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番禺区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对标“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标杆区”目标定位,积极立足产业、科技、区位、文化等优势资源,全力以赴强龙头、补链条、强品牌,努力做活特色产业大文章,持续拓宽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带动农业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致富。2022年,番禺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696元,增速4.9%,连续5年稳居全省第一。17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2.33亿元,15个村获评省乡村治理“百镇千村”示范村。
番禺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效果图
立足产业优势 做活现代渔业大文章
渔业是番禺传统优势产业,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接近60%。近年来,番禺区积极依托渔业产业基础优势,深入实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建设番禺名优现代渔业产业园(省级)、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等重点项目平台为契机,以麦康森院士基地为技术支撑,以广东海大集团等一批农业企业为龙头,不断延伸渔业产业链条,建起了集养殖、加工、营销、休闲于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2023年上半年全区渔业产值13.95亿元,同比增长2.6%。
番禺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投资共14.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和省级补助资金合计4亿元,共支持建设4个项目,分别为智慧渔港系统工程、上涌休闲渔业码头工程、砺江涌避风锚地工程、上下涌避风锚地工程。智慧渔港系统项目已完成初步验收工作;砺江涌避风锚地工程已开工;上涌休闲渔业码头工程正开展开工前准备工作;上下涌避风锚地工程已签订施工合同,预计2023年底可全面开工。
依靠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农业总部经济
番禺区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广州科技、人才、资本、信息、市场等资源优势和营商环境“标杆城市”的优势,集聚高端农业生产要素,大力推广“总部+生产基地”的发展模式,引导种业、研发、服务、中试、营销、品牌等留在番禺,生产、加工环节迁往土地和人力成本较低的城郊或外市,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科学高效配置,推动农业总部经济繁荣发展。
发挥科技优势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番禺区积极发挥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力量,深入落实“粤强种芯”工程,大力支持研发新品种,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努力培育打造一批水产、花卉优质种苗繁育基地。2023年上半年,全区种苗销售收入预计达2.93亿元,同比增长12.99%。
水产种苗方面,近年来,番禺区水产种业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全区共有持证水产苗种场数量16家,其中省级良种场2家,市级良种场4家。
水稻育种方面,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积极开展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先后培育出7个丝苗型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成功培育出全省首个能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的品种,也是全省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双抗水平最高的一个水稻品种。2022年,区农科所培育的五香丝苗在省内梅州市、江门市等生产应用面积约3.8万亩。2022年12月,该所成太辉高级农艺师荣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挖掘文化优势 推动文农旅深度融合
近年来,番禺区着力赓续农耕文明,打造了“和美大山”“孝文化”“飘色文化”等一批特色乡村文化品牌,营造了浓厚的乡风文化氛围。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今年以来,番禺区系统推进乡音、乡祠、乡貌、乡业、乡亲“五乡”文化,实施“珠水金声 粤韵乐乡”广东音乐传承传播工程,成功启动珠水家畔渔港文化嘉年华。深挖地域特色文化,打造“和美大山”“孝文化”“飘色文化”等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持续举办粤曲私伙局大赛、飘色巡游、龙舟赛、乞巧节、康公出会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
此外,番禺区积极利用建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契机,充分发掘莲花山国家级中心渔港、莲花山景区、海鸥岛等旅游资源,注重渔产品贸易及渔业饮食文化建设,强化渔业渔港文化元素,着力打造集休闲体验、旅游观光、低碳养生、历史文化为一体,富有深厚岭南渔耕文化内涵的现代观光休闲旅游区。
(转自番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