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2005年番禺被评为省教育强区,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广大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专业人才,为国家高等教育输送了大批优质生源。面对各种各样压力,不少教师能主动适应环境,有较强自我调节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竭尽所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随着社会要求的变化,教师这一职业已成为压力大的职业,职业压力已对教师的行为、教学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产生影响。从近几年教师体检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职业病患病率较高,心血管疾病、结石疾病等有上升趋向,老年病普遍提前。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798名中小学教师,年龄从23岁至 53岁,患慢性咽炎、声带结节或息肉疾病的为70%,颈椎病为31%,心血管疾病为9%,下肢静脉曲张为7%,患其他疾病为24%。女教师内分泌失调、更年期提前等症状明显增多。同时,近90%的教师感到工作和人际关系压力很大,66%的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失眠、焦虑、抑郁症、神经衰弱、脾气暴躁等症状。 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会影响到个人教学和家庭生活。有87%的教师表示,因身体不适和心理问题难以集中精力于教学。有的教师年纪轻轻,却因心理疾病或职业病严重而不得不在家休养或提早退休。大部分教师因日常工作身心疲惫,逢休息日只想睡觉,没有精力顾及其他,工作的压力往往向家人发泄。女教师很难有时间照顾家庭和孩子,不少教师不无辛酸地说教好了学生,却疏忽了自己的孩子。 随着高校扩招,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虽有所改观,但高考、中考依然是学校工作的指挥棒。社会、家长仍然偏重以考试成绩、升学率衡量学校及教师。新闻媒体连篇累牍地宣传高考状元及其辅导教师;家长根据升学率,千方百计为孩子择校、择班(择教师);学校将升学率、优秀率与评优、晋级、奖金等挂钩。分数、升学率成为压在教师心头的沉甸甸的大石。今天,人们对教育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而这所有的关注又形成了对学校、对教师的过高要求和期望。他们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求奉献,任何事情都要比一般人做得好,“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片面地把教育学生的责任全放到老师身上,使教师承受着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不少教师认为,造成教师心理负担的主要原因不是工作之苦,而是评价机制带来的压力。 各类评估、评比、竞赛、检查、抽查繁多。面向学校的评比,如文明学校、安全示范学校、卫生示范学校、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禁毒示范学校、体育达标学校、绿色学校、等级学校、无烟学校等,首先要求学校自评自查,学校领导、教师要忙于做档案资料,写汇报资料;各级团委、体育、文化等部门时有演出等活动,教学外的大量任务,压得老师喘不过气来。 新课程标准推行以后,综合类课程增多,专任教师不足,不少教师身兼数门,超负荷工作。薄弱学校的教师面临的问题更多、任务更重,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人际关系上正处于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应付压力的经验与能力不足,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办 法: 一、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氛围。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解决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全社会和学校以及教师个人都有责任。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都要转变育人观念,多些理解,善待教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众传媒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多一些正面的评价,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奉献、敬业精神,提倡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群策群力,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都要积极探索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对教师的考核、晋级、评优等,都应客观、公正、科学,全方位、多元性,走出“以分数论英雄”的怪圈,切实从评价方面减轻教师过大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 三、构建社会缓解教师压力的调控体系。建立起区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制与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区教师心理咨询机构,对全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及时咨询与合理宣泄的渠道;教育信息网建立教师心理交流平台,给教师创设一个相互交流、宣泄及减压的场所;定期组织有关专家深入镇(街)、学校,为一线教师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定期调查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制定教师身心健康跟踪监控措施,建立科学的身心健康评价体系,将身心健康水平测试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引进师资力量,增设心理健康方面的测试,把好入门关。 四、各学校把教师健康纳入工作计划,督促教师养成每天不少于半小时的体育活动良好习惯,使教师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有效缓解释放压力,促进心理健康。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举办丰富多彩、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使教师的紧张情绪得到宣泄,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轻松愉悦的心情。 五、教师个人加强自我调节。面对课程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现实,教师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和学生观,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主动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求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户外运动,跟朋友聊天,练瑜珈、太极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