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讲求生活质量的今天,食品安全日趋成为普罗大众关注的焦点。经历过“孔雀石绿”、苏丹红、劣质花生油、毒白酒、化学猪红、假奶粉等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质量的危机事件后,许多市民慨叹:“生活越来越富裕,能放心吃的东西却越来越少!”为了增产、刺激销售,部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滥用或不当使用农药、化肥、激素和抗生素的现象比较普遍;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或使卖相更具吸引力,一些企业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加入超标的防腐剂、增白剂和色素添加剂。食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如何监管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安全卫生质量,不仅成为衡量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指标,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督工作,任重而道远。 为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我区的工商、质监、卫生等多个职能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开展了一系列整治行动。2005年,共出动检查人员近万人次,整治无证照生产经营场所11086户,其中取缔7475户,依法没收假冒农药773.2公斤,高毒农药8公斤,假酒420支,查获假冒食盐37.7吨。在各职能部门的努力与广大群众的配合下,我区食品卫生监督合格率达90%以上,且逐年提高。 自我区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后,加大了监管力度,食品安全明显改善,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一些农户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或激素,导致农药残留超标;部分农户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内即把农产品出售;一些养殖户违规滥用畜禽兽药添加剂;少数人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以次充好;活家禽产品批发销售分散,检疫措施难以落实等。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监管部门众多,职责交叉,责任不明晰。现在我区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有工商、质监、卫生、农业、食药监等多个职能部门以及食品安全委员会。监管部门密集,多头管理,难免出现监管空白和重复执法的现象。 2、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尚未完善,影响检测水平。尤其是广大农村,专项经费缺乏,检测设备落后,无法对重点蔬菜品种的农药残留进行全批次检测。 3、食品信息通报亟需畅通。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这一流通过程的各个环节,无法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预警、应急、日常监管等信息反馈不灵敏。 4、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农户自产自销,大多分散经营,产品种类繁杂,不利于食品质量标准的推广和使用;部分农户对绿色食品的概念模糊。有农户反映,“无公害蔬菜”生产成本大、要求高,难以推广。 5、少数人逐利忘义,罔顾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制假售假。 6、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大量直排入河涌,严重污染水源和土壤,威胁农产品的生长环境。 办 法: (一)协调部门职能,明晰相关职责。 区政府应进一步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作用,把工商、质监、卫生、农业、食药监等多个部门的分散监管力量统一起来,使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实行一个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制,分责到个人,让有关职能部门不敢不“作为”,“作为”不敢不到位,加强监管力度。 (二)完善检测体系,实行市场准入。 建立完善的食品检测体系。食品的生产、制作、流通、销售均由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工商食品检测车、有关职能部门检测层层把关、严控质量。 针对镇村检测经费不足、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较贵的情况,建议区政府采取以检测站自筹为主、财政适当补贴为辅的办法建立检测室;零售市场则建立以速测为主的检测系统和利用“食品流动检测车”检测,及时公布结果,接受市民监督。 实行食品市场准入和退市制度。凡有制假、伪劣、售假行为的企业和个人,严禁介入食品市场;对不合格食品,一律作退市处理;强化“食品安全质量QS标志”认证工作,坚决取缔无证生产的企业或作坊。 试行“食品产地标识卡”,对问题产品追根溯源,追究生产经营者的责任,从流通源头确保食品的质量。 (三)发挥网络优势,加强信息沟通。 在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统筹下,把食品安全的责任落实到各镇、街、村,从而形成一个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全民监测网络,使全区的食品安全具有较好的组织保障。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沟通工作,建立食品信息安全网站;建立信息发布机制,每周公示食品的检测和抽查结果,对不及格的食品及其生产厂家及时予以曝光。 充分发挥《番禺日报》、番禺电视台、电台等本地媒体的舆论优势,宣传食品安全的知识;设立有奖举报热线和信箱,鼓励市民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定期在公共场所展示有问题食品,以提高市民对问题食品的鉴别能力。 加强从业人员业务技术和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引导生产和食品经营者,遵章办事,诚信守法。 (四)严管生产领域,重治源头污染。 生产领域是食品出现不安全因素的源头,政府要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积极支持农户生产无公害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定期开展无公害技术培训班,增强农户对这方面的认知。 重治食品源头污染。加强对化肥、农药等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对工业城、工厂区等土壤、水源、空气污染超标的地方,严禁种植蔬菜及果树。 (五)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健全流通领域。 积极探索农贸市场超市化之路。大部分有毒有害食品都是通过流通领域来到老百姓的餐桌上,我区部分农贸市场,尤其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集市,管理粗放,成为假冒伪劣甚至有毒有害食品的“集散地”。这既对市民的生活带来影响,也给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建议加快农贸市场超市化的改造步伐,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推动食品放心工程建设。 加大卫生监督,食物中毒可防可控。继续加大对集体食堂,各类饮食店档和建筑工地食堂的卫生监督,积极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事故的发生。 搞好食品安全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必须以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后盾。当然,还离不开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行业的自律、消费者的参与、舆论的监督等多方面的协力。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营造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氛围,强化食品安全监督,才能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