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05年 > 2005年提案

议案(建议)办理

标 题: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问题内容:理 由:我区当前就业形势的一个新特点,就是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要做好现阶段的就业工作,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扩大就业的关系,在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必须非常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解决“三农”问题联系起来。  大量剩余劳动力长期滞留农村,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现状是:  一、就业意识不强。当前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的年龄段基本在20至40岁之间,他们对政府安排就业具有强烈的依赖性,缺少生存压力。富裕的村,村民可以享受村级分配,部分村民还有房屋租赁等收入,故而赋闲在家、无所事事者较多。  二、多数青年农民对务农不感兴趣。在田间耕作的基本上是老年及女性农民。青年农民就业期望值过高,高不成,低不就,缺乏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就业技能不足,不能胜任的工种太多。有统计显示,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占31%,初中学历占60%;年龄结构来看,45-60岁的劳动力占29%;无技术等级的占绝大部分。 办 法:一、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农民就业与创业成功的经验。要教育农民摒弃那种高不成、低不就,不切实际的择业观,树立“只要从事劳动并有相应收入就是就业”、“劳动着就是美丽的”的就业新观念。要不断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形成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岗位职业能力和经营能力。农民自身素质不高,根源还在于农村教育投入太少以及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以及区、镇的成人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保证培训内容的广泛性和推荐就业的多样性;推广实践证明比较有效地“订单式”培训,可以考虑政府出资企业培训的方式,使培训和就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避免培训的盲目性;要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鼓励学校实行公有民营、公助民办等办学形式,形成覆盖全区的职业培训网络;根据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竞争力。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广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各方主体参与开发,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整合为一个新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主导产品或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业内部就业,解决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庭内形成可靠的职业转移,也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可以在各个环节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可较好地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分散生产经营问题,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农业产业化通过加工、销售等龙头企业,把农民与市场联系起来,实行专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能大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提高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四、加速我区农村中心镇建设,扩大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容量。中心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联系大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中心镇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的地方,工业发展可带动商业和各种服务行业,并促进中心镇本身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因而,中心镇也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和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把加强中心镇建设作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来抓。当前迫切需要采取有效办法,将中心镇的发展引导到集中、规范、有序的轨道上来。可通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  五、选好带头人,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民就业的根本途径。村干部是村民致富的带头人,一个能人可以带动一个村走向富裕之路。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干部起着决定性作用。如鱼窝头太石建中心村,把‘置换’出的土地建造厂房出租,发展集体经济。此外,被征地附近的农村土地普遍有较大的升值潜力,村集体可将一部分征地补偿款集中起来,以股份制形式兴建商铺出租,这样既可以获得投资分红,又可以繁荣市场,提供就业机会。因此,配合新一届村委选举,要确保有能力、有经济头脑的、能为集体作出一定牺牲的人为村民的带头人。  六、采取经济手段,强化富余劳动力的劳动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针对有些富余劳动力有地不愿耕、有工不愿做、有技不愿学的情况,把接受教育培训与集体分配挂钩,以集体经济的再分配为突破口,使这部分人感到有生存压力,由不自觉到自愿地去学习谋生技能,去寻找新的就业与生存空间。
问题答复:民盟番禺区委:你们提出的关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1、区委、区政府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非常重视。由区领导挂帅,成立了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围绕三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名的目标任务,实行层级责任制,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镇(街)根据区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相应成立镇、村(居)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组,并围绕如何切实促进和帮助本地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2、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根据上级的有关精神,我区已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政策措施,如《番禺区再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暂行办法》、《番禺区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暂行办法》、《番禺区再就业岗位安置补贴暂行办法》,等等。让农村劳动力享受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相关待遇,进行失业登记、就业登记,享受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办法还明确了全征土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补贴由区、镇(街)按6:4的比例共同承担,即区财政补贴60%,镇财政补贴40%;凡用人单位招用法定劳动年龄的农村劳动力,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或灵活就业协议的,由区再就业专项资金给予一年的工伤保险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由经办机构向区劳动保障局申报,经同意后,按有关规定在区再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等等。其中新造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经费全部在区再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3、抓好基础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2003年以来,我区按照“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场地、职责”六到位的要求,加快建设和完善镇(街)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为妥善解决场地建设经费,2004年,区政府在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在年度再就业专项资金中拨出500万元网络建设专款。今年年初,又对光纤网络建设项目拨出了100多万元。各镇也根据实际情况,筹集了2300多万元建设资金。目前全区21个镇(街)已经全部高标准建成了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区、镇(街)信息联网,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我区启动了村(居)劳动保障服务工作站建设,并在2004年底,由区再就业专项资金投入30多万元,镇(街)自筹建设资金170多万元,在全区388个村(居)委建立起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站,建立起区、镇、村(居)委三级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并印发了《番禺区村(居委)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站暂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工作站的建设与管理。4、加强管理,及时做好就业服务。通过加强对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状况的动态管理,不定期做好有关情况的调查登记工作,真实掌握劳动力供求双方的状况,并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通过建立常年性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调查(或报告)制度,随时掌握辖内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及时推荐介绍合适的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或组织开展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以镇(街)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工作。通过在各镇、街举办农村劳动力巡回招聘会,开展送岗下乡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今年,先后在大岗、沙湾、新造小谷围、化龙、灵山、东涌、鱼窝头、市桥、南沙等镇(街)举办11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现场招聘会,累计参会企业625家,提供职位空缺22965个,进场求职28014人次,其中初步达成录用意向的有4002人,有效地促进了我区劳动力就业。今后,我区将建立农村农民创业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体系,统一开展农民转产、创业的劳动技能培训、分流,搞好农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扶持再就业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有就业意向的本地农村农民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就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社区(村居)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补贴等资助项目。建立健全再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给予农村农民“一三一”就业服务,进一步提高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区劳动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