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内容: | 理 由: 目前,我区重点学校(或示范性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差距较大,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的不公平导致政府投入的不平衡。为扶持示范性学校,一间学校不惜投资二三个亿,而不少农村小学想拿到几百万元就很难。农村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修建费用缺乏具体保障措施,除了所收杂费外,公用经费无可靠来源,只靠村解决,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我区城区教育经费全部由政府承担,农村的却部分由村民负担,造成我区农民平均每年要负担教育经费50~100元,这一历史性城乡差别对农民很不公平。教育成为农民的一大负担。这种不平衡的投入,产生许多问题:1、使强者更强,弱者得不到改善,在教师的待遇上,也造成“贫富不均”,城市和农村教师收入差距大,农村学校难以招到和留住优秀教师。2、与减轻农民负担不相符。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用五年时间,逐步取消农业税”,这是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举措。目前,“三农”问题成为党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采取措施,从实质上减轻农民负担。总体来看,我区农民的负担不算重,但让农民承担农村部分教育经费不尽合理。这虽是全国性问题,但在我区可以考虑给予先行解决。3、义务教育投入的不平衡也引发了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有了政府巨资的投入,一些学校无论在教育环境还是教育质量上都一跃成为名校,广大学生趋之若鹜,“择校费”应运而生,令家长苦不堪言。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巨额的“择校费”犹如一座大山难以逾越,只好听天由命。这每年都成为群众议论的焦点。4、教育投入不平衡不仅造成教育不公平,而且可能滋长教育腐败。在某种程度上,“择校费”之风是一种教育腐败。这些名校或重点学校之所以能推出“择校费”,是因为政府的投入,“用纳税人的钱办的学校”成了少数学校的特权。教育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解决城乡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办 法:1、义务教育应由国家举办,要转变观念,改革区、镇、村三级教育办学投入体制为区镇两级办学体制。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将农民与市民同等看待,取消农民对农村教育的直接投入。建议政府将公用经费缺额、校舍维修等费用明确为政府责任,列入区镇两级财政预算,并明确规定经费标准;明确每项经费中区镇两级政府分担的责任;2、区政府在教育投入和规划方面做到公平和均衡,要兼顾到城区和农村,使教育投入规范化、制度化,保证教育投入不因区、镇主要领导人的变动而变动;3、由区教育行政或财政部门统筹安排全区各类学校的择校费、赞助费,制定使用标准和方法;4、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补贴标准,保证农村学校教师收入的稳步增长;建议在我区贫困村建立最低教育保障制度,财政投放向贫困村倾斜,确立财政为最低教育保障提供有效支撑,解决我区经济条件差的农村教育投入问题。5、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建议在区政府建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区内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问题;同时办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挥教育在农村稳定及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如六合彩等不良行为)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