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拾
各位读者,当你翻开本期《番禺侨讯》,一缕文化清风拂面而来,沁人心扉。你看,本期的“特别报道”专题“侨见番禺”,以《艺术为桥传播中华文化,书画为媒汇聚侨心侨力》为题,图文并茂地详细报道了著名侨界画家、新西兰中华文化艺术学院院长区本先生几十年在海外弘扬中国书画艺术,以艺术搭建中外友好桥梁的感人事迹。番禺是岭南画派的发祥地,当年侨界前辈,岭南画派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折衷中西,融会古今”,开创岭南画派,同时利用广东毗邻港澳,面向世界的独特环境,推动岭南画派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书画艺术。区本先生的努力和自信可谓继承了前辈衣钵。
同理, 《同船竞渡 奋楫破浪》《山海之约 侨见非遗——第十一届广州市侨文化活动日在番禺区举行》等番禺侨乡历久弥新的文化活动的几个片段都表现出番禺人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来源于番禺人家国情怀,《望族李氏家族与番禺市桥竹间李公祠》在叙述市桥竹间李公祠的历史,从侧面道出了番禺人的根魂所在。
当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归国续师道 番禺绽芳华》介绍一对归国华侨——龙泽智和梁翠玲夫妻的传奇人生。《张蔼蕴:从大总统秘书到平民教育家》讲述的紫坭先贤张蔼蕴从大总统秘书到平民教育家,一生爱国爱乡的故事都从不同的人物遭遇印证这一道理。巧得很,两篇人物介绍都是不同时代的番禺教育界名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番禺人的文化自信来自于爱国教育家的传道解惑。
而这种文化自信也见诸日常的方方面面:《夏日鹅香》里番禺人在吃鹅方面独到的味蕾要求、《莲花山上的燕子岩传说》里的动人传说、《一句熟语的来历》里的风土人情,读来亲切,更加眷恋番禺。
有人说,大城市以文化论输赢,虽然可能有些绝对,但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却是不争的事实。同样,文化是一个漫长积累、发展和创新的过程,有着千年文脉的番禺,应该保持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葆有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的定力,推动番禺高质量发展。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