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梁 谋
具有悠久历史的粤北重镇南雄市乌迳镇,最近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前些时候,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一行在南雄市乌迳镇进行文化考察后,依据大量保存的史料、实物和古迹等认为,乌迳镇在珠玑巷发现之前,就已是北方入粤的一个重要交通和商贸重镇,乌迳镇与梅关古道、珠玑古巷同样是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接点,并且比后者历史还要悠久。
乌迳镇以新田村为中心的周围村落,居住着叶、李、董、赖、黄、彭、赵、孔等总数达60姓之多的村民,且这些姓氏的村民现今大都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乃至海外。这里迄今保存着典型的宗族文化,60种姓氏均有自己的“姓氏节”,过“节”的形式也各有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乌迳镇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集中、最完整地保留这种古老习俗的古村落群。前段时间,笔者与番禺区政协文史委仝人,到乌迳镇考察时,听当地70多岁的老教师李森林介绍,在拥有3000多名李姓村民的新田古村中,每逢农历九月十三日的“姓氏节”是一个极为隆重的节日。节日寓意为饮水思源,缅怀祖先。庆祝活动从九月初一开始,由李氏后人每天点“神炮”,直至十五日止。九月十二日起,各户姑娘、外嫁女及亲友等都扶老携幼返乡省亲、作客,客人来得越多越好,主人越高兴。村民从早到晚更是忙个不停,做各种风味小食,搞卫生,装点家居等。而事先请好的戏班在当晚也开始在村中演大戏,场面热闹非常。
随后我们跟随李老先生,冒着毛毛细雨走进新田村参观。在历史上,乌迳镇有中原南迁第一镇之说,而乌迳镇最古老的村落新田村则有迁徙南雄第一村之称,自西晋建村至今已有1600多年之久。走进古老的新田村,让人眼花缭乱:青砖瓦房鳞次栉比,各式古老庭院台阁数不胜数,唐、宋、元、明、清五朝建筑散布村中。别具特色的各式石雕花窗做工精巧,独一无二的太师椅背造型的祠堂后墙,更是别具匠心。其历史与宗祠文化远比现有珠玑巷更古老、更丰富。这个古村落是古代中原人在南雄的第一个散居地,又是当年的名门望族,风物民情仍历历在目,因此具有很高的史证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村中从唐代到明代的40多座祠堂、照壁、书院等古建筑保存完好,晋代的古井、唐代的砖雕、宋代的斗拱、明代的石雕、清代的木雕随处可见。新田村旁还有一条乌迳古道。这是一条仅次于梅关古道,贯通南北,连接粤赣而达闽西,水陆联运的交通要道。据史料记载,在古代,乌迳古道的开辟早于梅关古道,是沟通中原与岭南的重要古道之一。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后,来往于岭南与中原的客商多经梅关古道,但通过乌迳古道的车马仍十分繁忙。历代南来北往的货物自北江入浈江,沿浈江上游的昌水直达乌迳新田,经乌迳到达江西信丰九渡水码头,由码头转水道直达万里之外。正是因为交通发达,浈昌河畔的新田村逐步发展成商贸繁荣的小圩镇。至明嘉靖年间,新田沿岸有盐店、商行200多间,来往的马车每天约有100多辆,乌迳河下有木帆船500多艘,有“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之说。一直到清末,乌迳古道仍旧使用。可惜,在千百年的漫长岁月里,乌迳古道渐渐湮没于历史烟云之中。
从古中原人南迁的时间看来,乌迳先民是在西晋建兴三年(公元315年)由李耿等人首先迁入新田;珠玑巷是唐宋期间中原及江南后裔陆续迁入南雄,由此推算,乌迳的兴起早于珠玑巷数百年。我相信当今不少番禺姓氏之先民的根也来自古老的乌迳。
古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