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很令人欢欣鼓舞的。但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中开始了一场觉醒,那就是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享受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与资源换取得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源污染、酸雨蔓延、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出现空洞、沙尘风暴……,正是由于人类在发展中对自然环境采取了不公允、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的结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正遭受着严重环境问题的威胁和危害,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正遭遇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压力。这种威胁和危害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更危及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政府已意识到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近年来的报刊、电台等媒体推出了一个“空气质素”的专题报道。 城市环境问题是建设和谐城市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人尽管对城市环保的工作不是很了解,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现在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把自己对城市环保工作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想写出来,希望能起到借鉴作用。 本人认为目前主要的城市环境问题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1、水污染——现在绝大部分的城市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纳污水体,部分工业废水未能稳定达标排放,城市大部分河涌污染严重,加上我国城市污水的处理水平普遍不高。全国城市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供水不足,六分之一的城市严重缺水。水污染如在近期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将呈进一步蔓延趋势,形势严峻。 2、大气污染——特别是对于一些酸雨区,随着能耗增大,排放的废气和二氧化硫量也将增多。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源头控制,大气污染将进一步加剧。 3、固体废弃物污染——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逐年上升,但由于无害化处理技术水平偏低,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污染问题普遍存在。据统计,一些大型城市的中心城区垃圾收运量以年均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垃圾日均产出量达到近2000吨。而全国的垃圾处理场(厂),除有些垃圾场有简易焚烧装置外,绝大部分的处理方式仍以简单填埋为主,尚未开展对城市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中危险废弃物占比重有上升趋势。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城市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若这种代价不能有效控制在一种合理的限度内,必将威胁我们及以后数代人的发展。 办 法: 本人认为,要从根本上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推行清洁生产。 政府要引导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并辅以政策上的导向,如优惠的税收、减免费用等;同时要提供清洁生产的信息渠道,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在工业园内寻求跨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此外,加强对产品的质检工作,有计划淘汰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产品。 (二)“三废”治理和控制。 1、 大气污染控制—— 特别是对于一些酸雨区域内,对大气污染的控制不能轻视。要重点治理火电厂污染,加快火电厂的脱硫建设;推行清洁燃料;推广节能、高效、少污染的新型锅炉;改进工业炉窑和燃烧技术,回收余热,限期淘汰现有煤耗高、热效低、污染重的工业锅炉和炉窑 ;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和管理,推广应用高效节油净化器;在饮食娱乐行业推广使用液化气和管道煤气,改善城区空气质量。 2、水污染控制—— 提高工业废水处理率及排放达标率。按企业或工业区配套废水处理设施,改进监测手段,试行在线实时监测;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快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未纳入污水厂集污范围内的房地产开发住宅小区必须配套污水净化设施。 3、固体废弃物控制—— 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无害化率;建立固体废物从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理和处置的全过程管理;制定危险废物管理与控制的实施计划;制定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控制方案;积极实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推进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的产业。 (三)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环保意识。 保护社会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有些国家要求市民将每天的生活垃圾弃置前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分类,而且市民也做得比较好。记得去年我出差德国见到几个村民丢垃圾的一幕让我感触颇深。我在约半个小时的时间里目睹了5位当地村民丢垃圾的过程,年长的约50来岁,小的约10岁。印象最深的是年纪最长的那位,他开车到垃圾桶旁,将尾箱里已分类的垃圾一件件投入不同的垃圾桶里,最后剩下一大叠包装用过的废纸箱,由于纸箱较大,垃圾桶入口太少,他一件一件把纸箱撕开折叠后才放入垃圾桶内,最后看到地上有纸屑,马上拿出小扫把彻底清理干净后才离去,整个过程花了足足15分钟。假想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整件事情可能不用2分钟就完成,因为不会有人把纸箱一件件撕开折叠后才放入垃圾桶内的。后来我问德国朋友是否国民都会这样,他非常肯定的回答,“那当然,因为这是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这些言行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程度,可看出该国家公民环保意识很强。而在我市乃至我国,公民就欠缺这种环保意识。我们走在大街上,手纸、果皮、烟头以及用过的饭盒随处可见,而不远处就有垃圾桶,但丢垃圾的人却熟视无睹。在此,我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有关市民行为规范,并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使之深入民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 (四)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和环境执法力度,坚定不移地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作出处理。虽然罚款强制公民遵守环境法规并不是长久之计,但作用及效果却非同凡响。本人很赞同香港特区政府的做法:“凡是在公众场所乱扔垃圾者,罚款1500元。”就连内地的旅游公司带团到香港,都要强调旅游人员要遵守香港环保法规。当然,在每一项制度、法规出台前需加大力度宣传,让每个公民都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五)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工作,监测、监理工作做到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自动化,提高监测和监理水平。 (六)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环保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熟练、廉洁奉公、工作高效的环保队伍。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执法队伍,是环保工作能否持之以恒的关键。执法队伍可区一级、镇(街)一级分别成立,分区域包干。罚款不是目的,对一些制造污染的公司及团体不能罚款了事,要从根源上杜绝污染的再次发生。对一些重大的污染单位及事件必须通过媒体公布于众,让其曝光。坚决杜绝黑箱操作,用人性化的方式处理各种事件。对汽车尾气检测是控制城市空气污染的一个好办法,但由于执法标准不明确,导致民怨很大。我有一个朋友开小车经过废气监控点时被检测出尾气排放不合格,只好送到指定的维修厂维修。而维修师傅也只是调整火位的快慢,使汽油充分燃烧,进而达到排气指标符合标准。仅调整一下的功夫,就得花费几百元,并取得一张检测尾气合格证。可笑的是事隔几天,在同一个监控点又被查出排气不合格,经过一翻理论后出示前几天取得的尾气检测合格证后才予以放行…试问这种执法态度是否可以服众?虽然我是一个外行人,不知道什么指标才算合格,但经常在公路上,特别在斜坡位看到一台台喷着黑色尾气的车辆在行驶,我敢肯定这些车辆尾气排放不合格,可是为什么他们仍然可以在公路上、街道上明目张胆地行驶?本人建议:在斜坡位装上自动监控相机,把排气超标的车辆拍摄下来,执法时出示物证,车主想不承认都难。当然对排气不合格的车辆不是罚款了事(其实车尾冒黑烟是因为汽缸与活塞环磨损严重而燃烧油所至),而是强行车主对车辆发动机进行维修好后方可上路。同时所有车辆需一视同仁,无论私用车、公交车,凡是不达标的就禁止上路。 (七)建立举报奖励办法。通过群策群力、全民参与的方式,对一些制造环境污染的个人、单位、团体进行举报的予以奖励。 (八)健全市场机制。建设环保型城市,需要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并驾齐驱。通过明晰环境资源产权,让所有稀缺的环境资源都得到合理的定价,以价格来规范和约束环境资源的使用。优质环境资源的使用者和破坏者,都要因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优质环境资源的创造者和保护者,都要因他们的行为得到回报。这就要实施征收环境费和环境税、经济补贴和税收减免、经济刺激和押金返还制度、可交易许可证、环境经济责任等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市场固有的经济利益和价格调节手段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总之通过建立健全环保型城市的市场运作机制,将环境问题外部性造成社会承担的成本,返回到环境污染的制造者身上,使得各市场主体不想、不敢、不会破坏环境,从而达到持续、有效地保护城市环境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