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06年 > 2006年提案

议案(建议)办理

标 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加快和谐番禺发展
问题内容:

理  由: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新形势下一个新的重大社会课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番禺区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已初步形成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城镇社区化的社会结构新格局。特别是近年工业强区战略的实施,给番禺率先构建现代化城市注入了巨大活力。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也在不断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越发突出。我区农户平均拥有耕地量少,而工业与城镇建设征地量却仍在不断增加,这使人地矛盾日渐加剧。
目前,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本地企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不理想。这是因为外来劳工大量涌入,他们以工资较低、能吃苦耐劳、便于管理而受到不少企业用工者的青睐;而本地富余劳动力中有的怕吃苦、不肯干重活、择岗挑位、缺乏刻苦耐劳精神,有的对工资期望值要求过高,追求“一步到位”,凡此种种而被用人单位排除在外。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或没有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差等,因而使其不能胜任的工种太多,从而对政府安排就业具有强烈的依赖性。
我区以构建和谐番禺为目标,其中充分就业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首当其冲就是解决本地人口的就业。近两年珠三角出现的“民工荒”情况,正是解决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大好机遇。

办  法:
一、提高认识,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当作区镇街政府的工作责任目标来抓。成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服务中心,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形成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渠道,做好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职业培训信息、就业政策信息和择业指导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流向。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资源管理数据库,实现就业管理信息化。
二、利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机遇,大力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门路。各镇街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强化专业分工协作,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档次。突出以产业发展为依托,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增强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同时挖掘与社区服务相配套的保洁、绿化、保安、垃圾清运等非正规就业岗位,以扩大吸纳劳动力的空间。     
三、制定优先招收本地劳动力的政策,并实行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的措施。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以及 “先区内、后区外”的招工原则,对经营(岗位),如财会人员、营业员、服务员、技工、保安、运输等实行外地劳工录用许可证制,经有关部门认定在本地无法招收员工的,才发给许可证,否则一律在本地招收。除此以外,其他可以在本地招收的工种,也实行“先区内,后区外”的招工制度,优先录用本地劳力。另外,各镇街可把安置本地劳动力就业作为招商引资的洽谈内容之一,对吸纳本地劳动力的企业,免收其本地员工的劳动管理、治安管理等费用,减免企业的其他可能的费用。同时,在不影响投资环境的前提下,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责任,二、三产业每征一亩地,要安排当地若干名农民就业等。
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素质,增强他们的竞争能力。加快建立以区属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发挥各镇街成人学校和职业中学的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鼓励学校实行公有民营、公助民办等办学形式,形成覆盖全区各镇街的职业培训网络。根据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竞争力。在发展初、中级职业培训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级工以上的技能培训,形成合理的劳动力素质结构。
五、坚持舆论导向,制定激励机制,转变就业观念。表彰奖励工作表现良好、成绩突出的本地劳工、勤劳致富的农民创业者、创办企业成功的本地企业家。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农民就业与创业成功经验,努力倡导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形成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的良好社会风尚。
我们相信,随着我区工业化的推进和第三产业的振兴,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会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只要我们以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我区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将会更为广阔。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也将会更和谐。

问题答复:

曾干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就业,加快和谐番禺发展”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两年来,我区切实把解决辖区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社会保障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建立健全责任制,完善转移培训就业制度和服务体系,强化技能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仅2005年共举办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班215期,培训10180人,实现全年培训任务的101%,已考核8097人,合格6961人,培训合格率86%,培训后就业率72%。2004年至2005年,全区新增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有2.39万人。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
我区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和协调。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纳入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层级责任制,明确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镇(街)相应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各村(居)委指定一名村级干部负责本村农民的转移就业工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二)充分发挥再就业专项资金对就业的激励作用,推进我区城乡平等就业。
我区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了《广州市番禺区再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暂行办法》、《广州市番禺区再就业职业技术培训补贴暂行办法》、《广州市番禺区再就业岗位安置补贴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就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力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让农村劳动力享受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相关待遇,如免费失业登记、就业登记、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并明确了全征土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补贴由区、镇按6:4的比例共同承担,即区财政补贴60%,镇财政补贴40%。等等。2005年,共发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助款464.7万元,其中:市资助160.5万元,区、镇资助304.2万元。
(三)加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
我区在完善17个镇(街)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按照就业服务体系“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全面加强村(居)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印发了《关于完善我区就业登记制度和建立就业情况统计台帐、报表制度的通知》,制定了《番禺区村(居)劳动保障服务工作站验收工作意见》,并组织了检查验收,目前,全区321个工作站已全面通过广州市验收。形成了区、镇、村(居委)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其次,抓好区、镇二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近三年共投入近1500万元对作为区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进行改造,大大提高了该培训中心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另区、镇近年来共投入4200多万元加快镇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目前,已经有新造、东涌等15个镇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通过广州市验收并投入使用,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
(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我们首先开展农村劳动力状况调查,建立了以村为基础,以镇为单位,由区汇总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其次,通过调查摸底进一步核实农村劳动力要求培训和就业的取向,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打下基础。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在培训中因材施教,侧重实际操作技能;以学员为本,送教上门。如小谷围街以广州大学城的建设为契机,通过开办园林绿化、中式烹调、宿舍管理员等多个培训班,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并推荐他们就业。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以农民为本,为方便农民学习,将课室设到石楼胜洲村,为65名村民开办了两期电脑培训班。有考核合格后的村民在莲花山高尔夫球会所就业。
(五)加强管理,及时做好就业服务。
我们通过建立常年性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调查(或报告)制度,随时掌握辖内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及时推荐介绍合适的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或组织开展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我们以镇(街)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工作。通过在各镇、街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巡回招聘会,开展送岗下乡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04年至2005年,我们举办了51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发动进场企业累计3836家,提供职业空缺107349个,入场174663人次,初步达成录用意向31757人次。
就业比较充分,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志。今后,我区将继续把促进就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劳动就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幅度之内,实现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劳动保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