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28日在番禺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番禺区财政局局长 林昌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报告番禺区200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2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1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财政系统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把握大局,锐意改革,积极履行财政职能,认真执行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年度财政预算,通过强化收入征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财政监督,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切实提高公共重点项目支出水平,保证了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对财政资金的需要。全区2001年财政收支预算任务完成情况良好。
2001年,全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0314万元,为年初预算任务的159.78%,超收104879万元;比上年增收122265万元,增长77.36%。其中区本级完成收入217431万元,为年初预算任务的163.88%,超收84758万元;镇级完成收入62883万元,为年初预算任务的147.05%,超收20121万元。
全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01927万元,比年初预算增加支出106467万元,增长54.47%;比上年增支118066万元,增长64.21%。其中区本级支出176382万元,镇级支出125545万元。财政支出资金来源于当年地方收入减除上解支出后的可支配财力、税收返还净额、上级追加和专项拨补、动用历年结余、上年专项结转使用资金。
2001年预算执行结果,收支相抵,净结余1846万元。
(一)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1、工商税收(地方库部分,下同)完成215151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69.79%,超收88438万元,比上年增收101041万元,增长88.55%。其中:增值税完成43548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41.25%,超收12718万元,比上年增收16005万元,增长58.11%;营业税完成67587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50.43%,超收22657万元,比上年增收27898万元,增长70.29%;企业所得税完成61554万元,为年初预算的258.92%,超收37781万元,比上年增收39947万元,增长1.85倍;个人所得税完成17988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62.05%,超收6888万元,比上年增收8059万元,增长81.17%。
2、农业四税收入完成25530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4.59%,超收1120万元,比上年增收3641万元,增长16.63%。其中:耕地占用税完成4066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1.65%,超收466万元,比上年增收2308万元,增长1.31倍;契税完成18019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02.97%,超收519万元,比上年增收1198万元,增长7.12%。
3、罚没收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完成31931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75.45%,超收13731万元,比上年增收15682万元,增长96.51%。
4、其他收入完成328万元,比上年增收169万元,增长1.06倍。
5、专项收入完成7374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20.65%,超收1262万元,比上年增收1732万元,增长30.7%。
(二)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1、基本建设(含城市维护费)支出89111万元,比上年增长263.81%;
2、企业挖潜支出1185万元,比上年下降62.63%;
3、农业支出20734万元,持平;
4、教育事业费支出45083万元,比上年增长29.55%;
5、科技支出7129万元,比上年增长78.09 %(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5713万元,比上年增长94.58%,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3.08%);
6、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6809万元,比上年增长21.94%;
7、社会保障(含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社会保障补助及离退休经费)支出30527万元,比上年增长36.40%(其中卫生事业费支出11668万元,比上年增长14.03%);
8、行政管理费支出25466万元,比上年增长149.52%;
9、公检法(含消防队、武装警察部队经费)支出30378万元,比上年增长55.12%。
10、工交、流通、税务、统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26137万元,比上年增长26.95%;
11、政策性补贴支出2249万元,比上年增长35.05%;
12、其他支出9450万元,比上年下降12.31%;
13、专项支出6217万元,比上年增长31.49%。
(三)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2450万元,为年初计划的98.55%;比上年增收642万元,增长5.44%。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8015万元,为年初计划的106.52%;比上年增支7991万元,增长79.73%。支出资金来源于当年收入、上级追加、动用历年结余。年终滚存结余3582万元,结转下年使用3506万元(其中水利基金专项结余3165万元,农村教育费附加专项结余341万元),净结余76万元。
2001年,我区财政收支预算执行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收入的增长快于支出的增长。在镇级财政管理新体制的促进作用下,我区财政收入呈现了跳跃性大幅增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7.36%,比上年增幅高50.06个百分点,收入增幅高于支出增幅13.15个百分点。
二是主要征收机关组织的收入实现了全面增长。财政部门完成收入59735万元,比上年增收19675万元,增长49.11%。国税部门完成收入68724万元,比上年增收29541万元,增长75.39%。地税部门完成收入151855万元,比上年增收73049万元,增长92.69%。
三是共享税收收入全面大幅增收。完成共享税收收入183625万元,比上年增收86258万元,增长88.59%,占预算增收额的70.55%。
四是支出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公共财政框架已具雏形。按照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努力压缩一般经营性、竞争性领域支出,规范支出秩序,确保了重点公共支出对财政资金的需要。全年行政管理、外交、公安、司法等政权建设支出83612万元,比上年增支32526万元,增长63.67%;用于教育、科技、农业、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支出85926万元,比上年增支20015万元,增长30.37%;投入水利、交通、环保、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113294万元,比上年增支64469万元,增长1.32倍;及时足额兑现增加岗位津贴和调资增资资金6661万元。
2001年,为确保预算任务的完成,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继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大税务稽查和清理欠税工作力度。财税部门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抓住新征管法颁布及统一征管软件推广的契机,进一步加大税务稽查执法力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厉打击偷税、逃税、骗税等犯罪活动,大力清查整顿欠税、免税、缓税以及先征后返还等非法行为,确保税款足额入库。2001年共清缴欠税31000万元,其中增值税9005万元,营业税6322万元,企业所得税15700万元。
严格依法治税,强化契税、耕地占用税等农业四税征管。通过推行农业四税电算化管理,改革农业税征管办法,完善征管机制,促进了收入的大幅增长。2001年组织契税和耕地占用税22085万元,比上年增收3506万元。
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大力组织非税收入。继续强化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收支分离”的管理制度,健全“定员、定项、定标准”的经费核拨办法,切实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确保了收入增长。2001年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5.11%和1.21倍。
(二)切实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认真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继续做好中央安排我区国债转贷资金的管理工作,加强对污水处理厂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保证国债转贷资金的投资效益。认真落实中央促进外贸发展的各项政策,及时为我区360户企业兑现出口商品贴息资金861万元,并为20家自营出口企业拨付财政贴息资金420万元,促进了我区自营出口企业的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6200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我区的投资环境,对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按照中央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的要求,及时足额安排行政事业单位增加工资所需资金,两次增资共拨付资金6661万元。
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支持农业发展。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增加农业投入,大力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年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达20679万元,其中水利基金安排支出13852万元,比上年增长1.22倍。同时,积极发挥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年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支出5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倍。
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继续按照“一企一策”方针推动企业改革,参与制定了转制企业特殊人员安置办法,积极筹措资金用于转制企业职工安置。切实做好转制企业上缴资产的接收和托管工作,积极收缴国有资产收益,全年收缴国有资产收益20315万元,用于职工安置等支出9593万元。大力支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支持粮食企业发展,安排了3000万元用于粮食储备和消化粮食企业挂账,按期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消化粮食企业挂账的任务。
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积极支持社保基金扩面征缴工作,努力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切实把“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财政专项安排了城乡特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和特困人员临时困难救济1100万元,落实了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及农村“五保”供养所需资金,确保了区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预算安排了2703万元用于区劳动力市场建设,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解困专项资金1200万元,落实了下岗职工就业扶持和转岗培训费用,为5536人提供了再就业培训。年底,增加安排解困和再就业补助等社会保障资金2000万元,安排400万元用于农村和城镇贫困户帮扶。
落实科教兴区战略,继续增加科教投入。认真安排教育事业费、教育费附加和教育基建等支出,全年教育投入达69378万元,比上年增长60.48%。预算安排科技支出7129万元,比上年增长78.09%。科教投入的不断增加,进一步促进了我区科教事业的发展,使我区顺利跨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的行列。
(三)以建立公共财政为目标,大力推进财政改革
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推进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决策精神,从2001年起,区对镇实施了以“划分收支范围,核定基数,确定比率,分税分成,水涨船高,风险共担,一定三年”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事权清楚、财权清晰、权责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了区镇两级财政的收支范围。在收入方面,坚持与中央“分税制”和省“分税分成,水涨船高”财政管理体制相衔接,按税种把收入划分为区本级固定收入、区镇共享收入和镇级固定收入。在支出方面,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的要求,下划了公安、教育等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强化镇政府作为一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并建立起较为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从新体制实施的情况看,新体制增强了镇级理财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各镇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区镇两级财政收入大幅超收,可支配财力大幅增加,区镇两级财政实现了“双赢”:区本级收入比年初预算超收84758万元,可支配财力达176382万元;镇级收入比年初预算超收20121万元,可支配财力达125545万元。
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推行行政政法机关人员、教师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财政统发改革,实现了行政政法机关人员、教师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由财政统发的目标,全区纳入统发工资人数达16755人,如期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统发工资工作任务。实行财政统发工资,财政资金直接到个人账户,减少了中间环节,有效防止了拖欠工资和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确保了人员经费的及时足额发放。
继续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和区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广泛宣传、稳步推进、扩大范围、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的指导思想,稳步推进政府采购改革,政府采购项目和范围继续扩大。2001年,共组织集中采购51宗,采购总金额10694万元,节约资金1026万元,节约率8.75%,与上年相比,采购额增加4966万元,增长86.70%,节约资金增加449万元,增长77.81%,为全区的12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解决了各类物品、工程和服务项目采购。
(四)实行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管理
强化预算管理,认真编制和调整年度预算。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在年初预算编制过程中,坚持从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和“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足额安排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压缩一般竞争性、经营性支出,在预算中切实体现支出结构调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根据财政收入状况和我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对年初预算进行调整,努力增加公共重点项目投入,其中增加基本建设支出29912万元;增加安排标准化农田建设配套专项资金及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水利建设资金2500万元;增加文教卫等事业费1839万元;增加安排科技三项费用1600万元;各镇税收分成安排20969万元;预留调资、增人增资及调剂经费4000万元。
严把支出审核关,规范支出秩序。各级财政切实把支出管理作为财政管理的重中之重,坚持按照报批和审核程序安排支出,严格把好支出审核关。在做好日常支出审核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支出审核,建立健全了排污费、教育费附加、落实侨房政策补助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和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等财政专项资金逐项核拨制度。
切实抓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认真履行基建投资评审职能,积极参与财政性投资项目的评标、定标及工程预(结)决算的评审工作,加强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监管。通过参与工程评标、定标工作,认真对工程预(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进行评审,共核减资金8532万元,有效控制了工程造价,为政府节约了基建开支。
(五)强化财政监督,切实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
继续加大对“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在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的同时,抓好专项检查工作,在区监察、物价、审计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对我区12个单位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切实纠正了越权自定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票据使用不规范等违规问题,促进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的进一步落实,达到了以查促管的目的,进一步巩固了管理成果。
认真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转变财政管理上“重收轻支”的思维模式,积极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突出对资金使用环节进行跟踪问效,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上级的要求,积极对领导干部借用公款的情况进行清理,并对全区832个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进行了清理检查,共取消银行账户207个。通过深入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有效规范了单位的财会行为,严肃了财经纪律。
认真开展《会计法》执法大检查。深入宣传贯彻《会计法》,积极组织我区的财务人员进行《会计法》学习培训,培训人数达18754人,并认真开展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大检查,检查人数达13926人。积极部署全区《会计法》执法大检查,对我区924个单位的自查材料进行了审查,并对4个单位实施了重点检查。认真抓好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工作,对番禺同荣电子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了抽查,及时纠正了编造虚假会计资料的行为,共查补税费29.4万元。
(六)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江总书记关于“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财税干部队伍”的要求,切实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一是组织开展了“三讲”教育“回头看”活动,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征求意见,促进了“三讲”教育活动中制定的27条整改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领导班子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二是在财政干部中深入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狠抓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倡导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财政工作人员在错综复杂的财经工作中保持头脑清醒,经受住市场经济和改革的考验。三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财政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从源头上、根本上防治腐败的工作要点》,提出了防治腐败的9项措施。四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的《决定》精神,针对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措施,增强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五是切实加强干部业务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制定了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使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化、经常化。六是认真组织实施机构改革的各项工作,重新审定了局机关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清理了审批项目,审定了职能,组织实施了竞争上岗,进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
2001年,我区财政预算保持了收支平衡的良性运行,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但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镇级财政管理体制经过一年的运行,在财政监督管理方面仍存在需要理顺的问题;二是财经领域的违规问题仍然存在,财经秩序需要进一步整顿;三是财政包揽过多、负担过重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2002年预算草案
根据全国、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和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2002年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区委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执行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严格依法治税,进一步强化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需要;继续推进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确保财政收支平衡;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我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及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我区2002年财政预算安排的原则是: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财政支出按当年可支配财力予以安排;按照“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足额安排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积极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按照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足额安排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及时计算兑现镇级税收分成;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大力调整支出结构,压减一般经营性、竞争性领域支出,确保政权运转、社会稳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支出需要。
(一)一般预算收支计划
经财税部门测算并报区政府研究,2002年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312444万元,比上年实绩增长11.46%,如剔除去年清缴一次性收入30984万元,实际增长25.31%。其中国税部门收入安排70610万元,比去年实绩增长2.74%;地税部门收入安排185189万元,比去年实绩增长21.95%;财政部门收入安排56645万元,比去年实绩下降5.52%。
按现行体制算帐,全区地方可支配财力为329296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2444万元;税收返还净额14325万元(中央税收返还95年基数21929万元,省税收返还95年基数15476万元,上解支出23080万元);省返还上缴土地出让收入2500万元。
根据全区可支配财力状况及镇级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安排支出,区本级安排206548万元,镇级安排122748万元(其中,按新体制计算税收分成收入85573万元,转移支付补助额24292万元,专项拨补增人增资8218万元,专项排污费支出325万元,专项教育费附加支出4340万元,若加上区本级支出中安排到各镇的水利建设等专项支出22113万元,镇级财力总计为144721万元,占全区总支出的43.9%)。
区本级支出按预算科目安排如下:
1、基本建设支出安排82727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40.05%,主要按照“三年一中变”计划安排市政建设资金59000万元,中学扩容、扩校专项经费(含仲元、番中扩校基建)10000万元,补助南沙基础设施建设2000万元,南区新中学建设7600万元,水改专项经费1000万元,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楼建设2000万元,公安羁留医院建设927万元。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安排650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0.22%,主要安排外贸出口贴息资金450万,预留国有企业困难补助200万元。
3、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安排6981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3.38%,其中科技三项费用6565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3.18%,含科技兴海专项资金100万元,海洋与渔业局优质种苗示范和推广养殖专项资金73万元。
4、农口支出安排18788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9.08%,主要安排围垦还世行贷款本息760万元,专项用于补助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9543万元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270万元。
5、文体广播事业费安排3907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1.89%,主要安排文化建设专项经费200万,冼星海纪念馆筹建经费382万元,各项培训经费433万。
6、教育事业费安排9093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4.4%,含电脑设备购置专项经费1200万元。
7、卫生经费安排8107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3.92%,主要安排区本级公费医疗经费2500万元,医院及基层卫生院基建及设备购置补助1000万元。
8、工交、流通、其他部门事业费安排10689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5.17%,主要安排税务征收经费4500万元,区政府行政中心水电、保安、绿化等专项经费1286万元,口岸联检单位查验人员生活补贴1487万元。
9、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安排3007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1.46%。
10、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安排4966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2.4%。
1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安排3540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1.71%,主要安排再就业专项资金700万元,预留医改等社会保障专项资金2000万元。
12、行政管理费支出安排13588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6.58%。
13、公检法司支出安排16909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8.19%。
14、城市维护费安排2233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1.08%。主要安排规划修编经费1000万元,环境保护基金200万元。
15、其他支出等安排10398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5.03%,主要安排罚没办案及行政事业性收费业务费7600万元,扶持西藏林芝地区教育专项资金727万元,住房改革货币分房资金816万元。
16、粮食风险基金安排2440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1.18%。主要安排储备费900万元,增加粮食风险基金1540万元。
17、预留调资增资经费安排5000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2.42%,其中补助镇3000万元。
18、专项支出安排8200万元,占本级支出3.97%,其中排污费支出2000万元,教育费附加支出6200万元。
(二)基金预算收支计划
2002年收入计划为13016万元,比去年实绩增收566万元,增长4.55%;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2946万元。主要支出项目安排如下:
1、城市维护费安排3810万元,占支出计划的29.43%,含城市公用电费支出1900万元、城市照明中小维修1060万元、城市照明更新改造400万元及城市照明基建450万元。
2、教育事业费安排323万元,占支出计划的2.49%,主要按照新体制农村教育费附加专项下拨。
3、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安排8600万元,占支出计划的66.43%,主要用于全区水利建设。
4、文化事业费安排50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0.39%,主要安排宣传部用作广场群众文化活动专项经费。
5、农业事业费安排163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1.26%,主要用于区统筹农业税下拨。
三、统一思想,转变作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圆满完成2002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200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我国作为世贸正式成员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认真做好财政各项工作,圆满完成2002年预算任务,对进一步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政部门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把握大局,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财政职能,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继续深入贯彻中央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把保持投资力度与保证投资效果结合起来。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兑现出口贴息资金,综合运用财政政策扶持外贸企业出口,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促进我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认真执行机关事业单位调资政策,落实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和“两个确保”资金,提高居民购买力,促进消费需求。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保证政权建设、科教兴区、社会保障、“三年一中变”等重点项目对财政资金的需要,促进我区社会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切实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继续推进预算编制改革,在进一步完善“零基预算”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部门预算编制方法,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增强透明度,为加强预算管理打好基础。积极探索加强预算管理的方式方法,逐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努力减少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提高财政支出效益。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政府财力配置,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运行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收入征管,确保预算收入任务完成
要围绕组织收入这个中心,继续改进和强化征管手段,完善征管机制,加大稽查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行为,防止税收跑、冒、滴、漏,努力增加收入,保证年度预算收入任务完成。严格依法治税和依法理财,禁止擅自减、免、缓税等行为,防止以各种方式变通税法和税收政策,做到应收尽收,应缴尽缴,确保财政收入的有效增长。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研究中央税制改革对我区财政收入的影响,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未雨绸缪,及早制定应对措施。财政、国、地税务部门要加强联系沟通,及时掌握收入进度,分析研究影响收入增长的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切实把握工作主动权。
(四)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继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
继续大力压减对一般竞争性、经营性领域的支出,集中财力保障公共支出需要。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安排好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等法定支出。合理调度资金,认真落实中央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所需资金,保证资金及时到位,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及时足额发放。要抓住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做好定编、定岗、定个人收入标准的有关工作,进一步理顺分配秩序,切实解决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的问题。
(五)继续深化财政改革,推进体制创新
继续推进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深入分析镇级财政管理新体制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促进镇级财政的稳健运行。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改革力度,继续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积极尝试多种形式的政府采购,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大力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探索财政基建投资和专项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办法,切实解决财政资金被挤占、挪用、闲置而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要按照中央农村税费改革的部署,继续加强调查研究,积极稳妥推进我区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六)坚持依法理财,严肃财经法纪
坚持收支并重,强化财政的监督职能,有计划地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加大对收入和支出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财政支出特别是重点支出要实施全过程监管,及时跟踪问效。要改进财政监督的方式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财政监督机制,提高财政监督管理的效能,促进依法理财目标的实现。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强化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社会保障资金和教育收费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健全社会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资金的财政专户管理制度,实施对强制性、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的“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深入开展《会计法》执法大检查,加大财政执法监督力度,重点对会计信息质量实施检查,严厉打击财会工作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促进财经秩序的根本好转。认真抓好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的清理整顿,规范中介机构的执业行为,营造良好的财经秩序。
(七)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加强财政队伍建设
面对新形势和繁重的工作任务,需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切实转变作风,全面提高队伍的综合素养,以过硬的本领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在思想上,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清财政工作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责任感,坚定为党和人民理财的信念;在制度上,要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在作风上,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解决好机关作风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使财政部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取得明显转变。在管理上,要适应改革和发展的形势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财政管理水平。要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强对干部队伍的培训,用先进文化武装干部头脑,沉着应对入世对财政工作的挑战,促进理财方式的转变,提高工作效率,为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有力的队伍保证。
各位代表,入世的第一年,财政面临的改革任务艰巨,工作繁重。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念,锐意进取,振奋精神,与时俱进,转变作风,扎实工作,全面完成2002年财政预算任务,为维护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大局,推动我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