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问题?怎样处理好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生态修复工程如何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树种?保障海洋生态系统高质量修复的突破点在哪儿?市规划资源局番禺区分局给出了答案。
市规划资源局番禺区分局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和构建海洋生态修复体系,大力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作。自2021年开始,通过开展海鸥岛红树林海岸升级改造与生态修复工作,完成修复海岸线3.91千米,新种植红树林面积6.4公顷,修复红树林面积6.7公顷。新种红树苗木7万5千多株,原有红树林区域修复补种接近6千株。
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为重点落实项目工作,加强资金管理,推进工程建设进度,把控工程质量,区规资分局成立了由分局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统筹负责项目工作组织协调、整体推进和监督落实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综合协调实施、财务保障、技术支撑组3个专项小组,各小组各司其职,积极沟通,密切配合,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不断优化设计 科学选择绿化树种
项目在进行初步设计时,主动征询了红树林、海洋生态环境方面专家意见,通过客土改良、客土置换等措施进一步改善了项目实施场地条件。在树种方面,选用了秋茄树、桐花树、老鼠簕和海桑等一批乡土树种,相较其他树种而言,其生长速度较慢、多年生植株较矮小,不会侵占红树林生态系统其他生物群落的生存空间,成林后也不会对海岸线景观造成遮挡。
组织跟踪监测 保障生态修复实施效果
项目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后随即进入为期两年质保期管护和生态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阶段。按照实施方案主要由总承包方开展质保期内养护以及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其中质保期内养护主要是对生态修复新种植红树林进行日常巡视、养护,对巡视过程中发现苗木缺失或长势不佳苗木进行补种及加植。2022年补植苗木56500株,其中老鼠簕8000棵、海桑30500棵、秋茄12500棵、桐花5500棵。2022年分别于4月开展一次枯水期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8月开展一次汛期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两次监测对比显示红树林幼苗平均株高增长约9.27厘米,红树林整体存活率较高,达到91.59%。同时在红树林区域监测记录到栖息鸟类10目46种近700只,底栖生物8个物种,物种数量、栖息密度均较生态修复前有所提升。
转载来源:番禺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