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内容: | 理 由:我区当前就业形势的一个新特点,就是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要做好现阶段的就业工作,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扩大就业的关系,在做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必须非常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解决“三农”问题联系起来。 大量剩余劳动力长期滞留农村,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现状是: 一、就业意识不强。当前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的年龄段基本在20至40岁之间,他们对政府安排就业具有强烈的依赖性,缺少生存压力。富裕的村,村民可以享受村级分配,部分村民还有房屋租赁等收入,故而赋闲在家、无所事事者较多。 二、多数青年农民对务农不感兴趣。在田间耕作的基本上是老年及女性农民。青年农民就业期望值过高,高不成,低不就,缺乏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就业技能不足,不能胜任的工种太多。有统计显示,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占31%,初中学历占60%;年龄结构来看,45-60岁的劳动力占29%;无技术等级的占绝大部分。 办 法:一、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农民就业与创业成功的经验。要教育农民摒弃那种高不成、低不就,不切实际的择业观,树立“只要从事劳动并有相应收入就是就业”、“劳动着就是美丽的”的就业新观念。要不断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形成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要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岗位职业能力和经营能力。农民自身素质不高,根源还在于农村教育投入太少以及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以及区、镇的成人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保证培训内容的广泛性和推荐就业的多样性;推广实践证明比较有效地“订单式”培训,可以考虑政府出资企业培训的方式,使培训和就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避免培训的盲目性;要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鼓励学校实行公有民营、公助民办等办学形式,形成覆盖全区的职业培训网络;根据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竞争力。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广泛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各方主体参与开发,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整合为一个新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主导产品或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深化农业内部就业,解决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庭内形成可靠的职业转移,也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可以在各个环节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可较好地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分散生产经营问题,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农业产业化通过加工、销售等龙头企业,把农民与市场联系起来,实行专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能大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提高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四、加速我区农村中心镇建设,扩大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容量。中心镇是农村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是联系大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中心镇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的地方,工业发展可带动商业和各种服务行业,并促进中心镇本身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因而,中心镇也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和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把加强中心镇建设作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来抓。当前迫切需要采取有效办法,将中心镇的发展引导到集中、规范、有序的轨道上来。可通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 五、选好带头人,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民就业的根本途径。村干部是村民致富的带头人,一个能人可以带动一个村走向富裕之路。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干部起着决定性作用。如鱼窝头太石建中心村,把‘置换’出的土地建造厂房出租,发展集体经济。此外,被征地附近的农村土地普遍有较大的升值潜力,村集体可将一部分征地补偿款集中起来,以股份制形式兴建商铺出租,这样既可以获得投资分红,又可以繁荣市场,提供就业机会。因此,配合新一届村委选举,要确保有能力、有经济头脑的、能为集体作出一定牺牲的人为村民的带头人。 六、采取经济手段,强化富余劳动力的劳动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针对有些富余劳动力有地不愿耕、有工不愿做、有技不愿学的情况,把接受教育培训与集体分配挂钩,以集体经济的再分配为突破口,使这部分人感到有生存压力,由不自觉到自愿地去学习谋生技能,去寻找新的就业与生存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