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专题资讯 > 番禺侨讯

特别报道-同船竞渡 奋楫破浪
融入血脉的龙舟文化,扒出番禺人精气神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7-25 17:08:29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图:吴红颖 黄国宏 谢展鹏 王泰又

已编辑图片

番禺区龙舟邀请赛

       端午过后,随着各村藏龙“还神”仪式的陆续举行(一般不超过农历五月十五),长达月余的番禺龙舟竞渡活动画上圆满句号。自“四月八,龙船到处挖”的起龙,到采青、趁景、赛龙、吃龙船饭、藏龙……一条龙舟威风凛凛驰骋于江面,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到偃旗息鼓悄然隐匿,淡出人们的视线,直至来年再次“惊艳”,人们都与它发生了哪些联结和情感故事?我们从今年番禺各地的龙舟活动中捕捉一二,一窥富于本土特色的龙舟文化民俗风情。

大岭村起龙:沉睡涌底的“白桡”“黑桡”“红桡”“蓝桡”挂帅出征

       5月中下旬,石楼镇大岭村藏龙点的玉带河及河涌两岸开始热闹起来,村民们在燃炮拜祭之后,先用抽水泵将龙船坳的水位降低,待龙头龙尾两端露出水面,就清干净船身上的积水、淤泥。众人再发力推动,使船与涌底的泥浆分离,龙船浮至水面。潮涨之时,船被推入河涌宽阔处,洗净、晾干、上油、装饰。

大岭村村民正在起龙

       今年大岭村在村里的5个藏龙点共起出11条龙船,用来参加端午期间的全区性龙舟比赛、与兄弟老表村的游龙探景以及2024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这些龙船还有着以桡的颜色来命名的称谓:“白桡”“黑桡”“红桡”“蓝桡”,分别代表了不同年代和辈分。

      “‘白桡’最古老,然后到第二代的‘黑桡’,再到‘红桡’,最‘后生’是‘蓝桡’,现在正在起的这条‘蓝桡’才三岁多。”在玉带河涌边,大岭村陈保全一边指挥起龙全程,一边介绍说。

龙须为白色的"白须公"

      “‘白桡’最老,也最负盛名。我们的船一出去,外面的人见到旗子和白色的桡,就知道是大岭的船。”陈保全说,白桡除了桡是白色,百足旗、帮口也是白色,甚至龙头的龙须都是白的,故也被人称作“白须公”。早在1954年,“白须公”就在广州的海角红楼参加全省的龙舟竞赛载誉而归,近年来更是在市、区级龙舟比赛中屡获佳绩。而代表新锐力量的“蓝桡”也相当生猛,在近日举办的2024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上,获传统龙表演赛优胜奖。

      “我们这里是龙舟之乡,村民以前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个个熟悉水性,爱好扒龙舟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一听到龙船鼓响,不管刮风下雨,就算感冒发烧都好,全身酸痛都一样起身去扒。”陈保全说。

南山古庙采青:正式拉开端午番禺龙船景序幕

采青仪式

       龙船在河底沉睡了一年,要将它唤醒,使之“神清气爽”,接下来的仪式就是“采青”。6月5日正值端午前夕,市桥河北岸十乡龙船会的沙溪炳灵堂和碧沙仰赖堂10多条龙船来到位于市桥水道上游的南山古庙,进行请龙、采青仪式。村民们焚香请龙后,在山坡采摘禾青等绿植,缠在龙舟的龙嘴、标旗处,帽子上也系上龙船草。

头戴龙船草

      完成了这一庄重的仪式,才能在河道正式开扒龙船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前,市桥水道十乡龙船会和沙湾龙船会的五六十条龙船都会到此请龙、采青。

南山古庙碑记

       据考,南山古庙至少始建于乾隆年间,曾于光绪年间重修。建庙两百多年来,南山古庙成为当地重要的民间信仰载体,两岸各乡村在每年的端午节龙舟活动时,也必到南山古庙举行请龙仪式。南山古庙龙舟习俗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形成于清朝,是番禺乃至珠三角地区龙舟民俗的缩影。

大石植村龙船采青仪式

       农历五月初一,大石街植村西南约龙船采青仪式如期举行。村民们将采摘下来的禾苗、龙眼叶、柏树枝,绑在龙头、龙尾、罗伞处,并举行祭拜仪式。 采青过后,龙船正式起鼓开扒,船上村民击鼓、敲锣、划桨、摇旗、指挥……众人各司其职、干劲十足,此时的龙舟也显得精神奕奕、神采焕发,场面十分喜庆热闹。

新造龙船景:近百艘龙船争奇斗艳 延续敦亲睦邻传统习俗

      按照潮汐涨落规律,村民会定好一个日子与友好邻村趁景游龙,展示龙舟风采,友好切磋竞技。今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七,十乡龙船会、沙湾龙船会的探亲趁景活动,搅热了整条市桥水道,引来市民万人空巷的关注。拥有数百年历史的龙船景,维系着各个宗亲氏族之间的友好情谊,承载了水乡特有的淳朴风情。


龙船探亲趁景

       农历五月初四,来自海珠、黄埔、南村、化龙等兄弟村的近百艘龙船装饰一新,齐聚新造水道,争奇斗艳、赛龙夺锦、声势浩大。早在清末民国期间,五月初四新造景就已经是番禺县茭塘司最为著名的龙船景之一。作为民国年间番禺县府所在地,新造江面宽阔,江岸线长,新造景一时盛况空前,据载曾有百多艘龙舟参与竞渡,观看者数万人。如今每年的端午,近邻远村的龙船仍然纷至沓来,延续这一团结宗族、敦亲睦邻、祈愿丰收的传统习俗。

番禺区龙舟邀请赛

       如果说趁景探亲在于斗靓斗威,那么赛龙则是所有环节中最扣人心弦的一环。6月2日在石楼镇砺江河举办的番禺区龙舟邀请赛上,来自香港、深圳、东莞、佛山等多支“过江龙”,与番禺本土龙舟队伍,上演端午版的“速度与激情”,开展一场意志、毅力的角逐和团结合力的大比拼。

新桥村“散龙膥”仪式:接住“龙膥”就是接住了好运与福气

已编辑图片

散龙膥

       农历五月初五,大龙街新桥村圣母宫庙,市民纷纷倒置雨伞,奋力接住抛洒下来的三华李,这是新桥村富有本地特色的龙舟民俗——散龙膥。传说,新桥村自古就有一公一乸(雌)两条龙舟,村民们认为,这两条“龙”会孵化出龙蛋,即“龙膥”,接住“龙膥”就是接住了好运与福气。这一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民间习俗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已编辑图片

食龙船饭

       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岁五六月间斗龙船”“得胜还埠,则广召亲朋燕饮。”趁景赛龙后,村民们邀请亲朋好友畅叙开怀,共食龙船饭,许下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美好祝愿。吃下了今年最后一顿龙船饭后,村民们安心等待明年端午的到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继续访问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