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新形势下一个新的重大社会课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番禺区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已初步形成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城镇社区化的社会结构新格局。特别是近年工业强区战略的实施,给番禺率先构建现代化城市注入了巨大活力。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也在不断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越发突出。我区农户平均拥有耕地量少,而工业与城镇建设征地量却仍在不断增加,这使人地矛盾日渐加剧。 目前,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本地企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不理想。这是因为外来劳工大量涌入,他们以工资较低、能吃苦耐劳、便于管理而受到不少企业用工者的青睐;而本地富余劳动力中有的怕吃苦、不肯干重活、择岗挑位、缺乏刻苦耐劳精神,有的对工资期望值要求过高,追求“一步到位”,凡此种种而被用人单位排除在外。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或没有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差等,因而使其不能胜任的工种太多,从而对政府安排就业具有强烈的依赖性。 我区以构建和谐番禺为目标,其中充分就业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首当其冲就是解决本地人口的就业。近两年珠三角出现的“民工荒”情况,正是解决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大好机遇。 办 法: 一、提高认识,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当作区镇街政府的工作责任目标来抓。成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服务中心,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形成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渠道,做好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职业培训信息、就业政策信息和择业指导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流向。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资源管理数据库,实现就业管理信息化。 二、利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机遇,大力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门路。各镇街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强化专业分工协作,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档次。突出以产业发展为依托,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增强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同时挖掘与社区服务相配套的保洁、绿化、保安、垃圾清运等非正规就业岗位,以扩大吸纳劳动力的空间。 三、制定优先招收本地劳动力的政策,并实行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的措施。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以及 “先区内、后区外”的招工原则,对经营(岗位),如财会人员、营业员、服务员、技工、保安、运输等实行外地劳工录用许可证制,经有关部门认定在本地无法招收员工的,才发给许可证,否则一律在本地招收。除此以外,其他可以在本地招收的工种,也实行“先区内,后区外”的招工制度,优先录用本地劳力。另外,各镇街可把安置本地劳动力就业作为招商引资的洽谈内容之一,对吸纳本地劳动力的企业,免收其本地员工的劳动管理、治安管理等费用,减免企业的其他可能的费用。同时,在不影响投资环境的前提下,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责任,二、三产业每征一亩地,要安排当地若干名农民就业等。 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增强他们的竞争能力。加快建立以区属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发挥各镇街成人学校和职业中学的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鼓励学校实行公有民营、公助民办等办学形式,形成覆盖全区各镇街的职业培训网络。根据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竞争力。在发展初、中级职业培训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级工以上的技能培训,形成合理的劳动力素质结构。 五、坚持舆论导向,制定激励机制,转变就业观念。表彰奖励工作表现良好、成绩突出的本地劳工、勤劳致富的农民创业者、创办企业成功的本地企业家。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农民就业与创业成功经验,努力倡导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形成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的良好社会风尚。 我们相信,随着我区工业化的推进和第三产业的振兴,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会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只要我们以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我区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将会更为广阔。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也将会更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