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
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新一届班子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贯彻和执行十六大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同心协力,积极进取,整个国民经济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区经济增长速度创五年以来的新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2003年番禺区生产总值425.54亿元,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51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232.93亿元,增长20.1%,其中:工业增加值209.72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163.10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0:54.7:38.3。人均生产总值为43889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合5303美元(按1美元折8.2767人民币元汇率计算),增长13.6%。
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至2003年底,全区工商注册登记个体、私营企业4.31万户,从业人员14.29万人,注册资金90.18亿元。个体、私营工业总产值281.11亿元,占区工业总产值的31.1%。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2003年5月起我区社会保障新增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30.55万人,同比增长8.4%,养老金发放率达10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801人,比上年减少38.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维持在较低水平,全年安置失业人员8813人;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30.24万人。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物价水平相对稳定。2003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0%,价格总水平与上年持平。
二、农业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发展。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传统型农业已逐步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2003年,全区农业总产值52.70亿元(2002年口径),增长5.1%。2003年通过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增加蔬菜、花卉等效益较高的农产品种植面积,农产品种植结构逐步向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发展。花卉种植业是我区农业的主要增长点,全年花卉产值5.18亿元,增长28.6%,净增产值1.15亿元,占农业新增产值的41.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53万亩,比上年减少40.0%;蔬菜总产量82.62万吨,增长2.0%;水果总产量26.33万吨,增长15.8%;肉类总产量5.69万吨,增长8.1%;生猪出栏量30.91万头,增长7.6%;牛奶总产量0.78万吨,减少3.5%;水产品总产量21.84万吨,增长4.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到2003年底,建成标准化农田44.9万亩、机耕路6344条/2633千米,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速增长。2003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09.72亿元,增长19.8%;工业总产值904.88亿元,增长21.7%。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97.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1.84亿元,增长24.6%;其中:“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507.46亿元,增长23.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80.21亿元,增长28.8%。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产值423.21亿元,增长28.3%,重工业总产值308.63亿元,增长18.1%。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我区经济增长新亮点。2003年,全区工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值280.72亿元,增长26.9%。各镇(街、区)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工业总产值超40亿元有9个镇(街、区),其中超50亿元的有5个。
建筑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区建筑安装工作量112.12亿元,增长32.3%;施工企业121个,面积551.95万平方米;工程结算收入50.79亿元,增长32.9%;工程结算利润3.78亿元,增长39.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由于广州南拓的战略全面启动,大南沙、大学城、地铁及我区政府安排的项目及外资全面投入,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7.21亿元,增长71.3%。
区属固定资产投资187.73亿元,增长68.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03.06亿元,增长2.28倍;更新改造投资3.24亿元,增长1.22倍;房地产开发投资51.57亿元,下降18.5%。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制造业完成投资5.67亿元,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完成投资7.41亿元,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完成投资52.24亿元;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施工项目61个。
房地产业发展处于调整时期,商品房销售仍较畅旺。全年商品房销、预售面积354.21万平方米,销、预售金额125.81亿元,分别增长9.7%和14.3%。全年房地产商品住宅实际完成投资46.98亿元,下降0.9%,实际施工面积417.2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6.3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0.8%和12.0%。
生产和生活设施不断改善。全区发电量102.00亿千瓦时,增长16.3%;全社会用电量51.31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35.16亿千瓦时,分别增长20.2%和19.6%。
五、国内贸易
“非典”对消费的影响基本消除,消费需求稳中趋旺。2003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04亿元,增长14.3%,其中区属110.27亿元,增长15.9%。在区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81.73亿元,增长16.4%;餐饮业23.83亿元,增长15.3%;其他行业零售额4.71亿元,增长11.2%。全年零售额超亿元的零售企业有4家。
商品购销不断增长。全年社会商品购进总额175.64亿元,增长15.1%;商品销售总额200.25亿元,增长14.6%。多种业态商业共同发展,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市场销售格局。城乡集市贸易市场商品丰富,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集市贸易市场有3个。
六、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2003年,全区海关进出口总值为91.55亿美元,增长18.3%;海关进口总值40.97亿美元,增长14.0%;海关出口总值50.58亿美元,增长22.2%;外贸进出口顺差9.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3%。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41亿美元,增长19.6%;全年新批“三资”企业项目166个,合同利用外资4.28亿美元。
南沙开发区外贸进出口快速发展。全年外贸进口总值3.25亿美元,增长14.1%,外贸出口总值3.98亿美元,增长35.8%,引进外资项目17个,实际利用外资87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5倍;莲花山加工区保持较快发展,区内现有外资企业56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50万美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7.14亿元,增长12.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各种运输形式竞争有序,综合运输能力得到加强。年末机动车拥有量41.63万辆,增长5.0%;其中:汽车6.74万辆,增长23.9%,私人拥有汽车4.97万辆,增长26.9%。全社会货运周转量7.57亿吨公里,增长13.9%;客运量1.23亿人次,增长11.6%;全区港口货物吞吐量884万吨,增长13.9%。
邮电通讯业务发展较快,现代化通讯工具进一步普及。年末电话机数达63.94万部,增长12.0%;市话实占交换机总容量51.14万门,增长12.6%;程控电话普及率达到65.46部/百人。
旅游业受“非典”疫情影响较大。区财政拨款650万元补贴旅游服务企业,安排200万元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旅游业迅速恢复生机。2003年共接待游客550.3万人次,下降11.5%,旅游总收入达32.4亿元,下降13.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地方预算财政收入32.05亿元,增长15.0%,地方财政支出45.59亿元,增长5.2%。
金融运行保持了健康有序的增长势头,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200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06.68亿元,比年初增长25.2%;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88.86亿元,比年初增长14.4%。
保险业发展趋于成熟。全年各类险种投保总金额达1695.70亿元,增长5.1%;保费收入7.25亿元,赔款支出1.26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技竞争力不断提高。全年科技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9881万元,增长6.0%。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开发重大科技项目8项,其中已投产应用5项。新认定民营科技型企业12家,共鉴定科技成果35项,推广及应用科技成果37项;全区专利申请1250个,批准专利授权803个,分别增长58.6%、67.3%。2003年我区企业获广州市科技进步奖2项,获区科技进步奖21项。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区已取得专业技术职称人数达3204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88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7753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3202人。
大力抓好信息化工作,科学规划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编制了中心城区和全区主干道光纤通信管道的路由规划,中心城区的光纤通信管道随“三年一中变”道路改造工程同步施工,目前已完成规划路由的90%。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方面,番禺区政府办公自动化(OA)系统、番禺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番禺区政府“一站式”审批系统、番禺区视频会议和视频点播服务系统、番禺区电子公文交换及电子印章系统等多个系统已经成功开发并且投入应用。年末互联网出口2.5G,用户数超过18万户,其中ADSL用户3.5万户,增长1.5倍。
教育事业有新的发展。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全年投入教育经费16.07亿元,增长2.3%,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办学条件继续改善。2003年,全区共有小学275所,在校学生12.80万人,增长1.9%;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100%。普通中学62所,在校学生8.17万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2.14万人,增长15.0%,初中在校学生6.03万人,增长8.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0.22%。
高等院校继续加快发展,办学资源得到优化。2003年全区有普通高等院校1所,招收专科学生2217人,在校学生6156人,分别增长7.1%和21.5%。
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继续发展。2003年全区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所,在校学生8749人,增长16.0%。特殊教育学校1所,已发展到22个班,在校学生1017人,分别增长10.0%和3.2倍。
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2003年高考上省大专线以上2737人,增长35.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各种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广场文化丰富多彩。现有区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间,藏书25.1万册,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覆盖人口率100.0%,电视覆盖人口率100.0%。
医疗卫生事业有新的发展,大力整治医药市场,卫生行风有新的改进,有效地减轻了群众医疗费负担,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共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149个,其中医院24间;医疗病床4671张,增长30.1%;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329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1913人,分别增长1.1%和21.5%。
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取得可喜的成绩,为番禺争了光。2003年,番禺籍运动员参加国际赛获金牌10块,银牌3块、铜牌8块;全国赛获金牌58块、银牌22块、铜牌18块;省赛获金牌60块、银牌27块、铜牌19块;市赛获金牌58块,银牌46块、铜牌25块。
十一、环境保护
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城市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全区有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21人,全年总投资3914万元,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53个,并加强了对2个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全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054.17万吨,上升8.2%,排放达标率84.97%,提高0.04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0.99万吨,上升13.3%,综合利用率达96.24%;机动车尾气首检达标率95.4%,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下降0.1分贝。
改善和整治市桥中心城区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2003年处理各类违章案件2.59万宗,查处违法建(构)筑物共2550间,清拆面积达17.34万平方米,清拆违章广告及防盗网面积5.40万平方米,美化、绿化、净化了城区环境。
扎实推进“青山绿地”工程。全年植树13万株,公园和道路新植绿化面积23万平方米,改造林相2460多亩,营造生物防火林带3公里,完善及补植农田林网150公里。关闭了化龙尧吓、大岗牛头咀和石楼浮莲岗3家石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9%,树立了番禺环境的新形象。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年末全区总人口97.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4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10.40‰,死亡率5.16‰,自然增长率5.24‰,分别上升0.46、0.08和0.3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3年全区社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5503元,增长12.1%。据我区130户城镇居民住户调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329元,增长7.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8%,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6平方米;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72台、空调器178台、家用电冰箱108台、家用洗衣机108台、组合音响55套、家用电脑63台、移动电话192部、摩托车134辆、汽车9辆。据我区110户农村住户调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7763元,增长4.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3%,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5平方米;年末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21台、空调器77台、家用电冰箱83台、家用洗衣机81台、家用电脑41台、摩托车122辆、淋浴热水器101台、固定电话机105部、移动电话127部。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03.04亿元,比年初增长21.4%。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是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番禺区生产总值、各产业的产值、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则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数按公安部门总人口统计口径,未包外来人口。
4、公报中的各项增、降比例,除注明外均与上年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