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05年 > 2005年提案

议案(建议)办理

标 题:挖掘和保护沙湾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番禺文化旅游品牌
问题内容:──2005年度番禺区政协主席会议建议案(2005年4月8日区政协十一届二十六次主席会议通过)番禺沙湾是珠江三角洲著名古镇,始建于宋,所在之地原为古海湾畔半月型的沙地,故名“沙湾”。镇域面积52.51平方公里,人口12万多。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沙湾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居于全省镇级前列,2000年成为广东农村综合实力“经济强镇”,2003年为省教育强镇。2002年和2004年,又先后被确定为广州市首批中心镇试点和广东省中心镇。沙湾是广东音乐的重要发源地。古镇沙湾,自古以来民丰物阜,文化沉淀丰厚,培育出广东音乐一代宗师何博众,以及“广东音乐名家何氏三杰”,他们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广东音乐名曲《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陌头柳色》等。戏曲历史上也出现过为解禁粤剧立头功的粤剧名旦何章(花旦勾鼻章)、何世杞(新马师曾师父)、薛宝耀、何福年(八和会馆师爷),曲艺名伶燕燕、何求等一群耀眼明星。沙湾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保存之完整,在我国岭南地区也不多见。从旅游开发利用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大至有以下几种:一、古建筑类:包括古街巷、古民居、古祠等。宋代、元代、明代至清代的古建筑遍布沙湾古镇区,尤其以安宁西街、车陂街最为集中,以留耕堂、三稔厅以及安宁西街、车陂街等连片的古民居最具代表性。二、民间艺术类:包括飘色艺术,木雕、砖雕、灰雕、石雕艺术,广东音乐,舞龙、舞狮、舞鳌鱼等。这些民间艺术资源,历来是沙湾古镇文化旅游的重要角色。三、民俗文化类:包括沙湾美食、乡村生活习俗以及流传的民间故事等,其中以沙湾美食为代表。四、革命历史和现代建设类。沙湾是文化古镇,也是革命老区,至今在沙湾福涌涌边村保存完好的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旧址为历史见证。沙湾的“三高”农业和珠宝产业等都是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另外,沙湾的青山(青萝嶂)、绿水(沙湾水道)和恬静的田园风光,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设计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取之不尽的素材。如何保护与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我们特提出以下建议:一、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急后缓、逐步完善的原则,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维修保护及开发工作。(一)尽快筹建何氏族人音乐纪念馆,对现存和新发现的历史文化遗物,及时进行抢救修缮。最近,湮没民间60年的何氏音乐家遗物、遗作被发现,这对引证、充实广东音乐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初步清理发现的遗物主要有何氏音乐家使用过的乐器(琵琶、木琴、潮洲琴、古琴、小提琴等),音乐作品(或乐谱手稿),书画作品及照片、遗像,生活用品及中药器皿等。如果详细整理还可能有其它发现。其中何氏创作的十多首乐曲(手稿),从未面世,甚具研究价值。有些手稿可以勘正流传于世的曲目的谬误。如《吕宫戏水》,依原稿应是《吴宫戏水》;又如《赛龙夺锦》手稿中,每段乐曲均注有创作原意,演奏者读之,在对音乐意境理解通透的基础上有助于更好地演绎。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从速分类、整理、收葺、复制,并设馆展出,为研究广东音乐的专家、学者提供一所珍贵的资料宝库。(二)对沙湾古镇街的建筑及其历史资料要着手清理、归档,初步划定保护范围,并做好规划,分长、短线先急后缓进行挖掘整理。沙湾总概念可分为“一山、二街、三馆、四祠堂”。 “一山”即青萝嶂,是南汉皇狩猎白鹿之处;“二街”即古建筑群集中的安宁西街、车陂街;“三馆”即何氏族人音乐纪念馆、沙湾民间艺术展览馆、沙湾历代名人纪念馆;“四祠堂”即留耕堂、东村李氏宗祠、西村王家祠、衍庆堂。这些应成为重点保护和利用的对象。目前应该先行整治车陂街片风格不协调的建筑物,尽力恢复清代街巷民居的历史风貌。二、积极稳妥,整合资源,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沙湾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先保护,后利用;先规划,再开发。二要始终突出差异性原则。要“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努力营造沙湾特有的文化氛围。三要重视营造节庆旅游活动。如农历三月初三飘色活动、五月初五龙舟节和春节期间的沙坑龙狮会等。此外,还可充分利用沙湾的历史文化资源,营造一系列节庆活动,如利用沙湾“广东音乐发源地”及何氏故居、三稔厅等建筑资源,筹办以广东音乐为题材的音乐年会;利用沙湾美食资源,举办“乡村美食节”;以舞龙、舞鳌鱼为主题的“龙狮节”等。四要注重整合资源和协调管理。三、策划沙湾古镇民间艺术文化旅游品牌的形象宣传,开辟沙湾古镇民间艺术文化新的旅游路线。如“文化艺术欣赏游”??参观何氏祠堂,品茶赏曲,观看粤剧节目,参与粤曲演奏活动,观赏沙湾飘色、舞狮,观赏岭南画派作品展等;“时尚风情旅游”??欣赏田园风光,大夫山野炊,参观古街古村、渔郎探亲、品茶观戏等。四、配合开发沙湾古镇民间艺术文化旅游商品。如雕刻系列产品:石雕、砖雕、灰雕、竹木雕刻和骨材雕刻等;编制工艺系列产品:竹编、草编、藤编、复合材料编制等;旅游美食小吃点系列产品:①沙湾凉茶系列,如解热凉茶、清火凉茶、润脾凉茶、健胃凉茶等。②沙湾牛奶果品系列,如沙湾姜埋奶、沙湾牛乳、沙湾牛奶饼、沙湾鱼皮角、沙湾多宝鱼、沙湾娥姐粉果等。③糖酒品系列,如沙湾姜糖、沙湾冰糖、沙湾口香糖、沙湾龙蚤酒等。④文化旅游工艺纪念品,如沙湾文化旅游导游图,沙湾文化旅游指南,番禺草纸图画绝藏本,沙湾民间艺术魁宝,沙湾民间艺术画册(内容包括舞龙篇、舞狮篇、龙舟篇、舞鳌鱼篇、广东音乐篇)等。五、区政府和镇政府拨出专款,保证上述工作的快速推进。筹建何氏族人音乐纪念馆,及时抢救修缮现存和新发现的历史文化遗址、遗物,整治车陂街片不协调建筑物以恢复清代街巷风貌,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宣传培训等,是长期性、渐进性的宏大工程,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给予持续性支持。前期启动工程估计需要2000万元左右,建议区政府在财政预算上列支专款,先予保证,并根据开发和保护工程的进展情况,对后续工程在财政给予必要扶持。同时,镇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也适当有所投入。
问题答复:区政协:现将区政府办理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主席会议建议案《挖掘和保护沙湾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番禺文化旅游品牌》的情况答复如下: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沙湾镇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早在南宋初期,沙湾古镇就已形成繁华的村落和街市。1987年设立沙湾镇,并形成现在辖区规模。800多年来孕育的灿烂文化,形成了沙湾镇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建筑艺术。以何氏大宗祠留耕堂为核心的古建筑群保存完整,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还有砖雕以及为数众多的木刻、石雕和灰塑艺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沙湾从南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二是岭南园林艺术。宝墨园集包公文化、岭南园林、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超过100万人次;三是广东音乐。沙湾是广东音乐发源地,“何氏三杰”创作的《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传世名曲家喻户晓,在海内外广泛流传,被誉为“广东音乐之乡”;四是民俗艺术。沙湾镇先后被评为“醒狮之乡”、“飘色之乡”,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其中沙坑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龙狮之乡”的称号,是目前我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五是农副产品。沙湾是著名的“兰花之乡”,已逐步形成独具沙湾特色的兰花文化。还有著名的沙湾美食“姜埋奶”等牛奶食品和韭黄、黄羽鸡等农产品。二、保护、开发和整合沙湾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番禺文化旅游品牌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以及沙湾镇非常重视对沙湾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在注重保护的基础上,不断提炼沙湾历史文化中最具广府文化和岭南特色的核心内涵,有效整合资源,努力打造番禺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经过整理和综合各种相关资料,报呈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目前已获通过,并于近期授牌。(二)成立沙湾古镇的管理机构。由沙湾镇党委和镇政府牵头,分别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了“沙湾镇历史街区管理委员会”和“车陂街区管理委员会”,由镇委书记担任主任,成员由各有关部门领导组成。该机构已正式开始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开展各项目的策划和推进工作。(三)编制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了《沙湾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安宁西街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鳌山古庙群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车陂街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共四项,其中《沙湾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已获省建设厅审批通过,其余三项已申报上级终审。(四)编制沙湾古镇的总体策划和旅游规划。为了系统地保护和开发我镇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参观,在《番禺区旅游规划》的指导下,沙湾镇还将组织编制《沙湾镇旅游规划和实施方案》,委托专家进行古镇总体策划,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科学统筹,精心组织,积极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五)研究历史,精心编写《沙湾镇志》、《沙湾画册》。通过书志将沙湾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很多重大的事件、出现的精彩片断及历史人物真实地记载下来,通过修志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六)挖掘整理音乐资源,探寻广东音乐发源背景。2004年,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番禺区人民政府、番禺炎黄文化研究会、沙湾镇政府、番禺区政治思想工作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广东音乐与沙湾何氏三杰研讨会”。活动期间,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展出“何氏三杰”的创作手稿和一批珍贵历史遗物,并抢救性整理出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即将汇编成《广东音乐“何氏三杰”作品集》,进一步扩大了沙湾作为广东音乐发源地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了挖掘和保护沙湾音乐文化资源的意识。区政府、沙湾镇政府分别拨出专款,对广东音乐发祥地“三稔厅”修建后挂牌重组柳堂乐社,由社长带领二十多名专业级的业余人才定期进行排练,切磋技艺。近几年,沙湾镇以中心小学、育才小学、京兆小学为基地,积极开展“沙湾乡土文化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设“广东音乐”、“地水南音”、“私伙局”等专题研究小组,坚持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教研活动;组建“三稔厅”少年民乐队,聘请专家指导小学生进行广东音乐的专业培训,组织多场少年民乐比赛和汇演,并屡获殊荣。(七)全面铺开古镇车陂街区保护修复工作。2003年,在市、区两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沙湾镇已完成中心镇建设重点项目“衍庆堂”、“旧乡公所”修复工程,并作为沙湾社区居委会和星光老人活动中心使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2004年,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沙湾镇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民居建筑研究所、广东中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在对古建筑测绘、产权地籍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沙湾古镇车陂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规划以首期车陂街区2.4万平方米为研究范围,对其中146栋、2.8万平方米的建筑物进行了地籍详查,按现状情况分为四类建筑,相应采取保护或修复措施。2005年,区政府拨款2000万元作为车陂街历史街区保护修复的启动资金。沙湾镇专门成立了古镇区保护开发领导组,于6月正式实施古镇区保护性景观改造首期工程,主要包括安宁西街音乐文化广场建设和车陂街古建筑修复、古镇主入口和留耕堂前广场改造工程。我们相信,通过对沙湾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一系列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一定能将沙湾这个千年古镇逐步打造成为文化景观丰富、历史风貌完整、旅游设施完备、自然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和谐的文化旅游品牌。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