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06年 > 2006年提案

议案(建议)办理

标 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促进番禺社会和谐发展
问题内容:

理  由: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多达2000万,番禺区的大部分农村就有为数不少的留守儿童。例如大岗东南小学,留守儿童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些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初步形成的留守儿童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往往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生理、心理上极易发生偏差,学业也大受影响,容易出现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问题。
大部分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儿童。留守儿童情感缺乏现象严重,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孩子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由于监护权的缺失,这些留守儿童们有的恋网吧和游戏厅,有的染上打架斗殴、故意滋事的不良习气,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有的缺乏安全,导致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据查,21.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别人,13.4%觉得受歧视,11.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还有1%左右的孩子想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另留守儿童辍学失学现象严重。其中多数是因为家中没有劳力“早当家”、无人管教、放任自流或成绩太差升学无望的孩子。这是广大农村留守儿童所带来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办  法:
1、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
2、加强对家长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转变观念。
3、农村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施单位,应努力减少“留守”儿童从非正常渠道寻求精神安慰、感情寄托的可能性。
4、各级学校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针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教育教学、日常生活习惯和安全保护意识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建立成长记录卡。学校应在管理机制上督促家长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情况,与家长签订儿童道德建设责任状,实行预警制和失范追究制;引导和激活社会教育力量,预防留守儿童道德滑坡。
5、各级关工委(联)等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对这些儿童给予生活关怀、心理咨询、教育辅导。只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才能形成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让他们在快乐健康的环境中幸福地成长。
6、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顽症入手,加快城镇化进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让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以保障农民的权益。
7、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管理力度,使农民工问题向着协调性方面发展。应改变按户籍入学的政策,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在父母打工地入学。

问题答复:

孙在进委员:
您提出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促进番禺社会和谐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我区留守儿童的情况及其就读问题
我区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父母外出包耕、包种(养)的;二是父母从事渔业或收购行业的;三是父母外出经商或设厂的。总的来看,这部分儿童所占数量不多,其入学问题已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提案中提到大岗镇东南小学的“留守儿童”,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由于大岗镇东南小学是在2005年将附近的南一小学、南二小学、东隆小学、中埠小学撤并而新扩建,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因为家离学校较远而自愿选择在中午时间留校托管的学生,并不属于“留守儿童”。中午留校托管,一方面既减少了上学放学的劳累,另一方面据学校反映,因为在校得到教师的辅导,其学习的自觉性和集体意识都得到了加强。
近几年,我区大力发展教育,提供了足够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位,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我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控制学生非正常辍学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据2005学年统计,我区小学生非正常辍学率不足0.1‰,初中生非正常辍学率为2.5‰,高中生非正常辍学率为1.59 ‰。因而,我区学生(包括提案中提到的本区的“留守儿童”)非正常辍学的现象不算严重。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下阶段,教育系统将继续加强控制非正常辍学工作,巩固我区义务教育工作的成果。
此外,上述三种类型的我区“留守儿童”大部分都选择在本区内学校入学就读。一方面因为我区已于2005年12月成为了广东省教育强区,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良好;另一方面,这些儿童的父母虽外出务工却也并不算太远,能经常回家,亲人也基本上留在区内,他们能受到较好的照顾。所以,我区“留守儿童”对改变按户籍入学政策的诉求并不强烈。
当然,由于客观情况的不同,如提案中所提到的我区外来务工人员的这种诉求则较为强烈,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迫切希望能把子女接到身边照顾并就近入学。的确,在当前的形势下,“改变按户籍入学的政策,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在父母打工地入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各级政府要面临解决的问题。我区各级也十分重视流动人口子女读书的问题,通过公办学校解决一部分学位,大力鼓励发展优质民办学校。我区现有专门招收流动人口未成年学生的公办学校1所,民办学校14所,在读学生15500多人。另外,每年以借读的形式解决大批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努力,为我区解决流动人口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具体政策措施问题和我区目前的教育资源所限(这也是广州市地区的普遍情况),根据我区目前实际情况,“改变按户籍入学的政策,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在父母打工地入学”在具体实施上的困难仍相当大。
二、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对未成年人进行引导和教育,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保障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教育系统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继续加强对在校的“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以及思想品德、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二)当地妇联、社区、居委、村委等共同加强对社区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并敦促家长要尽到监护人的责任。
(三)各级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在政治、经验、威望、时空及亲情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十个一”和“老少共建”活动,重点跟进目前正在村(居委)创建的“老少活动场室”的建设,配合有关部门打造好“160工程”(针对学生一年的假期大致为160天而提出的),关注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课余学习和活动情况。
(四)充分利用区关工委的青少年法律咨询和心理咨询辅导中心的职能,深入村(居)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或法律问题。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