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随着机动车数量剧增,道路愈显狭窄和拥挤,如今已发展到抹去了绿化带和非机动车道。现在,我区的道路除了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外,很难找到适合自行车安全行驶的道路了。无奈之下,自行车走上了机动车道。当一幕又一幕自行车与机动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发生后,人们总是要问“为何没有自行车道?” 在武汉市,有关机构做了一项调查: 市民出行方式 | 占总出行人数比率% | 占用道路比率% | 私家车 | 10 | 50 | 公交车 | 30 | 10 | 自行车 | 30 | 15 | 步行 | 25 | 10 | 其它 | 5 | 15 |
从上表可知,占出行人数30%的骑自行车者,只占用15%的道路;而10%的私家车一族,却占了50%的道路。估计我区情况也差不多,自行车仍然是学生和打工仔的主要交通工具。 回顾二十多年来的我国城市发展历史,自行车确实有被逐渐淘汰的趋势,但不能漠视当前仍有相当大的骑自行车人群存在的事实,不应弱化他们的权利。站在平等权利的角度看,骑自行车者与机动车一族、行人都应有平等的道路使用权。 自行车诞生已经有近两百年历史,至今在全世界仍长盛不衰,仍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是各发达国家首推的体育、环保、节能的交通工具,它还是奥运会的竞技项目。为保留和推广使用自行车,各国都制订了相关的交通法例。在街道狭窄的日本,自行车不允许上机动车道,但允许在人行道上行走;在香港,自行车不允许上人行道,但允许在机动车道上行走,在城市郊外设专用的自行车道;在美国,自行车允许在机动车道上行走,专门指定一些道路只允许自行车行走,不允许机动车通行,并作为一种节能运动来推进;在欧洲的富国荷兰,骑自行车几乎成为全民喜爱并积极参与的运动方式,并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多年来,荷兰政府在修建道路、制定交通规则和道路管理方面对自行车行驶进行了特殊规定,以激励、促使自行车成为重要交通工具。台湾从2002年起,用五年时间规划建设环岛自行车专用道,用于体育、观光和一般交通,具有安全性、生态性、教育性、休闲性和健康性。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过自行车发展的兴衰史,近年来他们都作出了理性回归的选择,我们若能借鉴他们的经验,则可少走弯路。 办 法: 1、交通部门做好我区自行车情况的调研工作,为自行车在社会活动中的定位作出正确评估。如北京市规划委近期一项调研报告提出:“自行车交通方式仍然是北京城市交通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由于自行车是一种环保型的交通方式,应给自行车交通方式保留适当的空间。” 2、要有平权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建设新道路时,要规划留出自行车道(或非机动车道);对于旧道路,要重新评估是否划定自行车道(或非机动车道)。 3、公安部门结合我区的实际,出台新自行车行使规则。如在什么情况下允许走机动车道,什么情况下允许走人行道;那些道路允许搭人,那些不准等等。 4、对于适合与不适合自行车通行的道路树立醒目的交通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