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大岭古村落位于石楼镇西北方向。因位于菩山脚,古称菩山村。大岭村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初期,已成村落。八百多年来孕育了璀璨的文化,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至明嘉靖年间(1522年)更名为大岭村。村内有6条街和45条巷,基本上保留着长条麻石(花岗岩)路面。民宅属于乡村型典型民居,是珠三角农村中最为典型的民居建筑,民居多为独家的小型住宅“明”字屋和“三间两廊”。从纵横方排列巷(街),组成庞大整齐的村落。而每个地段往往又以一个主姓为居,并且以此主姓建成一个结构基本相同的祠堂。如有480多年历史的“显宗祠”,内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雕等艺术品。此外,还有“大魁阁塔”、“龙津桥”、“玉石桥”、“贞寿之门”、“姑婆庙”、“菩山第一泉”、“永思堂”、“柳源堂”、“革命烈士亭”等具有岭南特色的古塔、古桥、古碑坊、古庙宇、古井、名山、古亭等古建筑。说明大岭村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的主体建筑群保存基本完好。每逢端午节,大岭村举行龙船竞技活动,古朴的民风、民俗仍然存在。这些点、线、面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的民风、民俗传递大岭村从南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历史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古祠抗日救国发源地“显宗祠”,又名“凝德堂”,是大岭村陈氏九世祖祠。祠堂是社会某一时代的人文“典籍”,是当地建筑文化雕刻工艺建筑历史的精品和瑰宝。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显宗祠,距今480多年。清乾隆辛酉年(1741年)重修。三进两天井结构,硬山顶,灰塑雕花脊,山墙有砖雕,梁柱以木雕装饰,各类图案,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门口左右石鼓墩,墩脚边镌有西洋妇女或儿童的石雕,这在广州地区是极为罕见的。说明宗祠的主人或建筑设计者有向外洋学习、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的理念。宗祠还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广游二支队司令吴勤,在显宗祠召开村民大会动员抗日救国,发出《告珠江三角洲敌后同胞书》,提出“抗战、团结、爱民”三大口号。1940年1月抗日游击队又进驻大岭村,以此作为抗日宣传活动据点。说明大岭村不但是文化古村,更是一个蕴含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村。 古塔大魁阁塔,位于显宗祠南侧。始建于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属三层楼阁式砖塔,高约20余米,平面呈六角形,塔顶向上减缩成六角攒尖顶。阁塔建造,与当时当地大兴文化之风有关:一是该地方没有人或少人中过榜,建此阁塔、振兴文风;二是该地方已有人中过榜,修这文塔,发扬文风。考中状元称之“独占鳌头”又称“魁甲”。从大岭村的旗杆夹石和当地提供有关史料记载:清光绪时期户部尚书陈之鼐等进士34名、举人53名、员生5名、知县以上30名,合计123名。按当地提供资料记录说明大岭村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文化古村。 古桥龙津桥、接龙桥位于阁塔边。龙津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始建于清统治年间(1862年—1874年)。一拱二墩,包含南北拱桥艺术。全桥白麻石砌成,东西向,跨玉带河。这两座古桥在岭南古桥建筑艺术上有一定的观赏河建筑研究价值。 古牌坊贞寿之门,位于村北。坐北向南。为四柱三门三楼,全用白麻石构成。“贞寿之门”四字,落款“光绪癸巳仲秋”。左门横匾刻“同享”,右门横匾刻“百龄”,中间两柱正面木刻对联“贞门帝子千秋表,寿域天为二母留”。贞寿之门是为陈达华妻蔡氏、妾冼氏两人守节抚女儿,都活到百岁而立。此牌坊是封建社会婚姻历史的活教材,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古泉菩山第一泉,位于北菩山脚。属自然山泉,水质清澈,烹茶时茶味甘香。春夏秋冬,传水长流。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陈维湘,在山泉岩石坡上题刻“菩山第一泉”,碑文仍保存完好。 革命烈士纪念亭是为纪念大岭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及抗美元朝光荣牺牲的英烈而建的一座碑亭。1938年10月,广州、番禺等的相继沦陷之后,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二支队,以大岭村作为据点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俊杰抗日同志社大岭分社”主任陈超等十一名英雄儿女为此壮烈殉职;大岭籍战士陈兆煊在解放战争期间献身沙场;陈满、陈兆两名战士在抗美援朝战斗中英勇牺牲。说明大岭村有着光荣革命传统风尚,大岭村属革命老区。 大岭古村落历史文化丰厚,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村历史文化遗存较集中内涵深厚,是开拓人文旅游景点的好去处,是合符当今人们寻求“文化真实”,返璞归真,寻幽探胜的旅游的新景点。 办 法: 由区旅游局牵头,会同区文物管理部门、石楼镇政府及大岭村的有关领导,研究操作的可行性及实施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