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06年 > 2006年提案

议案(建议)办理

标 题:强化食品安全监督,保障市民身体健康
问题内容:

理  由: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讲求生活质量的今天,食品安全日趋成为普罗大众关注的焦点。经历过“孔雀石绿”、苏丹红、劣质花生油、毒白酒、化学猪红、假奶粉等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质量的危机事件后,许多市民慨叹:“生活越来越富裕,能放心吃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为了增产、刺激销售,部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滥用或不当使用农药、化肥、激素和抗生素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或使卖相更具吸引力,一些企业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加入超标的防腐剂、增白剂和色素添加剂。食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如何监管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安全卫生质量,不仅成为衡量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指标,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督工作,任重而道远。
为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我区的工商、质监、卫生等多个职能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开展了一系列整治行动。2005年,共出动检查人员近万人次,整治无证照生产经营场所11086户,其中取缔7475户,依法没收假冒农药773.2公斤,高毒农药8公斤,假酒420支,查获假冒食盐37.7吨。在各职能部门的努力与广大群众的配合下,我区食品卫生监督合格率达90%以上,且逐年提高。
自我区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后,加大了监管力度,食品安全明显改善,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一些农户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或激素,导致农药残留超标;部分农户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内即把农产品出售;一些养殖户违规滥用畜禽兽药添加剂;少数人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以次充好;活家禽产品批发销售分散,检疫措施难以落实等。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监管部门众多,职责交叉,责任不明晰。现在我区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有工商、质监、卫生、农业、食药监等多个职能部门以及食品安全委员会。监管部门密集,多头管理,难免出现监管空白和重复执法的现象。
2、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尚未完善,影响检测水平。尤其是广大农村,专项经费缺乏,检测设备落后,无法对重点蔬菜品种的农药残留进行全批次检测。
3、食品信息通报亟需畅通。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这一流通过程的各个环节,无法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预警、应急、日常监管等信息反馈不灵敏。
4、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农户自产自销,大多分散经营,产品种类繁杂,不利于食品质量标准的推广和使用;部分农户对绿色食品的概念模糊。有农户反映,“无公害蔬菜”生产成本大、要求高,难以推广。
5、少数人逐利忘义,罔顾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制假售假。
6、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大量直排入河涌,严重污染水源和土壤,威胁农产品的生长环境。

办  法:
(一)协调部门职能,明晰相关职责。
区政府应进一步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作用,把工商、质监、卫生、农业、食药监等多个部门的分散监管力量统一起来,使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实行一个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分责到个人,让有关职能部门不敢不“作为”,“作为”不敢不到位,加强监管力度。
(二)完善检测体系,实行市场准入。
建立完善的食品检测体系。食品的生产、制作、流通、销售均由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工商食品检测车、有关职能部门检测层层把关、严控质量。
针对镇村检测经费不足、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较贵的情况,建议区政府采取以检测站自筹为主、财政适当补贴为辅的办法建立检测室;零售市场则建立以速测为主的检测系统和利用“食品流动检测车”检测,及时公布结果,接受市民监督。
实行食品市场准入和退市制度。凡有制假、伪劣、售假行为的企业和个人,严禁介入食品市场;对不合格食品,一律作退市处理;强化“食品安全质量QS标志”认证工作,坚决取缔无证生产的企业或作坊。
试行“食品产地标识卡”,对问题产品追根溯源,追究生产经营者的责任,从流通源头确保食品的质量。
(三)发挥网络优势,加强信息沟通。
在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统筹下,把食品安全的责任落实到各镇、街、村,从而形成一个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全民监测网络,使全区的食品安全具有较好的组织保障。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沟通工作,建立食品信息安全网站;建立信息发布机制,每周公示食品的检测和抽查结果,对不及格的食品及其生产厂家及时予以曝光。
充分发挥《番禺日报》、番禺电视台、电台等本地媒体的舆论优势,宣传食品安全的知识;设立有奖举报热线和信箱,鼓励市民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定期在公共场所展示有问题食品,以提高市民对问题食品的鉴别能力。
加强从业人员业务技术和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引导生产和食品经营者,遵章办事,诚信守法。
(四)严管生产领域,重治源头污染。
生产领域是食品出现不安全因素的源头,政府要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积极支持农户生产无公害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定期开展无公害技术培训班,增强农户对这方面的认知。
重治食品源头污染。加强对化肥、农药等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对工业城、工厂区等土壤、水源、空气污染超标的地方,严禁种植蔬菜及果树。
(五)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健全流通领域。
积极探索农贸市场超市化之路。大部分有毒有害食品都是通过流通领域来到老百姓的餐桌上,我区部分农贸市场,尤其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集市,管理粗放,成为假冒伪劣甚至有毒有害食品的“集散地”。这既对市民的生活带来影响,也给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建议加快农贸市场超市化的改造步伐,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推动食品放心工程建设。
加大卫生监督,食物中毒可防可控。继续加大对集体食堂,各类饮食店档和建筑工地食堂的卫生监督,积极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事故的发生。
搞好食品安全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必须以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后盾。当然,还离不开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行业的自律、消费者的参与、舆论的监督等多方面的协力。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营造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氛围,强化食品安全监督,才能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问题答复:

黄炳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食品安全监督,保障市民身体健康”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精神,我区已于2005年成立番禺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安委成立后,担负起全区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工作。《关于进一步加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明确了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上述原则进一步理顺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明确了食品安全职能部门的责任。
食安委成立以来,先后多次组织食安委成员单位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2005年共检查了辖区内的21个市场,11个大型超市、商场,8个屠宰场,552档猪牛肉档铺,44个冻肉档铺,33个烧腊档铺,收取了203份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有效规范了全区食品消费环境。
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的监管力度,区质监部门建立了食品原料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生产企业普查建档制度、食品巡查、回访、食品原料进货检查验收等制度,并加强了食品质量认证认可的监督管理工作,使符合食品质量市场准入标准的肉制品等各类食品生产企业获证达到90%以上。
区工商分局按照国家工商总局《2006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加大了对食品市场监管力度,重点对镇、村食品市场进行整治,按照“六查六看”的方法,强化日常监管;发挥12315举报电话作用,对无照经营食品和经销假劣食品等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大力加以整顿。以“五一”、“十一”、中秋、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为重点,着重检查烟、酒、饮料、糕点、糖果、保健品等市场,严厉查处利用节日推销过期劣质食品、发布虚假广告夸大食品功效、将假冒伪劣和不合格食品当作赠品赠送的违法行为。
同时,今年我们还将掀起食品安全宣传攻势,发动各镇(街)、各职能部门开展广泛深入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保障食品安全活动,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的认识。
二、为配合今年11月1日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区食安办正在拟定建立我区检验检测网络,将检测范围覆盖全区农产品生产、市场销售环节和集体食堂。
三、关于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健全流通领域的建议。
1、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近年来,区工商分局先后在商场、超市、市场等建立了食品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市场食品质量查验制度、重要食品备案准入制度、索证索票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出制度等九项制度,并将有关制度挂在商场、超市和市场内的明显位置,要求经营者严格按照有关制度执行,并接受群众监督。
区卫生局根据《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重新制订了许可程序、许可标准,对建设的项目必须经过卫生审查认可及竣工验收认可后,才能申请卫生许可,使项目能更好地符合卫生要求,提高卫生许可的质量。同时,区卫生监督所还制订了相应的标准,推行量化分级管理,提高监督效率,去年年底,我区已完成学校食堂的量化分级工作,目前,餐饮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业的量化分级工作也正在深入开展,推行量化分级工作,使我区食品卫生状况有了较明显的改善。
2、区卫生部门联合区有关职能部门,深挖源头,建立食物中毒预警机制,大力开展食品卫生保障工作,确保食品安全。区卫生局在春节、端午节等重大节日前,通过发通知等形式,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做好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工作;同时,通过报刊、电台等媒体向群众宣传食品安全知识,预防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此外,还对人大、政协会议、高考等重大活动进行食品卫生保障。2006年上半年,区卫生监督所共完成了11次食品卫生保障工作任务。
3、区工商部门加强对市场食品的监管巡查工作。区工商分局在配备一辆食品监测车的基础上,2005年7月在各工商所配备了一套食品快速监测箱。食品监测车对我区的集贸市场、超市等销售的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熟食制品、腌制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水发产品、休闲食品中的甲醛含量,食盐中碘含量,猪肉、猪肝中瘦肉精含量等进行监测。食品安全快速监测箱由工商所对辖区内销售的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熟食制品、腌制品中的亚硝酸盐,猪牛肉中的水分含量等进行监测。两年来,通过监测车(箱)在市场巡回监测,不但对违法经营者起到了震慑作用,也为工商部门查处假冒伪劣食品提供了法律依据。
4、加强维权工作。工商分局在全区17个镇(街)成立了308个消费者投诉站,每个工商所成立了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站。今年又在各居(村)委、大型商场超市成立了红盾服务维权工作站,接受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举报投诉,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5、加强卫生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提高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觉性。每年,区卫生监督所都对全部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的培训,并发给培训合格证。还多次组织集体食堂的法人、负责人进行预防食物中毒有关知识的培训,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和卫生知识。今年5月19日和6月16日,我区先后举办了学校和托幼园所法人、食堂负责人的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班,900多人参加了培训。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食品安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