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16日在广州市番禺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广州市番禺区财政局局长 林昌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报告番禺区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我区财税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执行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严格依法理财,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切实做好广州市对我区实施新的财政管理体制的衔接工作,通过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各项财政改革,实施增收节支措施,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提高了财政收支管理效益,使年度财政预算实现了收支平衡,财政支出基本保障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预算完成情况良好。
2004年,全区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72423万元,按新体制口径比年初预算超收43897万元,为年初预算任务的119.21%;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收62827万元,增长29.98%。其中区本级收入完成205912万元,镇级收入完成66511万元。
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支出479350万元,比年初预算增支94633万元,为年初预算任务的124.60%;比上年增加支出23062万元,增长5.06%。其中区本级完成支出260834万元,镇级完成支出218516万元。
财政支出资金来源于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当年地方收入272423万元;二是税收返还净额5672万元;三是上级追加和专项拨补114728万元;四是历年结余851万元;五是2004年所得税基数返还额43191万元;六是2004年新财政体制上划市固定收入返还基数42518万元;七是2004年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基数23725万元;八是调入资金1086万元。
历年滚存结余24844万元,其中专项结转17592万元(主要是教育费附加、排污费及大南沙增量上解等专项资金),净结余6892万元。
(一)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1、工商税收完成215313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6.35%,比上年增收45049万元,增长26.46%。其中:增值税完成29902万元,为年初预算的74.98%,比上年增收879万元,增长3.03%;营业税完成11375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12.44%,比上年增收29958万元,增长35.75%;企业所得税完成32523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16.19%,比上年增收7095万元,增长27.90%;个人所得税完成13724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5.51%,比上年增收1327万元,增长10.70%;土地增值税完成105万元,为年初预算的87.47%,比上年增收18万元,增长21.08%;地方各税完成2531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24.73%,比上年增收5772万元,增长29.54%。
2、耕地占用税完成7947万元,为年初预算的231.21%,比上年增收3784万元,增长90.88%。
3、契税完成1788万元,为年初预算的361.99%,比上年增收1113万元,增长164.65%。
4、罚没收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完成2496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28%,比上年减收3910万元,下降13.54%。
5、其他收入完成4437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774.69%,比上年增收3291万元,增长287.31%。
6、专项收入完成4059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69.48%,比上年增收1890万元,增长87.12%。(广州市对我区新体制上划教育费附加收入7616万元,比上年增收737万元,增长10.71%)。
7、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收入完成13918万元,为净增长。
(二)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1、基本建设支出完成119712万元,比上年下降9.82%。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本年度安排客运中心建设工程余款1613万元,比上年同期的6151万元减支4538万元;二是本年度安排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款3697万元,比上年同期的10291万元减支6594万元;三是本年安排的创建教育强区专项资金中有18170万元于教育支出科目列支,而上年同期则全额于基本建设支出科目安排。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完成910万元,比上年增长13.61%。
3、科技支出完成9109万元,比上年下降7.81%,其中区本级科技三项费用支出7414万元,占区本级财政支出的2.84%。科技支出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与上年对比,减支科技兴海专项资金200万元;二是本年度广州追加安排科技三项费用320万元,比上年742万元减少422万元。
4、农林水利及气象支出完成25422万元,比上年增长4.31%。
5、教育支出完成82327万元,比上年增长40.21%。
6、医疗卫生支出完成22567万元,比上年增长25.33%。
7、社会保障支出(含抚恤和社会救济、社会保障补助及离退休经费)完成39247万元,比上年下降5.91%。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本年度安排社会申办退休人员医疗补助减少,比上年减支2585万元。
8、公检法司支出(含消防队经费)完成5444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2%。
9、工交、流通等部门事业费支出完成3538万元,比上年增长23.71%。
10、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完成10517万元,比上年下降3.8%。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减支计划生育收费补助343万元。
11、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完成29589万元,比上年增长6.05%。
12、行政管理费支出完成44495万元,比上年下降3.31%。
13、城市维护费支出完成17418万元,比上年增长34.84%。
14、政策性补贴支出完成2104万元,比上年增长21.36%。
15、其他支出完成9595万元,比上年下降17.05%。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减支创建教育强区专项资金1575万元。
16、专项出支完成7993万元,比上年下降35.03%。
(三)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全年完成基金预算收入11282万元,按新体制口径比年初预算超收713万元,为年初预算任务的106.74%;比上年增收3431万元,增长43.71%。
全年完成基金预算支出11671万元,比上年下降58.73%。
基金预算历年滚存结余26057万元,其中水利基金专项结余19343万元,城镇公用事业专项结余4926万元,文化事业费专项结余341万元。
2004年,为圆满完成预算任务,我们重点抓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确保年度预算任务的完成
2004年,在中央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及广州市对我区实施新的财政管理体制等因素影响下,针对我区2004年第一季度财政收入完成情况欠佳而支出压力较大的状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更新理财观念,坚持收支并重,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一是财税部门加强沟通和协调,研究制定加快收入入库的措施,落实《税收征管法》的要求,确保税收收入的足额入库。二是财税部门严格依法治税,搭建反避税信息库,大力清缴欠税和缓征税,加快税收入库进度,并实施“执法型”稽查,全年共查补各项税款28093万元。三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做好“收支两条线”扩面管理和收费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工作,将3项收费纳入了财政专户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将人防、畜牧、城监等行政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使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全年共组织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4313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47倍,比上年增收4467万元,增长45.38%。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财政部门是社会经济综合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合理资源配置,支持区委、区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对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发挥财政投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继续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支持我区工业集聚点、商贸物流业及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好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认真落实支持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及时向出口企业兑现中央三部局资金317万元。进一步完善应急资金的拨付机制,沉着应对突发事件,及时调度资金133万元用于“禽流感”防治,帮助养鸡户和经营企业渡过难关。
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根据省、市农村税费改革部署,及时做好从2004年起免征农业税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2237万元,对免征农业税而减少的镇级财力,由区财政及时安排转移支付补助给予各镇,确保镇、村办学、优抚、计划生育、道路及水利设施建设和基本运作。落实上级对农民种粮直补工作部署,认真做好种粮直补工作,对全区16个镇的32132户农民的种粮情况进行了核查,核实水稻种植面积14.67万亩,拨付种粮补贴176万元,并对种粮直补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每个农户手中。突出支农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对水利堤围、绿化造林、海洋经济和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支持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安排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专项资金1565万元,拨付鱼塘标准化建设资金3710万元,对1.03万亩鱼塘进行标准化建设。落实区委、区政府“三农”工作28条意见,加大对困难村的扶持力度,区财政安排困难村补贴1101万元,拨付“农村三费”(义务教育费、优抚经费和五保户供养费)补贴893万元,及时调度175万元用于抗咸潮等救灾。大力清理涉农收费,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增加社会保障投入,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再就业政策,安排了1000万元再就业专项资金,其中667万元用于劳动力市场和镇街劳动平台设施建设,并安排了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专项资金,为2477人提供了就业培训。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524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拨付农村基层卫生院建设专项补助1000万元,安排了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启动资金260万元,落实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700万元,使全区的58.9万农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足额安排了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临时增加安排了100万元困难救济,为577户1923名生活困难群众提供了物价上涨临时救济;拨出专款505万元用于城乡特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补助,为2559名困难群众提供了医疗救助;及时拨付96万元救灾资金,对5484户受灾群众进行了救济。
支持科教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增加科技投入,安排了科技三项费用7094万元,其中安排3000万元用于我区“数字城区”建设,并重点支持我区130个科技项目建设。继续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全年安排教育事业费82327万元,安排教育强区及普高扩容专项经费23650万元,进一步促进了我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强区,支持发展先进文化,安排文化事业专项经费及文艺创作、文艺演出、基层文化活动经费400万元,并安排65万元用于“番禺风采”群众广场展演系列活动,支持了近20场广场演出,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使我区被评为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
积极履行职责,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积极做好我区几大“板块”公司的组建工作,及时研究制定组建方案,提出发展思路供区委、区政府参考。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营运和资产处置的监管,做好关停、租赁企业的资产处置和债务处理工作,对企业产权转让和2000年后改制过程中维护职工权益的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同时,切实解决好企业转制遗留问题。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督管理,对58户国有企业年度报表进行了审核编报,对企业申请核销的87笔呆坏账进行了审计调查并提出了处理意见,对年薪制企业2003年度经营考核指标进行了复审,制定了2004年年薪制方案。强化对国有产权的监管,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镇(街)房管所及工商市场资产处置进行有效监管,及时收缴国有资产收益。
(三)坚持改革创新,继续推进财政各项改革
为着力解决财政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我区财政系统按照规范管理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深化和完善预算编制改革。在总结2004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2005年部门预算改革的重点,明确了2005年部门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按照“人员经费按规定,公用经费按标准,专项经费按需要”的原则,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了支出标准,及早部署了区属100个部门250个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增强了透明度。
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改革。认真贯彻执行《政府采购法》,推进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建设,并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找准薄弱环节,加强对政府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编制等基础管理工作,深入推进政府采购改革。一是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修改更新了政府采购网站,增加了中标商网上公示栏,提高政府采购信息的透明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协议供货制度,扩大协议供货范围,将投影机、扫描仪、网络交换机等办公设备纳入协议供货范围,并对一些服务不到位或无法履行服务承诺的供应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三是针对我区计算机网络工程采购量大,约占政府采购总额40%的现状,修订了信息工程监理制度规定,加大了对定点监理公司因过失造成用户损失的赔偿责任,切实保障采购单位的合法权益。由于措施到位,确保了我区政府采购工作成效,2004年共完成集中采购项目101个,完成采购总额23700万元,比预算节约资金2883万元,资金节约率达10.8%。
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为强化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考核,进一步提高科学理财水平,积极探索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对我区科技三项费用近3年来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跟踪问效,通过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直接效果及社会效益进行量化评价,找出了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不足及存在问题,为建立绩效预算制度提供了依据。
(四)强化财政监督,规范财经秩序
加强财政监督,严格财经纪律,既是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按照健全制度,确保财政平稳、健康、有序运行的方针,切实强化财政监督和管理,努力促进财经秩序的进一步好转。
深入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实治乱减负规定,认真做好“禽流感”期间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工作,及时兑现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收费优惠政策,并对涉及建筑企业和木材经营企业的收费,以及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进行了清理,全区共取消收费项目21个,降低收费标准15项,涉及的减负资金达420万元。深入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监督检查,对4个镇的8个部门和4个区属主管单位及其8个下属单位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对全区150多所学校进行了治理教育乱收费检查工作。大力清理整顿预算外资金账户,共撤消预算外资金账户16个。加强票据管理检查,部署了对医疗系统使用财政票据情况的专项检查,进一步健全了票据核旧领新管理制度,从源头上规范“收支两条线”管理。
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切实把好专项资金审核拨款关,并把监督关口前移,健全和完善层层把关的资金审核拨付制度,严格按计划、按程序、按进度拨付资金,切实压减不合理开支,努力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开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对新造大学城拆迁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健全了对社会保障专项资金、水利专项资金以及单位结余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配合区纪委对17个镇执行统发工资津贴纪律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对全区87个单位拖欠公款的情况进行了清理。
加强对基建工程的财务监督。对上年结余的基建资金进行了清理,制定了结余资金审核使用制度。认真贯彻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政府投资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积极开展基建投资评审工作,努力压减不合理工程费用,全年共完成各类工程审核399项,审核基建投资总额112268万元,核减资金13163万元,核减率达11.72%。
(五)加强行风建设,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
2004年是财政系统行风建设年。按照上级的部署,我区财政系统把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纳入工作重点,切实加强领导,并把民主评议行风工作与财政改革和财政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实际,注重实效,高标准,严要求,在狠抓落实上下工夫。通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有效地推进整改,圆满完成了宣传发动、自查自评、落实整改和接受评议四个阶段的工作,财政系统的行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系统在政务公开、依法行政、综合管理、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有了明显改进,促进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财政工作中的贯彻落实,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变,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有了明显加强。
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圆满完成了财政各项工作任务。但财经运行和财政管理上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需引起高度重视,财政改革和事业发展仍任重而道远,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财政工作不断推上新台阶。
二、2005年预算草案
2005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区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健康良好的发展势头,财政收入将稳步增长。但是,在中央出口退税改革的深化、我区行政区划调整,以及增加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投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05年我区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增收节支确保预算收支平衡的任务依然艰巨。因此,要按照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安排好2005年财政收支。
根据全国和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结合我区2005年财政经济形势,2005年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十届六次全会要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财政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优化支出结构;坚持“两个务必”,大力增收节支,按照“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的要求,量入为出,确保财政收支平衡;推进激励型财政机制建设,促进财政收入增收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努力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财政调控能力,坚持保运转、保重点、保稳定、促发展,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根据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及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区2005年财政预算安排的原则和重点是:按照依法理财的要求,坚持依法征管和量入为出,财政支出按当年可支配财力予以安排;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确保政权正常运转、社会保障及公共事业发展投入;按照保重点、压一般的原则,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保障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支出需要。
(一)2005年全区一般预算收入计划
2005年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293230万元,按可比口径实际增收31449万元,增长12.01%。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区可支配财力为449603万元,主要来源有:一是当年收入293230万元;二是体制返还净额2888万元;三是新体制专项资金返还129632万元;四是动用上年专项结转资金18205万元;五是历年未调库增值税及其他返还收入5648万元。
(二)2005年一般预算支出计划
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和“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2005年全区一般预算支出计划按可支配财力449603万元予以安排,其中区本级支出安排325386万元,占全区可支配财力的72.37%;镇级支出安排124217万元,占全区可支配财力的27.63%(如加上区本级财政投入各镇专项补助25470万元,镇级财政支出实际占全区财政支出的33.29%)
区本级支出按预算科目安排如下:
1、基本建设支出67393万元,占本级支出的20.71%。主要安排城市公共建设项目37789万,300人以上自然村通公路2660万,体校建设2000万,南区治安管理指挥中心与消防站建设工程824.9万,三防指挥中心1035万,长堤东路景观工程4411.2万,陈涌路工程2000万,凌边垃圾综合处理场1000万,市桥穿衣戴帽工程1000万,市桥南区顺宁路工程691.2万,市桥德兴公园642.4万,市桥西丽公园640万,市桥大桥修缮工程500万。
2、企业挖潜支出826万元,占本级支出的0.25%。
3、科技三项费用及科技支出9560万元,占本级支出的2.94%。
4、农林水利支出15274万元,占本级支出的4.69%。主要安排困难村补贴和税费改革补贴经费1994.3万,鱼塘标准化整治2000万,"青山绿地"工程2000万,优质蔬菜生产加工基地200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经费400万,水产品产业化养殖加工出口示范基地480万,渔民转产转业303万。
5、工交及流通部门支出3826万元,占本级支出的1.18%。主要安排环境监察执法经费120万,完成指令性环境监测任务320万,环境应急监测车配套仪器购置费297.5万。
6、文体事业支出4723万元,占本级支出的1.45%。
7、教育支出25618万元,占本级支出的7.87%。主要安排普高扩容经费2000万,教师及校长继续教育培训经费647.38万,区属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经费500万,组建教育科研机构及科研立项项目经费314万,区教育信息中心资源建设费200万。
8、医疗卫生支出18086万元,占本级支出的5.56%。主要安排农村合作医疗引导资金2220万,基层医院专项经费1000万,农村改水经费800万,城市社区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补助284万,结核病控制项目配套经费138.75万,卫生防疫行政性设备232万,降低孕产死亡率消除生儿破伤风项目经费240万。
9、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23701万元,占本级支出的7.28%。
10、抚恤事业费支出4573万元,占本级支出的1.41%。主要安排救助专项经费200万,城乡居民低保费113.4万,精神病人救济132.24万,临时生活困难救济100万,城(镇)乡特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经费、重大疾病医疗资助金100万。
11、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17030万元,占本级支出的5.23%。
12、社会保障支出4049万元,占本级支出的1.24%。主要安排社会基金支出1200万,小谷围全征土地农民社保费1100万,再就业专项经费1000万,解困资金300万。
13、行政管理费支出28308万元,占本级支出的8.70%。
14、公检法司支出49290万元,占本级支出的15.15%。
15、城市维护费支出9249万元,占本级支出的2.84%。主要安排沙湾历史闻名古镇建设2000万,非经营性道路项目养护经费800万,中心镇建设970万,余荫山房改造450万,清拆“两违”、拆违章出租屋及防盗网经费300万,大夫山公园绿化维护管理费900万。
16、政策性及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1840万元,占本级支出的0.57%。
17、专项支出12753万元,占本级支出的3.92%。主要安排教育费附加支出9375万,重点污染源治理补助719万,沙湾水道下游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费300万。
18、其他支出及武警支出13239万元,占本级支出的4.07%。主要安排预留解决教师货币分房专项经费3000万,落实侨房款230万,对口帮扶五华县任务275.63万。
19、预备费安排15803万元,占本级支出的4.86%。主要安排预留增人增资及调资经费12133万,不可预见支出2000万。
(三)2005年基金预算收支计划
2005年基金预算收入计划为13336万元,比去年实绩增收2053万元,增长18.21%。
按现行体财政体制计算,基金预算可支配财力为51276万元,主要来源有:一是当年基金收入13336万元;二是体制专项返还12758万元;三是动用上年专项结余25182万元。
基金预算支出安排34013万元,主要安排文化事业费593万元,水利建设22865万元,市政建设9773万元。
三、把握大局,坚定信心,圆满完成2005年财政预算任务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认真做好经济财政工作,圆满完成2005年预算任务,对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进一步促进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区财政系统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的要求,围绕全区的中心工作,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坚定信心,顽强拼搏,扎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积极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职能,在确保财政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财政对社会经济的调控作用。一是按照中央财政政策的取向,更好地利用财政政策和财政引导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我区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培育财源。二是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密切关注我区出口退税的规模和进度,及时分析研究对我区预算的影响程度,妥善安排好资金,确保财政预算的平稳运行。三是继续促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支持我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国有资产营运和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四是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五是大力推进文教事业发展,努力增加投入,稳步推进教育强区和文化强区建设。六是确保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促进多层次的卫生医疗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七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落实好配套资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八是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区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由原来每人20元提高到30元,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九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投入,营造适宜人居环境。
(二)加强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
要进一步把增收节支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收支并重,一手抓收入增长,一手抓支出质量的提高,确保年度收入预算任务的完成。一是要深化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加强对财税收入完成情况的分析研究,建立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机制,确保实现财税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工作责任制,建立专人负责的抓收入工作制度,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做到应收尽收。三是要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认真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项目,应纳入预算管理要及时足额纳入预算,努力增加政府可支配财力。四是要配合国有资产经营和管理机制改革,抓紧研究制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收缴办法,切实加强国有资产收入管理。五是要密切关注增值税转型、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统一内外所得税等税制改革对我区财力的影响,深入分析研究税源和税收结构变化情况,及时研究制定应对措施,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
(三)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需要
针对当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支出压力较大的状况,要进一步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集中财力保障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点支出需要。一是突出财政支出的公共性特征,财政支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财政资金的使用要逐步转移到满足政府履行职能和社会公共需要上来,切实解决财政“越位”和“缺位”并存问题。二是坚持“两个务必”,弘扬勤俭节约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对各种财政开支都要精打细算,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严格控制各项预算追加,禁止越权调整预算项目,严禁超财力搞建设。三是在确保政权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公共服务投入,集中财力办好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大事,保障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点项目建设投入,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四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按照“少取、多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确保把种粮直接补贴等各项财税支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五是切实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合理安排好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支出,努力提高教育专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文化强区资金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继续深化财政各项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财政改革,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着力解决财政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一是继续深化和完善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改进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健全科学合理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和审核程序,逐步建立对预算编制、执行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机制。二是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并从健全机构入手,积极探索对政府采购、基建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办法,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三是以建立项目评审机制为重点,以提高科学理财水平为目标,深入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建立日常支出评价与专项支出评价相结合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通过对支出项目实施绩效综合考评,评定支出行为和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预算安排提供科学的依据,切实解决请款的随意性问题,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四是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切实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实施对采购资金的集中支付制度,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和质量。五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大力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凡能纳入预算管理的项目都要纳入预算管理,进一步把依附政府权力和运用国有资产运营取得的收入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从体制上规范收费收支行为,防止截留、挤占、挪用财政性资金和私设“小金库”乱发滥发钱物问题,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六是根据我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部署,开展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工作,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型街道财政管理体制。
(五)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完善财政管理
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监督工作力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努力构建财经运行的良好机制。一是继续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财政监督范围,对财政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和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督,及时纠正资金使用管理上存在的损失浪费和效益低下等问题,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二是继续配合支持人大对预算的审批监督,严格执行经人大批准的年度预算,防止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增强预算的刚性,确保财政的稳健运行。三是健全和规范财政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认真开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资金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财政资金分配程序和拨付渠道,使财政资金运行的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有章可循,实现财政部门内部监督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四是认真贯彻执行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财务监督,积极开展基建投资评审工作,努力提高评审工作效率,切实压减不合理工程费用,节约政府基建开支。五是深入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在扩大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范围的同时,认真履行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行政监管的职能,提高会计师的执业水平,促进财经秩序的进一步好转。
(六)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战斗力为目标,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财政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促进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继续加强行风建设,巩固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成效,组织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回头看”活动,促进工作作风的进一步转变,提高依法行政和科学理财水平。广泛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先进性教育与“三有一好”教育相结合,把思想教育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按照区委的部署,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阶段的教育工作,将共产党的先进性要求落实在具体的财政工作中,切实为党和人民理好财。
各位代表:在“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我们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十届六次全会的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把握大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年度财政预算任务,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