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关于抢救民间艺术珍品员岗跷色、梅山纸通木通公仔的建议 |
问题内容: | 理 由:员岗“跷色”,是我区南村镇员岗村以“跷色”而闻名。员岗“跷色”早从明代由江西传入,据员岗跷色的老艺人说:“员岗以崔姓为大姓,崔氏祖籍江西,过去常派人回乡拜祖,从而把故乡‘跷色’技巧带进员岗,故员岗‘跷色’有400多年的历史。”员岗“跷色”是一种珍贵的民间艺术。沙湾“飘色”学习员岗“跷色”发展起来的,故此,先有员岗“跷色”,后有沙湾“飘色”之说。新中国成立前,每年主帅诞都有举行“出色”,每次“出色”三天,兼做大戏,以作迎神赛会。“出色”以村内各坊为单位,每坊每天出一板,各具特色,如“仕林祭塔”、“苏武牧羊”、“刘海洒金钱”、“梦笔生花”、“梅开二度”、“貂蝉拜月”等各出奇谋。“出色”之日,员岗村内万人空巷,四乡村民云集员岗,热闹非凡。由此可见,员岗“跷色”是喜闻乐见、深入人心的民间艺术。在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粤时为庆祝“双十节”,广州市曾以3000元白银邀请员岗“跷色”到广州巡游,一时轰动羊城,数十万人观看,可见震撼之大。1957年,曾被邀请到广州文化公园展出,也轰动一时。1983年春节,参加番禺县主办、在市桥举行的“迎春文化巡游”,这是员岗“跷色”最后一次活动,从此湮没人间。据悉,员岗尚能懂装色技艺的民间艺人只得两三人而矣!今天,如不及时抢救,这一珍贵民间艺术就会从此失传,实为可惜。在建设文化强区的今天,抢救员岗“跷色”更具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前,禺南一带普遍流传“拜七夕”的习俗,其实是通过摆“七夕”活动来表现女儿们心灵手巧,有如女子民间工艺展览。南村镇梅山村的“七夕”制品纸通木通公仔享有盛誉,它是纸通或木通做原材料,经过雕、剪、贴、缀等工艺,制作出令人赞叹、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动物造型,如“穆桂英挂帅”、“狮子舞”等都是精湛制品。1956年,“狮子舞”(纸通)入选广东省民间工艺,获得“优秀奖”。可惜人去楼空,懂得纸通、木通工艺的民间艺人已相继作古,现成绝唱。这样珍贵的民间工艺,有待我们组织有关部门研究社会民间工艺之士,共同挖掘抢救,免得在我们的年代湮没。办 法:1、员岗“跷色”的抢救,请当地政府协同区文化主管部门及员岗懂得“跷色”知情者,制定方案,抢救资金请区政府(职能部门)、南村镇政府、员岗村委协同解决。希望能尽快使员岗“跷色”重见世面。2、梅山“纸通、木通公仔”的挖掘抢救,请有关职能部门协同地方政府及梅山村,制定具体操作办法,经费通过“三个一点”来解决,即区文化部门一点、南村镇政府一点、梅山村一点。还可以呼吁社会各界人士支持,希望尽快使珍品的“乞巧”工艺重新问世。 |
问题答复: | 梁谋等委员:你们提出的《关于抢救民间艺术珍品员岗跷色、梅山纸通木通公仔》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员岗“跷色”是番禺的一项珍贵的民间艺术,近年来南村镇政府、镇文化站及员岗村等为抢救这一民间艺术珍品做了不少工作,使此项民间艺术得到年轻一代的继承和延续。但要恢复当年员岗跷色的原貌,需要投入一笔较大的经费,经费可由区政府、南村镇政府、员岗村协同解决,并力求通过社会以及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筹集资金,希望能尽快使员岗跷色这一艺术珍品重新与广大群众见面。此外,关于梅山纸通木通公仔这一民间艺术,经了解,梅山村熟悉制作纸通木通公仔的老人在几年前已相继去世,并未留下此艺术精品的任何技艺,今后有待有关部门和社会民间工艺之士共同进行挖掘、整理,所需经费通过“三个一点”来解决,即由区文化部门、南村镇政府、梅山村各出一部分,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和重新面世。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区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