立了御院、番奥、新世纪、昊龙及可逸阳光社区居委会。在宜业宜居的发展定位下,桥南街积极发展优质住宅项目,陆续建成了华景新城、海伦堡流金岁月、花样年华、华荟南景园、新世纪花园、德宝别墅花园、金业别墅花园、番禺奥林匹克花园、绿庭雅苑、喜盈雅境、昊龙花园、朗陶居、康城水郡、可逸江畔、时代雅苑等众多个园林式住宅小区。

同时桥南街大力引进现代商贸服务业,辖区内主要商业体有:奥园广场,总占地面积约6.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4.7万平方米,为集休闲娱乐、饮食消费、办公经商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奥园养生广场,是广州市首个以养生为主题的商业项目;大润发购物广场,营业面积约3.5万平方米;还有哈街商业街等商贸服务设施,为辖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商业服务。

经过桥南居民二十一载的辛勤耕耘,如今桥南已逐渐发展成为融精品商业、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文化与商业中心,具有南国水乡特色的、适宜居住和创业的高质量城市居住生活区。众多优质的住宅小区和成熟的商业、休闲、文体配套设施,让桥南街成为无论是番禺“土著”还是新番禺人都向往的安居乐业的宜居宜业新城。

我刚好就在2002年桥南街建街时入住桥南的番奥社区。可以说是看着番奥社区和桥南街一步步发展起来,人们的生活一步步改善。”家住番奥社区的李阿姨说。

当时我们为了孩子读书来到桥南居住,这里真的像城中村一样,可能连城都没有,就是村。”据李阿姨回忆,当时的番奥社区周围十分荒芜,初搬入的时候,社区里的道路十分狭窄,边上还有一条臭河涌。而如今的番奥社区,可以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我记得周边就只有这一个楼盘。你看现在周边那么多的楼盘,已经是高楼林立、连片的小区。”李阿姨说现在的道路宽敞自不用说,周边的河涌也没了臭味,并且河水清澈。每天晚饭后,居民们在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的小区里散步,聊聊家长里短,平淡的生活中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除了小区美了、道路宽阔了,桥南街这些年来,从学校的增多,到番禺区中心医院搬迁来此,还有奥园广场等商圈的开业,都让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李阿姨2002年从清远来到广州番禺,学医出身的她一开始在一家国际学校里做一名保健医生,后来逐渐接触了幼儿教育,在机缘巧合下,接下了一间幼儿园自己经营,如今已经营着三家幼儿园的她说,“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可以说正是桥南街以及番奥社区的发展让我能更好地沉下心投入到幼儿教育事业当中。”

新建住宅小区林立(郭锦华摄)


传统文化

与现代文明交汇

作为一个年轻的街道,桥南街还保留着流传已久的人文风俗,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汇点。


龙舟文化历久弥新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桥南街南郊村、陈涌村有着深厚的龙舟文化底蕴。

南郊村毗邻市桥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利于龙舟文化的发展。南郊村在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七组织开展游龙活动,铿锵的鼓声、沸腾的吆喝,成了南郊村民每年端午节的美好回忆。2020年,桥南街选取南郊村打造“一村一品牌”项目,将龙舟文化与法治文化相融合,以龙船头代表宪法,引领人民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以桡、船身代表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以鼓、罗伞、旗帜等代表村规民约、家风家规等。同时,设置了南郊村龙舟文化墙,展示南郊村多年参加龙舟竞技的图片及奖项,以悠久的龙舟文化鼓舞村民“力争上游,自强不息”。

陈涌村大小内河水域贯穿全村,为陈涌村龙舟文化提供了优厚的发展条件。陈涌村不负厚望,成立了一支约50人的龙舟竞技精英队伍,挑选条件均为村内对龙舟活动有浓厚兴趣的青壮年,每年农历五月初一,陈涌村的龙舟队伍都会在陈涌村内河开展游龙活动,以“飞龙骏水,风调雨顺”的寓意,寄予陈涌村平安顺遂、幸福喜乐的美好愿景。如有大型龙舟比赛,龙舟队伍的精英每年都会在端午节前一个月开始锻炼。由于训练有素,陈涌村在参加番禺区举办的“莲花杯”龙舟比赛中曾获得第二名、第三名的佳绩。陈涌村在龙舟文化的传承及竞技中获得佳绩,体现了陈涌村龙舟队的团队合作精神,展现了陈涌村民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赛龙舟民俗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文化长河,滋养着村民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


孝道文化浸润人心

孝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割断历史。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陈涌村积极弘扬“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优良文化传统,运用塑像立碑、楹联书法、公益广告、绘画涂鸦等多种形式,让“孝”文化具体化,有机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把陈涌村打造成一个特色的孝心村。陈涌村敬老宴从2000年开始举办,到2019年已整整举办了二十届。如今,敬老宴已成为陈涌村的一条情感纽带,在敬老宴的背后,展现的是陈涌子弟那颗炽热的敬老心和那份浓厚的敬老情。2020年,陈涌村获评“番禺区文明示范村”。

不仅在陈涌村,在桥南街各村,敬老蔚然成风。新冠疫情前,每年各村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敬老宴,邀请村中60岁或70岁以上的长者赴宴。草河村素有孝善敬老的传统,敬老宴也举办了十多年了,通过举办敬老宴让下一代感受到孝老敬老的好风气,也让老人们“吃出”了幸福滋味。

在春节等传统节日,各村均向长者发放慰问金、慰问品等,对年长的困难群众也加强帮扶力度,形成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龙舟


美丽乡村

建设结丰硕成果

桥南街下辖草河、陈涌、蚬涌、南郊4个行政村,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各村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环境整治等各方面工作,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安定和谐、政通人和的新农村。草河村被评为广州市美丽乡村,南郊村、陈涌村、蚬涌村先后获评番禺区美丽乡村。


草河村

从传统农业到农文旅融合发展

草河村始建于清末,清代后期,部分水上居民在该地租佃土地,为方便耕作,沿河涌在基围上搭建茅房居住。原为陇枕沙的一部分,称为陇三。最初村民聚落在一个形似草鞋的名叫“草鞋洲”的沙洲上,沙洲中的主河名为草鞋河而取名“草河村”,沿用至今。草河村共有姓氏99个,其中主要姓氏有梁、黄、陈、冯、何。居民来源广,姓氏多,少有宗族关系。草河村辖区面积约4.39平方公里。2022年末,村内户籍人口3884人,非户籍外来人口5015人。

草河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甘蔗、水稻。抗日战争时期曾开办过牛力土榨糖寮3间,进行季节性榨蔗生产片糖,后停办。20世纪90年代初,工业逐步发展。现时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全村有农田3000多亩,以种植花卉、蔬菜、香蕉等经济作物及养殖四大家鱼为主。村内工业区占地约330亩,有近100家企业。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政府加大了草河村基础设置建设力度。200712月,动工兴建草河大刀沙观龙岛路工程。201010月,总投资约1.35亿元,番禺区历史上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农村路桥建设工程(草河大刀沙观龙岛路桥建设工程)项目的节点工程——德怡大桥正式通车。德怡大桥的通车,标志着整个桥南街草河村、石碁镇大刀沙、石楼镇观龙岛路桥工程以及“一村三岛”(即草河村、大刀沙岛、观龙岛、海鸥岛)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基础工程拉开序幕。

2011年,草河村申报为“都市绿洲,岭南水乡”番禺区名村创建点;2013年,列入广州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草河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造进村大道,利用村委会旧址重新修建,建成农业科普培训中心,整治建设桥头休闲区景观。草河村都市型生态观光现代农业渐成规模,成为现代都市人乡村游的好去处。同时,依托村内2条外河道、6条内河涌、3000余亩高标准基本农田、600余亩生态保育园等资源,邀请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李郇、广州市编研中心主任丁冠蕾等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专业部门参与草河村整村改造、特色花卉小镇、水稻实验田等规划,努力形成“高标准规划、多部门联动、全方位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多方联建新模式,全面推动观光农业、绿色产业、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番禺区大力支持草河村发展都市观光农业,未来,将充分利用草河村地域优势,引导花卉产业提档升级,引进先进的花卉种植技术及花卉品种,形成广州地区最具影响力花卉产业园。同时,鼓励企业推出季节时花,打造高品质花卉品种展示推广平台,由花卉布景打造风格各异的主题景观,形成童话般的花卉小镇,使其成为乡村游的亮丽名片,助力草河村乡村振兴。

草河村现代农业基地(郭锦华摄)


文化传承留住乡愁

2020年以来,桥南街启动草河村“共同缔造”活动,旨在活化保护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老旧建筑,进一步推动草河村在建设美丽的“南国水乡、都市绿洲”中实现乡村振兴。

桥南街全面梳理村内老旧建筑和历史文化,向村民采集“村庄记忆”,按照“一路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思路,最大限度保持原有格局结构。

草河村对草河二街具有50年代风貌的旧建筑进行活化改造,将草河粮仓活化成为草河村粮仓文化馆,设置农耕文化厅、水乡文化厅与粮仓文化厅三大部分。文化馆陈列着村民捐赠的草帽、蓑衣、箩筐、扁担、水车、铁铲、稻谷脱壳风车、运土车、犁杖等农耕用具,与旧时候通过船艇运载粮食交公粮的图绘相呼应,重现“颗粒归仓”情景,仿佛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将人们带进时光的流转长廊,聆听草河农耕文明的足音。

过去粮仓装的是看得见的粮食,现在则装着看不见的“精神食粮”。如今,这里已改建成为草河村民“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场所之一。凝聚历史,留住乡愁。展馆以立足农业生产主要方式,挖掘和展现草河村传统农耕文化的特征和风貌,展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风貌和农耕文化,让后人了解传统农业和文明礼仪,记住乡愁。

这里每一个物件都有它的一段历史,值得我们品味和回顾。”村民滔叔说,馆内陈列的农业生产用具他都曾经亲身接触、使用过,再看到它们,滔叔心里有一种止不住的亲切感。“看到这些藏品,我心里真的特别高兴,高兴于能有这样一个场所供我们这些老人回忆曾经的时光,高兴于我们的子孙后辈还能有这样一个场所去品味感受过去的,悠久的历史文明。”75岁的何伯站在文化馆前触景生情,他说:“看着这些农具一下就将自己拉回到了那个曾经艰苦奋斗的岁月,文化馆留住了乡土记忆,也留住了我们的根,它时刻提醒我们,要不断努力拼搏上进。”

同时,草河村粮仓文化馆周边的农村信用社、油厂、卫生站等旧建筑也被修复,成片连片留住记忆乡愁。

草河村粮仓文化馆


村容改造提升幸福指数

桥南街道和草河村委携手,邀请相关专业团队、社会组织、区职能部门等专业人员组成“街++N”共同缔造工作坊,通过入户走访、树下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强与村民的联系,收集村民群众意见建议45条,解决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学校路段减速带安装等问题。

草河村相关负责人表示,村内不少“硬件”进行了升级改造。重建村牌坊,整治进村大道、江滨路,安装路灯,增设交通标志,建岭南公园,整治村内河涌,修建堤围,还为部分外部墙面绘上图画……

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路靓了,空气好了,环境越来越美,有不少游客专门过来村里游玩、拍照。我们平时都喜欢沿着河涌边散步,或者到涌边坐坐,聊聊天,看看风景。”村民阿坤这样说。环卫保洁人员定时在村庄主要街巷、房前屋后、村庄内外、坑塘沟渠清扫生活垃圾,美化人居环境,村民们都赞不绝口。“现在的环境质量极大地提高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活在村里越来越幸福。”村民阿芬说。

陈涌村

陈涌村始建成于清末,由人口迁入而形成。200711日起,从沙湾镇划归桥南街道办事处管理。陈涌村村民来源广泛,最初是到该地租佃土地耕种的水上居民,为方便耕作在沿河涌基围坣搭建茅房居住聚居,后又有部分外地农民为谋生而转到该地居住的人口,形成姓氏较多的状况。现该村村民的主要姓氏有郭、何、黎等,少有宗族关系。陈涌村辖区面积约1.33平方公里。2022年末,村内户籍人口437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3022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5人。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蔗,有部分柠檬、柑、橙、荔枝等果树,并养殖塘鱼。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办工业企业。90年代后,村投入大笔资金改善交通及其他公共设施,大力引进外资到村开办企业,发展商贸业。现有企业196家,商铺651家,有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的综合性农贸市场1个。2022年,陈涌村集体总收入4785万元,村民可分配收入4062万元。

近年,陈涌村以“狠抓重点项目,增强发展后劲”为目标,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精品村打造等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目前陈涌村已表决通过旧村全面改造意向,被纳入番禺区旧村改造十年规划名单。坚持规划先行,全面落实打造特色精品村的工作部署,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与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合作,因地制宜编制了陈涌特色精品村创建规划。2019年,陈涌村成功入选番禺区首批15条特色精品村创建村。

2022年,陈涌村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村容村貌。全年累计出动1200人次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统一行动,清理垃圾约100吨,整治闲置地盘40000平方米。同时全力做好河涌污染防治,加强对工业园区、农贸市场、村民生活区、工商业企业等的管网巡查及管养,切断污染物入河通道,倒逼源头治水。组建村巡河护河党群服务队,全年累计发动822人次开展巡河护河行动。村民阿健是巡河护河服务队的一员,他说:“我们每个人理所应当要做好母亲河的守护者,这是一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作为巡河志愿者我感到很自豪。”在阿健这样的志愿者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群众加入进来,共同守护这一方绿水青岸。

陈涌村村级工业区全貌(郭锦华摄)


蚬涌村

蚬涌村始建于清末。清代后期,部分村民在该地租佃田地耕作,为方便耕作在此聚居,部分水上居民也在此聚集。因村内一河涌盛产蚬蚧,而名为蚬涌。蚬涌村属沙田地区,居民来源广泛,姓氏多,少有宗族关系,主要姓氏有黄、梁、何、陈等。蚬涌村辖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2022年末,村内户籍人口3012人,非户籍外来人口6103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3人。

蚬涌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水稻和甘蔗是主要生产的农作物。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工业和商贸业,先后建有冷冻厂、油厂、五金厂、家具厂、纸箱厂、纸品厂、时装厂、装饰板厂、铸造厂和茶楼、搬运站、渡口等。现有企业商铺118家,规模大的企业有胜捷消防器材厂、珠江粮油食品企业集团、正大康地集团等。村内建有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六层标准化综合性市场。农业生产以种植花卉、香蕉、蔬菜、甘蔗等经济作物及养殖四大家鱼等水产品为主。随着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村内建有300多户的村民别墅中心村,村民都住上了现代洋楼。2022年,蚬涌村集体收入290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1866元。

近年来,蚬涌村大力开展和美乡村建设,村容环境得到了大幅提升。通过组建垃圾分类志愿者宣讲队伍,提高村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度,常态化收集村民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意见及提议,推进蚬涌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蚬涌村已顺利建成“两网融合”点(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个网络有效衔接、融合发展),实现了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同时,蚬涌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二项机制、三支队伍”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村级“河长制’“林长制”二项机制,村主任任村级河长、林长;以“二代表一委员”、志愿者为骨干建立“巡林护绿服务队”“爱绿护绿监督队”“巡河护河党群服务队”三支队伍。各队伍各司其职,分区划片落实常态化管护责任,使每条河、每片林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构建岭南水乡特色的绿色生态水网。

谈及美丽乡村建设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村民梁伯眼睛里满是掩饰不住的笑意:“现在村里的道路宽敞整洁,生活垃圾每天都有保洁员来收集转运,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提升,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老百姓心情也舒畅了。”

位于蚬涌村的正大康地有限公司


南郊村

南郊村始建于清末,因人口迁入而形成。世居村民姓氏多,有黄、梁、黎、陈、彭、卢、王、周、谢、何、郭等几十个姓氏。居民来源广泛,最初是各地到该地租佃土地耕种的农民,为方便耕作在沿河涌基围坣搭建茅房居住聚居而成,少有宗族关系。南郊村辖区面积约2.3平方公里。2022年末,村内户籍人口323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8016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7人,澳门同胞6人。

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蔗及养殖塘鱼。1980年,贯穿南郊的市桥大桥和市良公路建成,市桥一些工厂逐渐迁至南郊。198111日,该村划入市桥镇管辖,城市化进程加快。1992年,村土地全征,经济以发展商贸等第三产业为主,村内建起了规划整齐、漂亮整洁的别墅新村。近年来,南郊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麦当劳、大润发超市、哈街等大型商户落户,商业氛围日渐浓厚。在大型商户的带动下,南郊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长,村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022年,南郊村集体总收入约6155万元,较2021年增长7%;全村股东2220人,每位股东获得股份分红12600元。

南郊村位于市桥河南岸,1980101日,首座横跨番禺“母亲河”市桥河南北两岸的桥梁——市桥大桥建成通车。该桥当时是市桥镇往南通往沙田地区的第一座大桥。目前,番禺区市桥水道上已经有8座桥梁,随着横跨市桥河的桥梁越来越多,两岸来往就越频繁,也越来越多人到桥南居住,桥南街的新楼盘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拔地而起。时至今日,市桥大桥仍然是往返市桥和桥南的重要通道,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里每天都车多人多。这座大桥见证了番禺发展的加速度,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桥也越来越不堪重负,被综合评定为D级不合格桥梁。20233月,市桥大桥正式全封闭施工实施改造工程,计划工期18个月。“桥老了,安全隐患也多了!希望顺利改造完毕,早日还桥于民!”不少人对大桥的改造充满期待。

南郊村位于成熟的市桥街和桥南街社区之间,周边商住林立,有大型商业街和多个高档小区,区位优势显著。1992年村内土地全征后已无耕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以务工为主,2008年后村内房屋出租业蓬勃发展,村民收入也得到大幅提升。近年来,南郊村以涵养文明乡风、建设优美环境为重点,致力于打造集“宜居、宜业”于一体的幸福村。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好邻居”“文明志愿者”等评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村容环境提升力度,设有专职固定的保洁队伍,专人专职制度化管理,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1960年代出生的村民冯伯自豪地说:“现在家家户户讲文明、讲卫生,村里面环境变好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家的日子越过越舒心。”

南郊村哈街商业街(郭锦华摄)


从社区治理

感受城市的温度

随着辖区内人口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城市管理、社区管理等社会问题也日趋复杂。经过不断地思考、探索、实践、总结,桥南街从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等方面着手,不断创新社区服务模式,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活跃社区文化生活,为到桥南创业安居的人们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温馨的家园。


完善的社区设施

近年来,桥南街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完善社区生活服务设施,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功能。各村(社区)均建有文化活动室场,室场内活动设施设备齐全,包括图书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卡拉OK室等。其中,御院社区文化室、陈涌村文化室被评为五星文化室示范点,另有8个社区(村)为三星级文化室,为全街职工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活动环境。番奥社区专门提供3000平方米场地建立了社区群众文化室、社区书画苑、社区绿色书屋等各类文体活动场室,供社区居民免费使用。

桥南街还拥有占地面积9.6万多平方米、绿地率近80%的“城市花园”——南区公园。南区公园位于桥南街福德路奥园广场南侧,近年桥南街对南区公园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遮阳廊、新建风雨亭及公共卫生间,改良绿化植物品类。公园内栽植多种亚热带观赏植物,打造有玫瑰园、桃花园、芙蓉花园、樱花园等主题花卉观赏区,并设有中央湖区,清澈宁静,围绕湖边的是草坪低地,为节假日亲子家庭湖边野餐的绝佳去处。公园布局紧凑,造景手法多样,主景与背景虚实结合,湖、路、亭巧妙相连,形成一幅优美的画面。同时,公园设有国际标准草皮足球练习场、多条健身步行径及石子按摩径,集休闲、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体,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社区休闲环境,被广州市公园分类等级认定授予一级社区公园称号。

番禺区图书馆桥南分馆位于南区公园内,占地面积60平方米,目前有30个阅读座位,藏书7000余册,配有智能无人值守门禁系统、便捷式自动借还办证一体机和电子借阅机,市民凭身份证就可以一次性免费借20本书籍,一个月归还即可。该图书馆还与广州市图书馆、番禺区图书馆及市内其他图书分馆通借通还。图书馆建成后,周边社区群众纷纷赞道:“南区公园增设图书分馆,大大方便了我们市民看书、借书,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能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阅读,不失为一件赏心乐事。”

宜居的社区环境

当下的桥南街,市民群众很容易就能找到散布在辖区各个地段的公园。公园内花红柳绿、景致怡人,群众在公园内晨练、散步、休憩,享受着难得的宁静。为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实现发展纲要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目标,桥南街对辖内公园建设进行整体谋划、有序实施,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品质,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公园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结合辖区内公园的资源与特色,按照“城中有园、城园相融,城乡一体、园路共建”的理念,对市政道路进行“一路一特色”的绿化、美化升级。通过打造美丽街景连通辖内园区、农村、社区等城乡节点,着力构建由南区公园、农村公园、“口袋公园”及城市绿化组成的全域公园体系,形成全民共享、覆盖全域、品位上乘的城市环境网络。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块等小区域“见缝插绿”,全力推进“口袋”公园建设,目前全街已建成福景公园、沙陇公园、汇景公园、德信公园等6个“口袋公园”。

严格按照精细化管养要求,扎实通过统筹园区保洁、绿化管养、设施维护、安保管理等各项工作,全面做好公园日常管理,优化公园综合环境,为市民和游人提供干净整洁的休息、游览、锻炼以及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并在公园建设消防体验馆、运动场所、自助书吧等,充分挖掘公园的社会价值,令公园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活跃的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桥南街各社区大力发展社区特色文化,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番奥社区成立文体艺术团,经数年发展,队伍不断壮大,现已成为成员100多人的大型群众表演团体,经常在街道、社区组织的文娱活动中表演合唱、歌舞等精彩节目。

福景社区组建老年舞蹈队——福景园欢快舞蹈队,这支舞蹈队现有20多人,自2013年成立以来,就常年活跃在社区里,给社区增添了新活力,让老年人生活更有滋味。社区对于舞蹈队的成立发展提供支持,调配各方资源,提供文化娱乐空间,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同时,桥南街各社区还在重要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娱活动,如新春晚会、新春游园活动、电影下乡、书法家送春联等,营造和谐、欢乐、温馨的浓厚社区氛围,凸显宜业宜居新中心城区的区域优势。

南区公园


着力改善

民生共建幸福桥南

桥南街积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医疗、政务服务、教育、养老、文艺等社会事业融合发展,辖内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备,充分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


政务服务便捷

2017年建成番禺区首个街镇一级“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新政务服务中心面积530平方米,分设“商事服务大厅”和“个人服务大厅”,共计18个服务窗口,受理服务事项158项。2022年中心受理业务约1.7万多件,按时办结率、群众评价满意率均为100%;街道政务中心、村居公共服务站“好差评”大厅推广度100%,办事评价覆盖度100%,没有发生“差评”现象。街道还在各村居建成了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的村居公共服务站,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医疗服务齐全

桥南街辖区内建有占地14.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健教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区属三级甲等公立医院——番禺区中心医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8大项公共卫生项目被评为区级示范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奥园广场新址投入服务,成立首个基层名中医工作室,还配套建设了保利香逸花园、陇枕社区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番禺区中心医院全景(郭锦华摄)


养老服务完善

不断完善养老社会服务,在全区最早实施长者配餐及长者配餐配送上门服务。辖内可逸阳光社区于2021年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与奥园集团合作建成全区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以长者需求为导向,为长者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助餐配餐、医疗保健、日间托管、临时托养、精神慰藉、辅具租赁、家居改造、文化娱乐、紧急救援等服务。


文化活动活跃

整合各方资源,以公园、村篮球场、社区活动中心为阵地,利用节假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恒常举办元旦文艺晚会、送春联下乡、国庆文艺晚会、元旦晚会等活动,丰富街道群众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年举办健跑、拔河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展现桥南街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桥南街还积极培育基层文艺团队,活跃基层文化氛围。2017年,桥南街成立文联,包括桥南街曲艺社、桥南街音乐爱好者协会、桥南街书画社等。目前全街有桥南街喜洋洋舞蹈队、桥南街太极队、桥南一帆艺苑等40多支民间文艺团队,各支文艺团队积极参加街道举办的相关文艺活动和上级部门举办的各项展演、赛事,屡获荣誉。


教育资源均衡

桥南街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辖区有各类公办学校共13所,民办学校25所,其中幼儿园20所、小学9所、中学及其他职业院校9所,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辖内公办幼儿园有桥南街中心幼儿园、可逸江畔幼儿园、番禺中学附属幼儿园,不断推进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使桥南街学前教育的资源配备更加合理、完整。义务教育阶段有实验小学、新世纪小学、桥兴中学、象圣中学等优质公办学校,并于近年新办锦庭小学和广东番禺中学附属学校。广东番禺中学附属学校是由番禺区政府投资4亿多元建设的,由广东番禺中学集团统一管理的、公办区属九年一贯制学校,是番禺区综合性办学的第一所试点和亮点学校。同时各村分别有一所公立小学,充分满足城乡适龄儿童入学需求。高中有广东番禺中学、禺山高级中学等名校。

广东番禺中学是一所由已故香港爱国实业家、慈善家霍英东先生1988年倡议并捐助兴建的现代化普通高中。学校一校两区,共占地208亩。现有教学班96个,教师297人,学生约5320人。1994年学校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2007年通过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验收确认,并荣获首批“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称号。香港圣约翰爵士、广州市荣誉市民、香港实业家张德荣先生担任学校终身荣誉校长。学校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办学。与国外一些教育团体、港澳地区的一些学校多有往来,与国内的不少名校(如金陵中学、长沙市一中等)结成友好学校,还与香港圣道迦南书院缔结为姊妹学校。

桥南街辖内各所学校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教育领域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如1906年创立于番禺学宫的禺山高级中学“学宫风范·养正立人”特色课程,倡导以圣人或杰出人物为楷模的象圣中学“崇圣文化”,被评为“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的陈涌小学“剑道文化”,培养“有根的现代中国人”的实验小学“根文化”,“以德立校,以雅育人”的新世纪小学“德雅文化”等。有不同教育需求的家长、不同特长爱好的学生,都能在桥南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中得到满足、得到发展。

由此也衍生出一个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到桥南置业定居的群体,女儿正入读番禺中学附属学校小学部一年级的刘先生正是其中一员。刘先生对桥南街的学校教育资源配置非常满意,他说:“桥南街是一个很新的街道,各项配套很完善,学校的环境很好,老师也很用心,‘全课程’教学理念突破传统,很放心女儿在这里读书。”他的女儿则表示:在学校有一种向上的氛围和蓬勃的朝气。一如桥南街这个年轻的街道,如冉冉东升的旭日,充满着朝气与活力。

番禺中学正门


立街二十一年来,桥南街坚持宜业宜居定位,构建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格局,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路网和基础设施,提升精细化社会管理水平,增进民生福祉,筑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未来,蓬勃发展中的桥南街将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桥南人民也将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认准目标、团结进取,为建设更美丽、更和谐的番禺新中心城区而不懈奋斗。

  桥南街奥园广场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