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前者包括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后者则指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不可忽视文化内涵。文化是民族的根,是城市的活力所在。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在实力竞争中取胜,就需要有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作为后盾,为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并将其不断提高到新的层次和推进到更广的空间。但文化的功效不可能象涂抹化妆品那样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人的言行举止之中,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引领世界潮流,越能占有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先机。番禺在推进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中,不可忽视独有的文化内涵。 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社会效应。莎士比亚的一出《威尼斯商人》使全世界都了解水城威尼斯;李白一首《望庐山瀑布》诗,使千百年来不少人向往庐山;鲁迅一篇《孔乙己》,使他的故乡绍兴扬名天下;郑绪岚一首《太阳岛上》,把太阳岛唱成旅游热点······这就是文化资源的社会效应。在城市文化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的今天,文化成为城市一张响亮的名片。广东音乐作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经整理、推广、宣传、传承,充分发挥其在推进我区的文化及旅游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文化项目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促进番禺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为番禺文化强区建设增添实质性内容。 2005年7月,国家文化部公布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国务院将两年批准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名录。2005年,广东拟申报的有51个项目(见附录),其中广州入选的5个项目中,粤绣、广东音乐、醒狮与番禺本土文化密切相关。番禺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也是粤绣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乡。番禺还是岭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岭南画派、海云书派、海云诗派的发祥地,是“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的故乡。文物古迹遍布番禺,如:有“省会华表”之称的莲花塔;全国罕有的莲花山“古采石场”遗迹;具有近800年历史,集元、明、清建筑艺术大成的建筑“留耕堂”;有誉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还有市头、沙边的“宋代古窑”遗迹等古迹。番禺的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如享有盛誉的“沙湾飘色”,历史悠久的“员岗跷色”、“沙涌螯鱼”、“凌边乞巧”、“沙头舞龙”、“沙坑醒狮”、“梅山纸通、木通公仔”、“咸水歌”、“儿歌”、“童谣”、“木鱼书”等,在岭南有深远影响。其中“广东音乐”、“沙湾飘色”、“员岗跷色”、“凌边乞巧工艺”等项目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独具风格,艺术性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珍品,都具备申报“国遗”资格。 办 法: 由文化部门与民间艺术的所在地政府组织申报班子,挖掘整理有关历史资料及搜集近年的活动资料,争取广州市文化局的支持和省文化厅的认可。挖掘整理申报“国遗”的依据,积极做好申报工作。我们认为可申报的有:一是沙湾广东音乐发源地,二是沙湾飘色,三是石碁镇“凌边乞巧”。其他项目按部就班进行申报。 附:2005年广东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广州:广州牙雕、广彩、广绣、粤剧、广东音乐; 佛山:佛山木版年画、剪纸、石湾公仔、龙舟说唱、秋色; 湛江:雷州石狗、吴川飘色、遂溪舞狮、雷剧; 汕头:潮剧、澄海版画、澄海灯谜; 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剧、火龙、五华木偶、平远船灯; 汕尾:正字戏、汕尾渔歌、何田高景、陆丰皮影; 中山;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醉龙; 东莞:麒麟舞; 肇庆:端砚、龙母诞; 清远:南岗千年瑶寨、英石、瑶族耍歌堂; 潮州:金木雕,潮州音乐、大英泥塑、潮绣、铁枝木偶; 揭阳:英歌舞; 茂名:高州木偶、化州跳花棚; 云浮:坛经、六祖诞集会; 河源:忠信花灯、花朝戏; 惠州:龙门农民画; 江门:新会葵艺; 阳江:风筝; 珠海:沙田民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