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
为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防控工作,提高防治水平和应对能力,及时、有效地采取各项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例,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结合我中心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防治方案。
二、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卫生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和《广州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广州市番禺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
三、组织管理
成立相关事件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应急处理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
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副主任和各科科长组成,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和部署本地区突发事件防治工作,并负责制定控制疫情的措施,落实突发事件的各项工作。
应急处理小组由疾病预防控制科、监测科、职业病防制科和检验科组成,将应急处理小组分成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第一梯队以相关职能科室人员组成为主,第二梯队以其它科室人员组成为主。主要负责事件信息收集、应急处理、样品采集和检验工作。
后勤保障小组由行政科和健康教育组成,负责后勤物质、车辆保障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四、事件应急响应
(1)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防控措施,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
(2) 做好疫情监测、报告、核实,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迅速对疫情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估。
(3) 组织实施疫点、疫区消毒隔离等预防控制措施。
(4) 参与病例的排查工作,为病例排查提供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5)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消杀药品、检测试剂、器械、防护用品等。
(6)负责全区人禽流感疫情及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反馈和上报,指导、督导各镇(街)人禽流感预防控制和监测工作,指导和参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人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和医学观察,相关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及指导做好生活环境、物品的卫生学处理和禽流感疫情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人防护,开展技术培训和健康教育,及时为行政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协助组织做好预防控制措施的具体实施。
五、防治措施
(一)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计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根据需要,可请求上级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1、调查准备
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有关领导、流行病学工作者、消毒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其它相关人员等。
2、调查内容和方法
(1)背景资料收集:当地地理、气象、人口等资料。
(2)历史及横断面相关资料调查
通过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医院相关资料,了解当地(以县为单位)一年内的流感样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和主要传染病种类及发病情况,了解当地一年内的流感疫苗接种情况(接种疫苗型别、覆盖率、主要接种范围及对象、接种疫苗数量等)。
(3) 动物疫情调查
了解动物养殖及禽流感疫情情况、当地禽类交易情况、当地动物饲养及动物疫情情况。
(4) 病例搜索
采用查看门诊日志和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对搜索出的病例进行随访、筛查,直至排除病例。
(5) 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的采集
对于搜索和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人禽流感预警病例、人禽流感疑似病例、人禽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等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的采集。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发病经过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家庭背景、个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a、临床资料
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诊治医生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进展等情况。
b、病例所在地基本情况
环境情况:通过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居住地地理位置、人口资料、社区环境、交通状况、经济水平、卫生状况等情况。
动物饲养情况:通过农业部门了解病例居住地所有养殖场及住户进行动物及家禽饲养情况调查,了解家禽种类、饲养方式、饲养规模、禽流感疫苗免疫接种、禽类交易情况等。
动物疫情情况:向当地农业、林业部门了解当地动物疫情监测结果,特别是禽类的异常死亡情况。通过向兽医询问、入户调查的方式了解病例居住地一年内是否有家禽异常死亡情况,重点掌握近期内(6个月内,尤其是近1~2个月)发生禽流感或禽鸟类发病(死亡)情况(发生时间、动物发病表现、发病及死亡的动物种类、死亡数量、诊断结论及依据、处置情况等)。
c、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
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家居环境、家禽及家畜饲养情况、病死家禽及家畜情况。
d、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及暴露史
发病前7天内与人禽流感病例的接触情况:接触时间、接触方式、接触频率、接触地点、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情况等。
发病前7天内与病死禽的接触及防护情况:饲养、贩卖、屠宰、捕杀、加工、处理病(死)禽,直接接触病(死)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
发病前7天内有无其它接触可疑禽流感病毒污染物(如实验室污染)的情况。
当病例无上述三项接触史时,重点调查其发病前7天内的活动情况,以了解其可能的环境暴露情况,如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或曾出现病(死)禽的地区旅行,是否到过农贸市场及动物养殖场所等。
e、病例发病后的活动范围及密切接触者
确定病例发病后的详细活动范围,追踪密切接触者。
f、高危人群的调查
通过现场调查及向农业、工商等部门了解情况等方式,掌握动物禽流感疫情,重点了解人禽流感疫情发生地的禽类养殖场、禽类散养户、屠宰场、禽类批发及交易市场、公园禽鸟类养殖场所的禽类饲养、捕捉、屠宰活禽、储藏、运输人员、禽类交易及经营人员以及宠物鸟类的养殖人员,并了解曾滞留禽类养殖、屠宰场所时间较长的人员情况。
g、聚集性人禽流感病例调查
聚集性病例定义:以疫点为单位出现2例及以上人禽流感病例。
从病例间的接触地点、接触时间、接触方式等方面了解病例间是否存在人传染人的可能性。
h、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对不同暴露机会、暴露方式、暴露时间及频次的人群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是否存在轻型感染及隐性感染病例。
(6)资料的分析、总结和利用
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或结束后,应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计行政部门报告。
(二)标本采集及送检
1、采集对象
人禽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确诊病例,其它需要进行人禽流感诊断或排除者,环境标本。
2、采集要求
从事人禽流感检测标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和具备相应的实验技能。在标本采集过程中,采样人员参照(附件7)规定的防护措施进行安全防护。
住院病例的标本由所在医院医护人员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指导下采集。
标本采集具体种类和数量由现场工作组确定。
密切接触者标本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采集。
3、标本种类
每个病例应尽可能同时采集上、下呼吸道标本;需要排除人禽流
感的死亡病例则依据《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的规定采集尸体标本,没有条件进行尸体解剖的,可采集呼吸道灌洗液或经皮穿刺采集肺组织标本。
(1)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深咳痰液。最佳采集时间为发病后3天内。
(2)下呼吸道标本:包括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组织活检标本。
(3)尸检标本:病人死亡后应依法尽早进行解剖,在严格按照生物安全防护的条件下,进行尸检,主要采集肺、气管组织标本,条件允许下也可采集肝、肾、脾、心脏、脑、淋巴结等组织标本。
(4)血清标本:每一病例必须采集血清标本,须采集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第一份血清应尽早(最好在发病后7天内)采集,第二份血清应在发病后第3~4周采集。采集量要求5ml,以空腹血为佳,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管。
(5)其它标本:如果病例有腹泻症状,可在发病后采集粪便标本;有胸水者可采集胸水标本。
4、标本采集方法
(1)咽拭子:用2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同时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将拭子头浸入含3ml采样液的管中,尾部弃去,旋紧管盖。
(2)鼻拭子:将1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轻轻插入鼻道内鼻腭处,停留片刻后缓慢转动退出。取另一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以同样的方法采集另一侧鼻孔。上述两根拭子浸入同一含3ml采样液的管中,尾部弃去,旋紧管盖。
(3)鼻咽抽取物或呼吸道抽取物:用与负压泵相连的收集器从鼻咽部抽取粘液或从气管抽取呼吸道分泌物。
将收集器头部插入鼻腔或气管,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3ml采样液冲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小孩导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来替代收集器)。
(4)咽漱液:用10ml不含抗菌素的采样液漱口。漱口时让患者头部微后仰,发“噢”声,让洗液在咽部转动。然后将咽漱液收集于50ml无菌的螺口塑料管中。无条件的可用平皿或烧杯收集咽漱液并转入10ml螺口采样管中。
(5)深咳痰液:要求病人深咳后,将咳出的痰液收集于50ml含3ml采样液的螺口塑料管中。
(6)呼吸道灌洗液:将收集器头部从鼻孔或气管插口处插入气管(约30cm深处),注入5ml生理盐水,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采样液涮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小孩导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来替代收集)。
(7)胸水:在B超定位下进行胸腔穿刺,抽取胸水5ml,置于无菌的塑料螺口管中。
(8)肺组织活检标本:在超声或X线定位下,经皮穿刺取肺组织活检标本,置于含3ml采样液的塑料螺口管中。
(9)尸检标本:每一采集部位分别使用不同消毒器械,以防交叉污染;每种组织应多部位取材,各部位应取20~50g,淋巴结取2个。
(10)粪便标本:采集5~10g粪便置于含5~10ml采样液无菌螺口管中,严格密封。
(11)血清标本:用真空负压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5ml,室温静置30分钟,1500~2000rpm离心10分钟,收集血清于2ml无菌螺口塑料管中。
5、标本包装
标本采集后在生物安全Ⅱ级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内分装成一式三份。
(1)所有标本应放在大小适合的带螺旋盖内有垫圈、耐冷冻的塑料管里,拧紧。容器外注明样本编号、种类、姓名及采样日期。
(2)将密闭后的标本放入大小合适的塑料袋内密封,每袋装一份标本。
(3)标本有关信息填写“疑似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检单”,用另一塑料袋密封。
6、标本保存
用于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应尽快进行检测,24小时内能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如无-70℃保存条件,则于-20℃冰箱暂存。血清可在4℃存放3天、-20℃以下长期保存。标本运送期间应避免反复冻融。标本应设立专库或专柜单独保存。
7、标本送检
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424号令)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5号令)等有关规定执行。
(三)消毒、个人防护
为规范做好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预防控制人禽流感措施,制定本方案。
1、出现动物禽流感疫情的现场消毒
仅出现动物禽流感疫情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开展现场消毒。现场消毒工作原则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禽舍包括死禽和宰杀的家禽、禽粪和墙壁地面等进行终末消毒,必要时对禽舍的空气进行消毒。
(2)对划定的动物疫点内病、死禽可能污染的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3)对划定的动物疫区内的饮用水应进行消毒处理,对流动水体和较大的水体等消毒较困难者可以不消毒,但应严格进行管理。
(4)对划定的动物疫区内可能污染的物体在出封锁线时进行消毒处理。
2、出现人禽流感疫情的现场消毒
发生人禽流感疫情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合农业部门针对动物禽流感疫情开展消毒工作,还要对发生人禽流感疫情的疫点进行消毒,并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进行消毒效果评价,以确保消毒处理有效。收治禽流感病人的医院应对病人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现场消毒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配合农业部门针对动物禽流感疫情开展消毒工作,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进行消毒效果评价。
(2)对发生人禽流感的疫点、疫区进行现场消毒,消毒重点应包括病人的排泄物、病人发病时生活和工作过的场所、病人接触过的物品等。
(3)医院应同时按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要求对禽流感病人诊疗过程中可能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3、消毒方法
(1)病房、病家和禽舍的地面、墙壁等一般物体表面 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泥土墙吸液量为150 ml/m2~300 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 ml/m2,地面喷药量为200 ml/m2~300ml/m2。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2)纺织品 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15分钟,或采取压力蒸汽灭菌的方法,或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不耐热的纺织品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在密闭空间,按每立方米用15% 过氧乙酸7毫升(1g/m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2小时。
(3)动物及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呕吐物 稀薄者,每1000 毫升可加漂白粉50克,搅匀放置2小时。尿液每1000ml加入漂白粉5克混匀放置2小时。成形粪便,1份粪便加20% 漂白粉乳剂2 份,混匀后,作用2小时。对厕所和禽舍的粪便可以集中消毒处理时,可按粪便量的1/10加漂白粉,搅匀加湿后作用24小时。
(4)餐(饮)具 首选煮沸消毒15 分钟,也可用0.1% 过氧乙酸溶液或5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5)食物 生吃的瓜果、蔬菜类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5分钟。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在医院按感染性废物处理,在疫区可以煮沸30分钟,或用20% 漂白粉乳剂浸泡2 小时,也可焚烧处理。
(6)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 可用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或0.2% 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7)家用物品、家俱 可用0.1% 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5分钟,硬质物体表面也可按一般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处理。
(8)手 用0.5% 碘伏溶液或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用1~3分钟。手的消毒也可用醇类免洗手消毒剂涂擦,自然干燥后即可。
(9)人与动物尸体 动物尸体应焚烧或喷洒消毒剂后在远离水源的地方深埋,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水源。病人尸体宜尽快火化。
(10)运输工具 车、船内外表面和空间可用0.1% 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60分钟。
(11)垃圾 医院与禽流感有关的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疫区的可燃物质尽量焚烧,也可喷洒1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60分钟以上,消毒后深埋。
(12)污水 对小水体的污水每10升加入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溶液10 毫升,或加漂白粉4 克。混匀后作用1.5小时后余氯为4mg/L~6 mg/L时即可。较大的水体应加强管理,疫区解除前严禁使用。
(13)饮用水 对疫区的饮用水应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其微生物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4)空气 对无法通风的空间受到污染后应进行空气消毒。房屋经密闭后,每立方米用15% 过氧乙酸溶液7 毫升(1 g/m3),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薰蒸1小时,即可开门窗通风;或以0.5% 过氧乙酸溶液(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30分钟;也可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15)医疗器械 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后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按《消毒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4、暴露人员防护
(1)防护原则
接触或可能接触病、死禽类或禽流感病人的所有人员都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以下原则:
1)应采取防护措施预防禽流感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和接触传播。
2)进入被传染源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区域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止呼吸道传播。
3)接触病人、疑似病人、疫区内的病死禽等传染源及其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均应采用防护措施。接触传染源污染的物品时也应采取防护措施。
4)既要采取措施预防人禽流感由病人传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由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5)应根据暴露的危害程度分别采取基本防护、加强防护和严密防护的方法。
(2)防护方法
1)基本防护
适用对象:医院诊疗工作中所有医务人员,可能接触病禽或病人的人员。
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裤、工作鞋、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
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入留观室、病区的人员,进入疫区的人员,其他接触病、死禽和病人等传染源及其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并包括其污染物品的人员。
防护用品:隔离服、医用防护口罩、帽子、医用手套或橡胶手套、必要时使用防护镜或面罩、鞋套。
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宰杀病禽的人员,对禽流感病人进行有创操作或尸体解剖的人员。
防护用品: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正压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3)更换防护用品顺序
根据防护用品的具体情况确定防护用品更换顺序,更换防护用品的顺序以方便更换防护用品为原则。工作结束后,更换防护用品的顺序原则上是先脱污染较重和体积较大的物品,后脱呼吸道、眼部等最关键防护部位的防护用品。对于常见的防护服,一般可按下列顺序穿脱防护用品。
1)穿戴防护用品顺序
步骤1:戴帽子。
步骤2:穿防护服。
步骤3:戴口罩。
步骤4:戴上防护眼镜。
步骤5:穿上鞋套或胶鞋。
步骤6:戴上手套,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
2)脱掉防护用品顺序
步骤1:摘下防护镜,放入消毒液中。
步骤2:解防护服。
步骤3:摘掉手套,一次性手套应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橡胶手套放入消毒液中。
步骤4:脱掉防护服,将里面朝外,放入污衣袋中。
步骤5:将手指反掏进帽子,将帽子轻轻摘下,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或污衣袋中。
步骤6:摘口罩,一手按住口罩,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摘下,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步骤7:脱下鞋套或胶鞋,将鞋套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将胶鞋放入消毒液中。
步骤8:洗手、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