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五公开 > 结果公开 > 落实情况公开 > 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广州市番禺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番禺区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时间:2023-02-13 14:53:04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2023年2月9日在广州市番禺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广州市番禺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林高翔

各位代表:

  受区政府委托,现将我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全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着力破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的矛盾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在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复杂形势下,经济运行延续总体平稳增长态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疫情防控经济发展统筹推进,供需循环畅通有序。防控工作扎实推动。科学精准实施防疫政策,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有效恢复。坚持全区统筹调度“一盘棋”,建立“备勤-响应”两级调度机制,强化党群力量动员,累计调派“番禺尖刀班”25万人次支援区内外防疫一线,发动“番禺家园护卫队”7.5万余人次配合属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加快构筑人群免疫屏障,18岁以上人群加强免疫覆盖率达92.3%,60岁及以上人群第一剂接种覆盖率达89.3%。主要指标承压运稳。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发展态势,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5.47亿元、增长1.4%。工商业持续保持较快速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限上商业额分别增长8.2%、19.9%。建筑业总产值561.12亿元、增长2.3%,顶住下行压力实现正增长。内需潜力有效释放。工业投资稳步提升,实现总量97.4亿元、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额合计实现737.45亿元;235个区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07.96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00.4%。消费活力持续增强,万博商圈单周客流量最高达208万人次,成功举办广州国际美食节,广州南站商圈喜街开业运营,共计500多家企业参加“羊城欢乐购”广州消费券促销活动;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58.2亿元、增长8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合计1263.98亿元。惠企措施有力实施。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出台我区《落实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若干措施工作方案》,区属国有企业累计减免2905宗国有房屋租金约1.6亿元,办理留抵退税9377户次、涉税额超45.1亿元。金融服务不断优化,举办规模以上产融对接活动21场,出台“资本入番”行动38条,全年为区内4100家企业解决约238亿元融资需求。成立区企业建设服务中心,持续提升企业项目投资和建设便利度,共计为60多个项目解决各类投建问题。

  (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提质提效,科创驱动力不断激发。汽车产业优势扩大。新能源汽车带动汽车制造业加速发力,汽车制造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019亿元、增长37.3%,重点整车生产企业广汽埃安、广汽乘用车合计生产整车超53万辆、实现产值超710亿元。番禺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并获批广东省特色产业园区,广汽埃安第二工厂、时代广汽动力电池、祺盛动力总成二期竣工投产,广汽自主电池和电驱项目动工建设,汽车产业“三年翻番”计划顺利实施。产业提升新格局加快构建。成立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构建“链长制”谋划打造13条区级产业链。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举办番禺区5G应用“扬帆计划”之5G+工业互联网推介会、第三届直播电商节(中国·广州)番禺分会场等活动,成立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行业协会。中航光电华南产业基地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创新能力巩固增强。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超1800家、居全市第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近200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总量全市排名第2;4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快时尚跨境电商希音公司估值超4000亿元。夯实创新载体建设,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及培育名单,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大学城基地加快建设。人才建设有序开展。全面升级“1+4”产业人才政策为“番禺人才生态30条”,“杰出产业人才”总补贴金额提高62.5%。广州大学城国际人才生态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打造“大湾区拔尖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成功举办2022年青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吸引超700个创业企业及项目参赛。

  (三)新动能加速蓄势聚力,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湾区建设靠前发力。主动谋划对接支持服务南沙建设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大平台,印发实施《番禺区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行动方案》。精心打造大湾区首个优质生活圈示范区,加强统筹机制成立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主动向中央、省大湾区办争取支持。广佛全域同城化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先导区启动建设,广州南站TOD项目、万科·广州南站项目、陈头岗停车场场站综合体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全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11万户、增长10.32%,实有市场主体35.3万户、增长9.66%,连续10个月企业开业速度居全市第一。“资本入番”逐步推进,万博创投集聚区新增落户风投机构24家,思林杰、奥迪威成功上市。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已落地产业项目18个,计划投资额合计185.41亿元、预计年产值合计366.4亿元。推进“央企入番”“国企入番”,中电工程碳中和发展研究院、中电工程海洋能源工程技术研究院等重点项目注册落户。都市型经济加快发展。万博商圈获批第三批广东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推进长隆-万博商圈建设世界级地标商圈,商事登记企业超2.3万家;长隆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万惠二路获批打造全市首条限时步行街。楼宇经济实现突破发展,时代芳华里成为我区首家甲级写字楼,中国铁建华南总部大厦等总部项目成功落地建设。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开展《番禺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编制工作,“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启用。开展全区产业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广州南站地区、莲花湾片区、番禺珠江沿岸地区等重点区域谋划建设。亚运大道经济带前期研究成果初步形成,番禺智造创新园启动建设、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区正式揭牌。夯实重点项目用地基础,完成1079亩土地征收工作,出让工业用地16宗462亩。

  (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实施。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国企改革持续深化,《番禺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正式落地实施,整体完成率达90%。知识产权强区高位建设,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区),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20.4%;中国驰名商标22件、集体商标10件,数量全市第一。数据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建成全区统一数据管理平台,汇聚数据超45.02亿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进营商环境5.0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复杂事项“简单办”,政务服务事项材料免提交比例27.9%。大幅压减企业办事环节、时耗,行政许可及高频事项时限压缩率达93.6%。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便利化办理,418项事项上线“穗好办”番禺专区,共计布设89台政务晓屋、可办理事项超3400项。打造“番禺政务服务品牌”,“云政务服务晓屋建设与运行”标准体系项目顺利获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国家试点。外贸外资保稳提质。珠宝首饰产业韧性凸显,全年珠宝首饰产业进出口总值达553.7亿元、增长18.9%,实现逆势高位增长;广钻中心保税仓建成投入使用。拓展外贸新业态取得新进展,约350家企业建立跨境电商海外独立站。在全市率先启动实施商务部面向小微出口企业出口信保专项扶持政策,约700家中小外贸企业成功免费申领出口信用保险保单,申领企业数量位居全市各区第一。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实际利用外资41.98亿元,新增外商投资企业超330家。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做大做强农业产业,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正式揭牌,名优现代渔业产业园建成投产,都市水稻实验田试点建设顺利实施。乡村风貌美化提升,9成以上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60条行政村创建成为市级美丽乡村;沙湾北村获评第三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番禺美丽乡村之旅入选第三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旧”改造成效显著,完成改造面积491亩,超额完成年度改造任务。

  (五)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优化,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双碳”战略深入实践。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与能耗总量强度“双控”工作机制,印发实施番禺区2022年能耗“双控”工作要点。高效组织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并网,新增分布式光伏项目405项,累计已投产分布式光伏项目2232项、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污染防治成效明显。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41、同比改善6.8%,全市排名第4,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81.6%。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地表水环境水质指数3.91、全市排名第四,大龙涌口、墩头基、莲花山3个国考断面均达考核要求。持续改善垃圾投放环境,高标准打造120个星级投放点;推进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全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7.9%,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达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8.1%。城市品质焕新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铁22号线首段开通运营,8号线东延段、3号线东延段等8条线路有序推进,南大干线主线东西贯通,完成26条道路“有路无灯”整治工作。绿色空间逐步拓展,新增完成碧道建设13.9公里;大夫山森林公园建立广州第一个榕树公园。水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完成7696户供水优化改造。公共服务日趋完善。区图书馆新馆建成试运营。新建5G基站1760座,累计11652座、全市排名第二;充电桩数量和容量规模达5200台、32.5万千瓦,均在全市排名前三。推进“厕所革命”提升计划,新建4座公厕,整体完成率51.1%。

  (六)民生福祉成色提升,社会治理持续加强。民生保障成效显著。新建村居级颐康服务站220个,143个长者饭堂服务覆盖所有村居,养老服务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获市政府督查激励。新开工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工1个续建项目,共惠及居民8226户。主动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补贴,采取“免申即享”方式主动向7.3万家单位发放1.51亿元。兜底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至1196元/月/人。全面深化“幸福番禺”慈善之区创建,实现社区慈善基金全覆盖。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体系,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政策,实现示范型(星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全覆盖。医疗卫生能力增强。区中医院新院区建成使用,胸痛中心两项救治指标连续三年持续优化。迅速实施疫情防控新阶段医疗资源倍增计划,发热门诊容量和重症监护床位分别增长5倍、3倍。优化公卫服务体系,市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连续四年第一,成功通过“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加大健康单元建设,升级打造健康公园1个。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现有14间护理站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实施危重孕产妇、儿童救治能力提升计划,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工作有序推进、全年共接种7383剂次。文教事业优质发展。顺利开办6所公办中小学并完成招生,增加公办中小学学位1.18万个,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广东仲元中学第二校区顺利启用,番禺职业技术学校南校区扩建工程等一批项目扎实推进;开办公办幼儿园10所、新增学位超5000个。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镇街文体服务中心(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以上标准,紫泥堂文化创意园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西坊大院获评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入选2022年“书香城市(区县级)”发现活动、为全省唯一区县。社会大局安全稳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4%、23%,公共安全领域重大事故“零发生”。加强防灾减灾能力体系建设,192个村居委已完成防灾减灾“十个有”建设、完成率达69.8%。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压严管态势,全年区域产地农产品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9%以上。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区发展仍面临一系列老难题和新挑战:一是产业链韧性较为不足,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区以汽车制造业为主推动工业平稳较快增长,但除汽车外仍缺乏新的面向“千亿级”壮大的新兴产业集群;软信业、装备制造业等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不够,产业链建设完整度有待提高;大学城的科创资源优势还未充分发挥,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亟需加强。二是外部环境因素带来不确定性,消费市场复苏艰难。2022年受疫情影响,我区经济运行整体不如预期,阶段性停工停产、物流管制等因素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节奏,接触型消费和文旅业遭受巨大冲击、恢复较慢,短期内社会面经济与消费全面复苏节奏可能延续到2023年一季度甚至上半年。三是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投资后续拉动乏力。房地产与建筑行业恢复信心的拐点暂未到来,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短期未见扭转,开发商对市场信心不足、居民观望情绪较浓;区内大型轨道交通项目在2021年至2023年陆续完工,基础设施对建筑业、投资的后续支撑作用下降。四是社会事业有待完善,民生保障任务存在挑战。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力,教育资源供给、医疗服务、养老体系建设等与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区“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领悟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番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夯实番禺“智造创新城”的战略定位,抢抓新局先机、展现番禺作为。

  根据以上思路,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研判国内外形势变化、宏观政策取向和经济发展规律,综合分析经济发展基础和潜力,加强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衔接,编制我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为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持续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着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强区。力促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围绕汽车制造、通用设备、纺织服装、珠宝首饰等重点行业领域构建“链长制”,着力打造“1+4+N”产业集群。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继续实施汽车产业“三年翻番”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供应链控制力的“链主工厂”,围绕“广汽埃安”“广汽传祺”两大自主品牌,以及“自主电池”“自主电驱”两大广汽自主品牌核心零部件项目,推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加速建链成群。高品质规划建设番禺智造创新园,加快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科学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奋力构建能充分发挥番禺历史禀赋和现实特质的可持续现代化产业体系,梳理谋划好全区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思路,构建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装备制造(工业母机等)、时尚产业(智能穿戴等)三大优势制造业为支柱,新兴数字、科技服务、总部经济、现代商贸、都市文旅五大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都市现代农业为补充的“3+5+1”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招商引资质量效益。加大招商力度和企业项目落地服务,积极推进因赛数字营销基地、浩鲸科技全球第二总部等重点项目尽快落地。加快推进央企招商,推动中国能建集团华南总部项目、中电科芯片项目落户,力争多家央企在我区设立区域总部。针对重点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积极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大力开展生物医药产业招商。积极谋划做好2023年政府专项债申报工作。完善要素保障支撑。着力提升现代化建设人才水平,稳步推进“番禺人才生态30条”落地实施,加快广州大学城国际人才生态示范区建设。探索全区技能人才培训和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推动人才公寓政策加速出台实施。加强对我区土地资源的统筹研究规划,科学谋划土地资源的连片收储、整体开发、规划建设,全力提高收储效率。

  (二)积极落实重大战略任务,构筑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全力推进湾区建设。积极落实番禺支持南沙行动方案,谋划构建全方位对接支持南沙的15分钟服务辐射衔接圈,协同打造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大战略平台。加快番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示范区、广佛全域同城化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先导区、广州大学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广州(沙湾)粤港澳珠宝文商旅融合发展先导区等重大平台建设,积极向上级争取更多资源倾斜和统筹支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增强创新主体培育,支持一批高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成为头部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上市企业。打造重大科创平台,支持广州大学城·中关村青创汇项目打造成为辐射周边城市的创新辐射地,高起点共建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推进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广州大学城基地、广州大学城(广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番禺)海创人才科创中心建设,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发展动能。优化提升功能布局。按照“两带一廊”谋划做好长隆万博商务区商圈培育、番禺经济技术开发区提质扩容、创新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南站商务区重点项目服务保障、亚运大道经济带启动建设工作。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智能汽车主力区,推动番禺汽车城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速推动长隆万博和广州南站地区融合发展,培育长隆万博世界级地标商圈、广州南站枢纽型国际商圈。充分发挥广州大学城的“智核”作用,全面推进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开发建设向纵深发展。高标准编制空间规划。继续推进番禺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广州南站、大学城、莲花湾片区的相关规划工作,强化南大干线经济带及番禺珠江沿岸经济带近、中、远期重点平台项目建设规模和布局。加快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全力推进存量国有工业用地提容增效,大力推动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有力有序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多措并举拓展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空间。

  (三)有效改善营商环境,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推进营商环境5.0改革,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街镇(园区)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广智能审批,推动政务服务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降低市场主体办事成本。深入推进新型智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云首席事务代表”制度,提升全国一体化政务晓屋平台数据共享支撑能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优化国资监管制度,深化推动国企改革。全面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建设,加快建设中国广州番禺(珠宝和动漫)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扎实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应用“信用番禺”综合信用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接入效率。拓展外贸发展路径。壮大外贸经济市场主体,支持引导有条件的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通过跨境电商独立站等形式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培育已建跨境电商独立站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完善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大力推广中国(广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提升企业通关便利度和通关效率。加快对外文化出口贸易发展步伐,推进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精细帮扶赋能企业发展。研究出台对企纾困减负政策,进一步加大暖企力度。完善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畅通工程”建设,积极举办产融对接活动,引导信贷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优化企业项目开工服务,落实筹建企业“一对一”个性化业务培训,加快搭建项目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

  (四)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打造高效高质宜居城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做好VOCs和氮氧化物“控增量、减存量、强监管、促减排”;强化水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补齐水环境治理设施短板,强化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落实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深入推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筑强功能品质城市。进一步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制机制。加强污水处理和收集能力,加快村居雨污分流和城市供水优化改造,解决老旧小区水质水压问题。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善碧道建设。继续推动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完善、旧楼加装电梯等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加快南大干线建设,推进金光东隧道项目尽快交付通车。做好海鸥公路扩建工程征地拆迁、用地报批工作,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加快广明高速公路辅道扩建工程(一期)收尾建设。继续推动3号线东延段、7号线二期、12号线以及广佛环城际(广州南站至白云机场)、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等跨区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加大智慧灯杆建设力度,助推城市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优做强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建设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全力推进莲花山国家级中心渔港休闲渔业综合体以及番禺现代渔业园区项目建设。探索片区统筹开发模式,加快旧村改造项目推进实施。高标准开展新乡村示范带建设。持续优化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推动各镇街开展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改革,推进留用地开发利用。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注重保护耕地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持续优化“三资”监管,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加强旅游文化特色村和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创建,试点连片打造一批精品民宿。

  (五)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全面优化“老有颐养”服务,推进村居颐康服务站建设。健全救助体系,拓宽“弱有众扶”覆盖面,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持续推进“慈善之区”创建,推动社区基金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进一步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筹建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着力打造一批老旧小区改造精品示范项目,以点带面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加强抚恤优待工作,打造“戎归禺山”就业创业品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推进省随班就读示范区及省“名师课堂”实验区建设,大力推进名校合作办学。继续健全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番禺模式”,扎实推进23所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计划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2820个,强力推动学前教育进入优质高位发展新阶段。稳步推进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番禺中学附属学校二期工程、利凯新城项目配建学校等重点工程建设,计划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3300个;以仲元中学第二校区开办为契机,实施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工程。持续做好双减工作,提高校外培训治理水平,推动校内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稳定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功能定位。继续提升重点疾病诊治能力,优化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做好全国中医药示范单位创建。逐步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化监管机制,建设番禺区社会办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监管信息平台。打响文化旅游新名片。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提档升级,支持长隆等龙头企业发展“旅游+文化+体育”新业态,指导西坊大院、番禺博物馆等申创国家A级旅游景区。推进道路交通旅游指示标志牌、全域全景图等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旅游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区图书馆新馆开馆运营,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

  (六)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加快提升医疗救治能力,保障好群众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人、儿童、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等脆弱群体的防护,突出保健康、防重症、种疫苗,切实提升群众预防新冠能力。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着力改造提升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智能服务能力,加快番禺区大数据治理平台升级,重点建设“禺好办”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穗智管”番禺分平台“禺智管”。深化智慧新警务建设,全面完善优化常态及重点时期社会面整体防控方案、等级勤务响应机制,进一步压减社会面警情,保障社会治安大局平安稳定。深入推进严打整治行动,进一步巩固完善扫黑除恶常态化斗争工作成果。夯实各领域安全防线。加强事故数据分析研判及时预警潜在风险,提前部署安全防范工作。打造区应急数据中心,增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常态化监测机制。扛稳粮食物资储备和安全重任,强化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提升金融风险线索预警处置能力,构筑地方金融风险防控屏障。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