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04年 > 2004年提案

议案(建议)办理

标 题:借鉴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经验,把番禺建设成为适宜居住的城市
问题内容:理 由:为把番禺建设成为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现就如何学习借鉴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经验,坚持“以人为本”,绿化美化番禺提出初浅的意见和建议。 一、新加坡规划、建设“花园城市”的成功经验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的南端,国土面积682.3平方公里,人口416万。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建国,经过38年的努力,新加坡从一个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资源缺乏(新加坡除了空气不需进口以外,水、土、食品、原材料、燃油、家电、汽车等全靠进口)、无高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岛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中心、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世界第五大金融中心、世界第二大货柜码头,人均GDP世界第七、外汇储备800亿美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奇迹。 在新加坡任何一条道路,人们都可以看到充满生机且不经修剪的园林、绿色走廊、盛开的鲜花,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新加坡通过建设“花园城市”,不仅为新加坡人民提供了一个十分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也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游客前来旅游、度假,赢得了“世界花园城市”的荣誉。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经验有:一是国家重视,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倡并坚持不懈开展植树运动。早在1971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就亲自倡导市民开展大规模的植树运动。经过几十年的种植(含早期的移植)速生、树冠浓密的树种,初步改善了生态环境,降低了城市的气温,减轻了噪音。如今遍布城市为市民遮风蔽日的雨树就是几十年前种下的。二是以“花园城市”理论为指导,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绿化美化目标。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通过了解欧美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向城市化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及有益的经验,在新加坡建设的初期,就引入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于1898年创立的“花园城市”理论指导城市建设。该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新加坡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力,制定出不同的发展目标。60年代通过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人行道树、建设公园,改善生态环境;70年代制定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应用,以及特殊空间(挡土墙、人行天桥)的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停车场绿化;80年代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实现机械化操作和电脑管理,引进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各种主题公园,建设连接公园的人行廊道,加强人行道的遮荫树种植。三是制定完善的法律规章并严格实施。新加坡为实现花园城市的目标,在城市规划中有专门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相当于我国的城市绿化系统规划),要求所有部门都必须承担绿化责任,所有工程没有绿化规划、园林设计不得开工,住宅小区绿化率要达到30—40%;任何人不得随意砍树;一年内不开工的土地必须绿化等等。由于依法行政,严格实施有关法规,确保新加坡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仍拥有世界上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原始热带雨林——武吉知马、双溪布落湿地保护区以及自然和谐的环境。四是绿化工程以科学的生态园等理论为指导。新加坡不论是公园还是住宅小区、大街小巷,各种不同树种混种,草地、灌木、乔木自然搭配形成自然生态,同时绝少修剪成几何形状,任其自然舒展,道路中的绿化带也很少整齐划一,只要不影响车辆及行人交通,行道树及灌木不修剪,整座城市给人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满足了市民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舒缓市民的精神压力,同时也降低了绿化维护的成本。五是全民积极参与绿化、环保工作。新加坡于1971年规定每年11月7日为植树节至今,常抓不懈开展植树活动,1973年政府通过了“公园及树木”法令。为增强市民的绿化意识,从9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每年都举办一次“清洁与绿化周”活动,从1991年起,新加坡环境发展部每年都给志愿参与环保的团体与青年颁发“绿叶奖”,1997年成立“绿化义工网络”,经过长期的教育,绿化、美化、爱护环境已成为新加坡每个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付诸于行动之中。二、番禺区通过实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加快了城乡绿化美化的步伐 1998年8月,番禺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提出的珠三角要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作出了《关于增创优势、加快发展、努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定》。1998年12月,为进一步推动番禺两个文明建设,在番禺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几年来,番禺通过加大对交通、能源、通讯、教育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和私营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按照广州市提出的实现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至“2010年一大变”的目标,番禺加大了对创建文明城市的资金投入,重点抓好番禺广场、大夫山森林公园、石桥、平康、城北公园建设,星海公园改造、迎宾路修饰、德兴大桥等路桥建设,加强对市桥中心城区的整治和管理,扎实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及文明小区活动,使番禺的两个文明建设取得很大的成绩,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0年,番禺撤市设区以及广州市“南拓”战略的正式实施,进一步加快了番禺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地铁三号线的动工兴建,番禺整体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星河湾、华南碧桂园、锦绣香江、华南新城、奥林匹克花园、雅居乐等大型房地产落户番禺,上述楼盘设计已从单纯的建筑转向“以人为本”与自然主义相结合,回归自然、贴近自然,打造绿色、生态型住宅小区。区中的园林设计也从早期的草坪加景观植物发展到住宅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配合,园林大型化以及各种主题园林点缀其中,充分考虑人与自然景观的互动关系,摒弃纯观赏性园林的做法,体现出对人的感受。这些房地产项目以及园林设计不但受到国内房地产界同行的好评,也受到广大市民及市场追捧,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番禺区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里,一方面通过创建文明城市等政府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大型、生态型房地产开发的市场行为,使番禺成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社会文明的城市。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区绿化水平,对比“世界花园城市”——新加坡,我区在绿化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城市绿化率偏低;绿化经费偏少,多元投资绿化工程的机制有待加强;“以人为本”尚未贯穿绿化规划、建设、使用的全过程,公园、广场棕榈科植物偏多,人行道缺少遮风蔽日的大树,草坪多数是“请勿践踏”的台湾草;许多新建的公园、城市主干道绿化过于强调绿地的美化作用,整形修剪的花灌木、草坪多,大大增加了日常的维护成本;一些新建工业企业,总体规划中虽有绿化率指标,但工程验收后私自将绿化区改作它用;城乡群众的绿化意识有待加强。 办 法:为实现番禺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到200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12项指标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的目标,把番禺建设成为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配合广州市从2003年10月实施的“青山绿地工程”,用3年时间在10区、3718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增绿地215.6平方公里,绿地率升为33.68%、绿化覆盖率升为35.21%,建设绿色广州、生态广州,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快我区绿化工程。一、建议区政府成立“区绿化工作委员会”,成员包括区政府、规划、建设、市政、财政、国土、林业等部门的主要领导,统筹负责全区绿化大政方针的制定,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加大对绿化工作的领导力度。二、建议区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参加新加坡国家公园局主办的“建设和管理一个花园城市”的技术培训,全面考察新加坡绿化方面的情况,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结合广州市《青山绿地工程》的有关精神及指标,修改完善“番禺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把我区建设成为广州市域内最具南国水乡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三、加强对现代生态园林理论的研究,并指导我区的绿化建设。该理论的核心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最高目标,按照生态学规律,追求最大的投入产出比和多方面、多层次的产品,并使园林的生态和美学价值随时间增值。具体到各种园林植物在城市绿化工程中的选用,应摈弃单纯从美学角度配搭植物的做法,按照合乎自然规律的植物群落进行配置,使各种植物吸收不同空间的阳光、空气、水分及土壤的养份,形成“共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植物不必要的修剪,满足人们通过自然美而不是几何美舒解精神压力,并可降低人工养护费用。四、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更多从市民享用的角度来考虑城市绿化,在人行道旁(特别是新开发区域)种植可为市民遮风蔽日的树种,公园草坪种植不怕践踏的狗牙根草,方便市民享用而不是观看草地。五、增加种植各种适合我区环境的植物,使植物种类尽可能多样化。一是引进国外新树种、花卉植物;二是从云南、海南等省市引进新植物;三是在绿化工程中增加种植各种野生植物,例如蟛蜞菊(区会议中心前河涌两旁、大夫山公园上山人行道旁盛开黄花的植物)、野芋头等等。六、改革绿化投资渠道,形成区、镇、企业、团体、个人等社会各界多元化对绿化投入的局面。提高我区绿化率,不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满足市民对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的要求,改善投资环境,同时对吸引游客、促进房地产销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除区、镇加大对绿化建设的投入以外,各旅游公司、房地产公司应增加对园林绿化的投入,区政府可在新开发区域、新建的大块绿地、带状公园,道路绿化中通过以公司、团体冠名出资的方式进行绿化。另外,还可考虑在公园、住宅小区绿地中试行个人认购树木,在树身挂上有个人姓名、树名的金属铭牌等方式,拓宽绿化的资金投入渠道。七、加大“垂直绿化”力度。建议根据管理职能划分以及分物业产权归属,对高架桥、人行天桥、挡土墙、围墙、斜坡等处通过种植爬墙虎等攀藤类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同时,在楼房天台、阳台种植花卉,以弱化钢筋混凝构架、围墙等僵硬线条,强化城市整体绿化美化的功能。八、加大绿化番禺的宣传力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类活动。如每年植树节期间举办“绿化知识”的有奖智力问答;在中小学加强对学生进行绿化、爱护环境的教育,各级团组织成立“义工绿化组织”,在平时开展绿化宣传活动;制定小区绿化方案后,征询公众意见;区每年组织一次有关机关、企业、团体、住宅小区参加的“绿化突出贡献奖”评比活动等等。九、建议借鉴新加坡双溪布落自然公园的经验,抓好我区滨海红树林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双溪布落自然公园占地87公顷,是一片长满红树林的海边湿地,栖息着众多的鸟类,1989年辟为自然公园。该园的管理贯穿一个思想:尊重自然法则,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为此,全园无永久性路面,只建若干木板栈道,碎砂石路,在开阔处设简单的瞭望塔、观鸟站,要求游客尽量保持安静,不带宠物、收录机入园,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绝对禁猎。由于措施得力,游客文明,该园的各种鸟类都能够正常自然繁衍。据报道,我区的“滨海红树林森林公园”规划面积1181公顷,总投资约4377万元,总体规划分五个功能区,即游乐区、游览区、度假区、接待服务区、行政管理区。在建设中如果对水上运动游乐区及度假区的控制规划做得不够尽善尽美,将可能出现白琵鹭等鸟类飞离该区,“候鸟栖息景观区”变成纸上谈兵。在公园建设中如何珍惜、保护鸟类,减少游客、建筑物对鸟类栖息、生存的干扰,最终形成人与红树林、鸟类和谐共处的自然环境,值得社会各界深思。
问题答复:化龙镇地方组: 您们提出的关于“借鉴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经验,把番禺建设成为适宜居住的城市”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把番禺建设成为适宜居住的城市,是区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近几年,区政府以创建文明城市为载体,不断加大绿化建设资金投入,先后建成番禺广场、大夫山森林公园、石桥公园、平康公园一期、城北公园一期、顺发绿地绿化重点工程,加快了城乡绿化美化的步伐,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我区一贯重视和强化绿化规划工作,2003年完成了《番禺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并通过广州市市政园林局组织的评审,成为我区绿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三、区委、区政府一向注重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提高我区园林绿化水平。最近几年,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等部门,组织了多批行政管理和绿化专业人员赴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其它国家学习,对促进我区园林绿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今后还将继续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四、科学的生态理论是我区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随着园林绿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区的绿化建设工作也更趋理性,不求洋气、不求奢华、朴实自然、因地制宜、生态适用是我们工作的主线。近几年,城区公园和绿化面积增加较多,但我们的养护费用基本没有增加,在这方面生态和自然种植功不可没。 五、我区郊外和城区的绿化工作分属区林果中心和区市政局管理,小区的绿化规划和种植缺乏有效的监管,区政府将加强协调指导,加大对绿化工作的管理力度。 六、我区将以花园城市为目标,按照因地制宜、规划有序、加强管理、长期推进的原则,继续推进南区公园、金山大道绿化廊道、沙湾水道绿化林带等工程的建设,逐步将规划变为现实,把我区绿化好。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