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日在番禺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番禺区财政局局长 林昌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报告番禺区200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2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我区财税部门认真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依法治税,依法理财,积极履行职能,认真执行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年度财政预算,通过强化收入征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财政监督,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切实提高对公共重点项目的支出水平,基本保证了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对财政资金的需要。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2002年,全区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86232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4.67%,超收12765万元;比上年增收45688万元,增长18.99%。其中,区本级收入完成222028万元,镇级收入完成64204万元。
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3575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32.33%,比年初预算增加支出106454万元;比上年增支133823万元,增长44.32%。其中,区本级支出完成234562万元,镇级支出完成201188万元。
按现行财政体制,财政支出资金来源于当年地方收入286232万元,税收返还净额15494万元,上级追加106906万元,专项拨补2989万元,动用历年结余3820万元,2002年所得税基数返还35993万元,上年专项结转7109万元,调入资金13000万元。
2002年预算执行结果,年终滚存结余34602万元,其中结转下年使用33693万元(新造大学城专项结转下年使用30168万元),净结余909万元。
(一)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1、工商税收完成226771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7.67%,超收16149万元,比上年增收51391万元,增长29.3%。其中:增值税完成52455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17.01%,超收7625万元,比上年增收8907万元,增长20.45%;营业税完成10117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2.78%,超收2733万元,比上年增收33583万元,增长49.69%;企业所得税完成25466万元,为年初预算的87.55%,比上年减收5310万元,下降17.25%;个人所得税完成11647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17.76%,超收1757万元,比上年增收2653万元,增长29.49%;土地增值税完成917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85.06%,超收4215万元,比上年增收6932万元,增长3.1倍;地方各税完成26863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14.7%,超收3442万元,比上年增收4626万元,增长20.8%。
2、农业四税收入完成2902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1.31%,超收375万元,比上年增收3490万元,增长13.67%。其中:耕地占用税收入完成7196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2.8%,超收196万元,比上年增收3130万元,增长77%;契税收入完成19043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4.63%,超收1843万元,比上年增收1024万元,增长5.68%。
3、罚没收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完成2153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82.81%,比上年减收10401万元,下降32.57%。
4、专项收入完成8674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8.43%,超收674万元,比上年增收1301万元,增长17.64%。
(二)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1、基本建设支出完成158012万元,比上年增长99.75%(其中广州市追加新造大学城征地拆迁补偿款69832万元)。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完成1256万元,比上年增长6.06%。
3、科技支出完成9321万元,比上年增长30.75%(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7812万元,比上年增长36.75%,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3.09%)。
4、支农支出完成24914万元,比上年增长20.16%。
5、教育事业费支出完成56164万元,比上年增长24.58%。
6、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完成6425万元,比上年下降5.65%。
7、卫生经费支出完成13667万元,比上年增长17.14%。
8、社会保障支出(含抚恤和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及离退休经费)完成28846万元,比上年增长44.56%。
9、行政管理费支出完成39955万元,比上年增长56.89%。
10、公检法司支出(含消防队经费)完成34770万元,比上年增长14.46%。
11、工交流通等部门事业费支出完成2372万元,比上年增长26.64%。
12、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完成24866万元,比上年增长2.48%。
13、城市维护费支出完成12847万元,比上年增长28.39%。
14、政策性补贴支出完成2604万元,比上年增长15.82%。
15、其他支出完成9714万元,比上年增长2.8%。
16、专项出支完成9577万元,比上年增长54.05%。
(三)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02年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4569万元,为年度预算的111.93%,超收1553万元;比上年增收2119万元,增长17.02%。上级补助收入完成5042万元。
全年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2878万元,为年度预算的71.95%,比上年减支5137万元,下降28.52%。
基金预算年终滚存结余10225万元。
2002年,我区一般预算执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财政收入保持适度增长,基本与我区国民经济同步发展。我区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371.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全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6232万元,比上年增长18.99%,一般预算收入基本实现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目标。
二是镇级财政体制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区镇两级财政收入实现同步增长。区本级组织收入222028万元,占收入总额的77.57%,为区本级年初预算的103.43%;镇级组织收入64204万元,占收入总额的22.43%,为镇级年初预算的109.18%
。
三是各征收机关组织收入不平衡。全年财政部门组织收入52731万元,为年初预算的93.09%,比上年减收6857万元,下降11.51%;国税部门组织收入62402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8.11%,比上年增收6265万元,增长11.16%;地税部门组织收入171099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7.54%,比上年增收46280万元,增长37.08%。
四是上级财政投入我区的资金大幅增加。广州市加快南托步伐,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造大学城建设、大南沙开发以及支持我区经济建设。全年广州市共追加我区各项专项资金106906万元,占财政支出总额的24.53%,比上年增加102414万元,增长22.8倍。
五是收入结构较为单一。我区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营业税的增收,在一般预算收入中,营业税收入达101170万元,占财政收入总额的35.35%,比上年增收33583万元,占增收总额的73.5%。
2002 年,为确保预算任务的完成,我们重点抓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培育和扩大有效需求
继续贯彻执行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采取措施鼓励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一是继续做好中央安排我区国债转贷资金的管理工作,积极利用中央国债转贷资金2552万元,用于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加快了我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步伐。二是认真落实支持外贸出口的各项政策,对生产性企业出口货物全面实行“免抵退”税措施,并进一步做好中央出口贴息资金的管理工作,及时审核拨付中央出口贴息资金1040万元,落实了地方出口贴息393万元,有效促进了外贸出口。三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安排了市政建设资金55393万元,补助中学扩容扩校及禺山高级中学建设资金15734万元,投入公路站场建设资金7092万元,落实了水改工程进度款1318万元,对进一步改善我区的投资环境,增强我区对外资的吸引力,促进我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以组织财政收入为中心,强化收入征管
财税部门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积极制定措施,落实收入计划,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一是严格依法治税,强化收入征管。财税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新颁布的《税收征管法》,积极推行税收征管信息化,进一步加大税收征管和稽查工作力度,大力清缴欠税,全年共清缴税款入库31591万元。二是认真贯彻税收政策,理顺耕地占用税征管。根据耕地占用税政策规定,参照周边地区做法和我区实际,适当提高了耕地占用税的适用税额,并由财政部门直接征收,促进了收入增长。全年共组织耕地占用税7196万元,比上年增收3130万元,增长77%。三是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信息化建设,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在对全区400多个执收执罚单位重新进行编码的基础上,积极与代收款银行联系,建立了多功能收费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与银行联网,能够随时掌握全区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基金等收入上缴和资金拨付流向情况,不仅确保了非税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保障力
在大力组织财政收入的同时,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项目的支出需要。一是按照“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足额安排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落实了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和公务员分配制度改革所需资金,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按时足额发放,集中财力保障了政权运转、社会稳定、科教、卫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支出对财政资金的需要。全年用于上述项目的支出达355642万元,比上年增加118575万元,增长50.02%,占全年一般预算支出增加额的88.61%。二是增加农业投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安排农田标准化建设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分别达8397万元和9565万元,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7845万元,重点支持农村水利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安排了村村通公路资金2021万元,有力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三是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及时收缴国有资产收益,为解决转制企业职工安置和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提供资金来源,全年共收缴国有企业转制收入20715万元。四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积极支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了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安排了医疗保险资金4449万元。全年安排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6425万元,安排社会保障补助支出604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17%和64.56%。为支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区财政安排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652万元,全区约有1万多户近3万人次纳入低保范围。五是增加科教投入,促进科教事业发展。安排了科学事业费1509万元,科技三项费用支出781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7%和36.75%。安排中学扩容经费5600万元,投入禺山中学建设资金7600万元,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改善。落实了不达标中小学撤并补助622万元,使我区10所学校完成了撤并工作,支持了我区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四)继续推进体制创新,深化财政各项改革
适应改革和发展的形势需要,继续深化财政各项改革。一是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对我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财政统发工资的基础上,根据区委关于规范和完善区直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分配制度的精神,认真测算分配制度改革所需资金,积极研究制定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办法,把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奖励经费纳入财政统发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二是深化预算编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扩大零基支出预算的范围,并提高了支出标准,规范了支出秩序,有效控制了行政事业经费的过快增长,为下一步实施部门预算改革奠定了基础。三是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根据中央和省、广州市农村税费改革精神,为实现减轻农民负担20%以上的目标,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规范、简便易行”的原则,研究制定了《广州市番禺区农村税费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农业税负担计算办法,并及时调剂资金642万元用于农村税费改革,使我区的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启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全区共减少农民负担5824.6万元,人均减负94.28元,减负率达65.57%。四是继续深化政府采购改革。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改革力度,提高政府采购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合理调整了集中采购目录,稳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集中采购商品由原来的4种及单项或批量10万元以上的商品,调整扩大为4大类42种,并对全区公务用车定点维修进行了公开招标,选定了16家维修厂为我区2003年度公务用车定点维修企业。经过不懈努力,政府采购改革取得了新成效:2002年共组织集中采购87项,比上年增加36项;完成采购总额14309万元,比上年增加3615万元,增长33.80%;节约资金2072万元,比上年增加1046万元,增长101.95%;节约率达12.65%,比上年增长3.9%。五是扎实推进“金财工程”建设。按照省、市“金财工程”分步实施计划和三年内全省镇一级财政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成立了镇级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确定了试点镇,为各镇配置了电脑、软件等相关设备,并组织了5期镇级财政管理信息化业务培训班,培训业务人员55人,为全面推行镇级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打好基础。
(五)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职能,规范财政管理
为切实整顿财经秩序,财政部门进一步强化监督职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层层把关的资金审批核拨制度,切实按计划、按程序拨付资金,健全了教育扩容经费、排污费、科技三项费用、教育费附加、落实侨房政策补助资金及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等财政专项资金的逐项核拨制度,有效防止了挤占和挪用财政资金的问题,确保了专款专用。二是按照“统一政策、统一方法、分级实施”的原则,对全区746户预算单位进行了清产核资,核实我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额为809084万元,净资产总额为556496万元,全部资产盘盈净额为27122万元。通过清产核资,进一步摸清了我区行政事业单位的家底,为下一步加强资产管理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三是积极开展对内、对外的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落实了财政周转金和其他专项资金清理回收措施,并结合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我区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进行了清理整顿,全区共撤消归并银行账户200多个。四是切实加强基建财务管理,积极开展财政投资工程项目的预、结算审核和工程评标、定标工作,共完成土建、安装、绿化等各类工程评审167项,审核工程总额85494万元,核减资金8079万元,核减率9.47%;参与工程评标定标工作,降低造价5997万元,标底造价平均下浮10%。通过加强基建财务管理,有效控制了工程成本,共为政府节约基建开支14076万元。
(六)深入贯彻《会计法》,加强会计事务管理和会计执法检查
一是深入宣传贯彻《会计法》,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业务培训,共对我区的4895名财务人员进行了会计政策法规和有关业务技能培训,并依法开展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检查,审查换发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10700个。二是深入开展《会计法》执法大检查,积极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对我区1户企业和2个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抽查,依法对编造虚假会计资料的行为进行了查处,查补收缴税费2.6万元。三是按照我区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农村会计委派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派制度,对997名报考人员进行了考试,择优聘用了215名会计人员为委派农村会计。
2002年,我区财政预算运行稳健,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虽然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运行机制,但与世贸组织规则相适应的财政管理制度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财政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二是虽然我区经济总体发展状况良好,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镇与镇之间财政实力仍存在差距较大的问题;三是个别单位财经秩序混乱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说明财政监督和财政执法的力度仍需加强;四是财政自身的建设与我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2003年预算草案
根据全国和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和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2003年我区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继续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严格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支出管理,保证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的落实和社会保障、科教、环保、城市建设等重点支出需要;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建设,确保财政收支平衡,为促进我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2003年全区一般预算收入计划
根据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按照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3年全区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安排增长12.92%,按新口径(即2003年所得税中央、省与地方分成比例由5∶2∶3调整为6∶1.6∶2.4),全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计划为279322万元。
按现行体制算帐,全区地方可支配财力为330732万元,来源构成为:一般预算收入279322万元;税收返还净额14303万元(其中中央税收返还1995年基数21929万元,省税收返还1995年基数15476万元,上解支出23102万元);省返还上缴土地出让收入2500万元;2002年所得税基数返还额34607万元。
(二)2003年全区一般预算支出计划
2003年我区一般预算支出计划按全区地方可支配财力330732万元予以安排,其中区本级安排217777万元,镇级安排112955万元(其中按新体制计算税收分成收入64800万元,转移支付补助24292万元,专项拨补增人增资支出19600万元,专项教育费附加支出4263万元,若加上区本级支出中安排到各镇的农田标准化建设等专项支出11000万元,镇级财力总计为123955万元,占全区总支出的37.5%)。
区本级支出按预算科目安排如下:
1、基本建设支出43300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19.88%。主要安排青少年活动中心6580万元;村镇道路建设补助6000万元;中学扩容及新中学建设15232万元;东城客运中心周边道路建设3500万元;镇级污水处理厂及垃圾中转站建设补助2800万元;城市规划修编及零星市政项目建设4500万元;长堤路首期及城北公园建设2680万元。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400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0.18%。主要安排出口奖励。
3、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支出6726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3.09%(其中科技三项费用6615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3.04%)。
4、农口支出11845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5.44%。主要安排标准化农田建设7000万元;三高农田配套资金1126万元;筹建花卉树木研究和繁育基地资金500万元。
5、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4635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2.13%。主要安排冼星海纪念馆第三期筹建费248万元;计生专项经费584万元;全民健身广场设施184万元;公务员等再培训经费562万元。
6、教育事业费支出18337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8.42%(含各项设备购置等专项经费6000万元)。
7、卫生经费支出10507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4.82%(含区级公费医疗经费3000万元,基层卫生院建设1000万元,医院基建及设备购置补助经费1158万元)。
8、工交、流通、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16421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7.54%。主要安排沙湾水道水质监测系统建设300万元;水源监察队办公用房建设1150万元;税务征收经费5750万元;区政府大院水电、绿化、保安、清洁物业管理及汽车维修保险等1355万元;口岸查验人员补贴1800万元。
9、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8167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3.75%。
10、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11621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5.34%。
1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5262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2.42%。主要安排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000万元;再就业专项资金1000万元。
12、行政管理费支出21073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9.68%。
13、公检法司支出25398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11.66%。
14、城市维护费支出3329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1.53%。主要安排环境保护基金500万元;公路保洁费395万元;大夫山森林公园常年维护费650万元;四条行政街正常维护费1110万元。
15、地方外事费、武装警察部队支出及其他支出16084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7.39%。
16、粮食风险基金支出900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0.41%。
17、预留调资增资经费支出10000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4.59%。
18、专项支出7590万元,占本级支出的3.49%。其中排污费支出1500万元;教育费附加支出6090万元。
(三)2003年基金预算收支计划
2003年基金收入计划为16318万元,比上年实绩增收1749万元,增长12%。基金支出计划为21904万元。主要支出项目安排如下:
1、城市维护费支出5500万元,占支出计划的25.11%。主要安排城市公用电费支出2150万元;城市照明中小维修1580万元;城市照明更新改造800万元;城市照明基建970万元。
2、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支出16026万元,占支出计划的73.16%。主要安排全区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3、文化事业费支出100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0.46%。主要安排广场文化活动专项经费。
4、农业事业费支出278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1.27%。主要按照新体制规定返还各镇农业税附加。
三、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全面完成2003年预算任务
2003年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认真做好财政各项工作,圆满完成2003年预算任务,对支持我区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财政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工作要求,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增收节支,确保预算任务圆满完成
2003年,我区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财政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也要看到,我区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从收入方面看,我区财政收入在连续几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受中央所得税分享比例调整、“免抵退”税收政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税收清缴收入减少等因素影响,收入增幅将有所减缓。从支出方面看,各项重点支出项目都需要增加支出,其中包括2003年调整机关单位职工工资、医改补贴、重点工程及新建高级中学建设等支出,都将使支出的压力增大。因此,必须把抓好增收节支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加强增收节支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并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把增收节支工作作为严肃的政治任务,作为解决财政收支矛盾的治本办法予以落实。一要认真处理开源与节流的关系,一方面要广开财源,加强财源建设,培植稳固的财源,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要树立节流也是开源的观念,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压减不合理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二要严格依法治税,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严厉打击做假账和偷、逃、骗税行为,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税种的征管,确保税收收入的增长。三要继续改进和强化征管手段,推行税收征管信息化,完善收入征管机制,加大稽查工作力度,大力清缴欠税,控制新欠,做到应收尽收,努力增加收入。四要认真落实税收政策,抓好税收优惠政策的清理,防止以各种方式变通税法和税收政策,做到应征尽征,确保财政收入的增长。五要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非税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从源头上治理乱收费和不合理使用财政资金的问题。六要强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执行,在优先保证工资发放和确保教育、科技、农业等重点支出法定增长的基础上,集中财力办大事,有重点地解决关系我区稳定和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七要认真贯彻落实一般性支出零增长的要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禁铺张浪费,制止各种超财力可能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建设。八要配合人事、编制部门切实加强人员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数的增长,并做好财政供养人员定个人收入标准的有关工作,切实解决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的问题。
(二)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规范财政管理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规范财政供给范围,保证重点支出需要,支持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一要贯彻落实中央积极财政政策,落实出口退税和“免抵退”税政策,促进外贸出口,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同时要利用好财政政策和财政引导资金,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林水利、交通、城建、环保等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项目,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二要量财办事,支出预算安排要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水平相适应,按照轻重缓急安排支出,切实体现保重点、压一般的原则,除法律和政策规定需重点考虑的支出外,其他行政事业经费支出原则上应实行零增长。三要继续增加农业投入,积极发挥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四要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做好转制企业上缴资产的接收和托管工作,管好用活企业转制收入,妥善解决转制企业职工安置和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及再就业问题。五要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切实把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要加强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完善低保资金的社会化发放,对纳入低保范围的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六要落实科教兴区战略,在增加科教投入的同时,认真研究制定措施,发挥好科技三项费用、教育专项资金的作用,促进我区科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深化财政改革,推进体制创新
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积极推进财政各项改革,切实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一是深化预算编制改革,积极推行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二是加快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积极进行试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办法和相关的配套措施,逐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三是广泛深入宣传《政府采购法》,并把《政府采购法》纳入2003年全区普法教育范围,依法推进政府采购改革。要认真研究解决政府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稳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四是加强调查研究,认真研究解决我区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稳妥推进我区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五是加快我区“金财工程”建设步伐,要按照省、市“金财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目标要求,加快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规范镇级财政管理。六是认真研究中央所得税制改革对我区财政收入的影响,加强财税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税源变化和收入进度情况,把握工作主动权。
(四)严格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规范财经秩序
强化财政的监督职能,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把财政监督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对财经领域的监督检查,规范财经秩序。一是要加强对财政收入和支出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对财政支出,特别是对社保、扶贫等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支出要实施全过程监管,及时跟踪问效。二是加强对财政性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核工程预、结、决算,努力降低工程成本,节约政府开支。三是强化对“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健全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社会保障资金和教育收费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实施对强制性、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的“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四是加强会计监督,深入开展《会计法》执法检查和会计信息质量抽查,重点对有影响、问题多的企业或行业进行检查,严厉打击做假账的行为,并通过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财经秩序的根本好转。五是严肃查处各种截留收入、挪用资金、私设“小金库”、坐收坐支财政收入等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认真清理机关单位各项资金,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六是进一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加大财政执法力度,积极探索财政决策、执行与监督分离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进依法理财。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政队伍素养
中共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同时也给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能否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关键取决于人的素养。因此,要以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全面加强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增强责任感,在为党和人民理财的事业中勇挑重担;要深入贯彻民主集中制,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增进团结,增强凝聚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干部廉洁自律;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培训,坚持用先进文化武装财政队伍头脑,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我们将在中共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全面完成2003年的财政预算任务,为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