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07年 > 2007年提案
标 题:关于成立番禺区饮食业商会的提案
问题内容:

理  由:
这几年来,番禺区的饮食业发展迅速,成了广州地区、甚至珠三角地区著名的饮食基地。“十五”期间,我区餐饮业蓬勃发展,2005年实现营业收入46.47亿元,分别比上年和2000年增长26.7%和235.1%。初步树立起“食在广州、味在番禺”的良好形象。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认为有必要成立广州市番禺区饮食业商会。
一、饮食业已成为我区第三产业的重点支柱。
据《番禺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十五”期间,据统计,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9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比2000年增长98.6%;人均生产总值56386元,分别比上年和2000年增长7.9%和72.6%;地方财政收入36.56亿元,比上年增长26.8%,比2000年增长2.38倍。200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4.29亿元、331.31亿元和230.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14.1%和14.8%,比例由2000年的8.8:55.3:35.9调整为2005年的5.7:55.6:38.7。其中,200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2.9%,比2000年增长251.6%。餐饮业蓬勃发展,2005年实现营业收入46.47亿元,分别比上年和2000年增长26.7%和235.1%。万博等五星级酒店正在规划和招商,长隆欢乐世界即将开业。经过五年的努力,初步树立起“食在番禺、住在番禺、旅游购物在番禺”的良好形象。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万美元,三大产业比重达到4:50.2:45.8,也就是说,番禺的第三产业已占据了番禺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而饮食业成为了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
这几年来,番禺区的饮食行业发展迅速。今年上半年,我区纳入统计的39间主要宾馆酒店接待过夜旅游者42.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6%。据不完全统计,在番禺区正规注册与经营的饮食企业有近3000多家,饮食行业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广州南拓、广州市政府把番禺定位为广州新中心城区等契机,令番禺区的饮食业逐渐在全国取得了良好的地位,成为粤菜的龙头区域之一。
二、饮食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番禺区的饮食业可谓容纳百川,在这里,粤菜、湘菜、川菜等八大菜式均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食客均可在番禺品尝到各地正宗的美食。这几年来,除了汇景猪杂、香江的鳄鱼宴等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外,全国各地的菜式也纷纷看好番禺的饮食市场,全面进军番禺,其中,代表着湖南菜系的毛家饭店、代表着川菜风味的大四川火锅等经营得有声有色……通过多年的发展,番禺区饮食整体品牌得到全面的提升。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番禺饮食业发展存在的各种情况:
(1)饮食企业品牌知名度不高。据《番禺日报》报道,记者参加的第二届粤港澳饭店与餐饮业高峰论坛的新闻动员会上,当记者问起他们对番禺某个饮食企业的品牌的看法时,澳门中厨协会的一位负责人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我真的数不出番禺有哪些知名的饮食品牌。随后,记者又采访了中山、东莞的一些业界人士,他们也是对番禺饮食的单个品牌一知半解。回来后,记者查看了广东酒店行业协会(筹)2006年5月24日发布的理事会87个候选单位名单,我区的饮食企业没有一个上榜,而周边的中山、江门均有5家,顺德也有一家入选。这就给我们番禺的饮食业敲响了警钟。
(2)法治意识淡薄,缺乏及时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在中国的法律越来越完善,消费者的法律意识越来越高的社会发展要求下,企业的法治意识也要得到全面的提升。然而,番禺区的饮食业中,企业主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从而造成了缺乏及时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比如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番禺区的饮食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企业根本没有处理这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只能任之发展。
(3)企业与政府沟通不够。一直以来,番禺区的饮食业由区旅游局指导管理,作为流通主管部门的番禺区经贸局没有参与管理和指导企业,不能理顺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间的沟通与指导,比如,我省参加中国餐饮博览会由省、市、区经贸委(局)负责,但由于平时比较少进行沟通与交流,不能及时将有关信息传达业界,给业界的发展以及上传下达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三、成立番禺区饮食业商会的必要性。
(1)番禺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番禺区作为广州南拓中心、广州新火车站的建设等等,广州市把番禺定位为新城市中心,必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据《番禺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番禺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经济、城市和社会的快速、协调、持续发展,发展的质量和广泛参与性不断提升。到2010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比2002年翻一番,取得全面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和广州现代化新中心城区的重要阶段性进展。因此,番禺区的饮食业在未来的五年内,将是第三产业的主体,没有一个业界的商会,就无法建立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伙伴关系,无法督促行业内各单位遵守国家规定,无法加强行业间的沟通和联系,无法规范行业经营秩序。
(2)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的决定》要求。在今年年底内,要求各地成立行业商会,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民间化,以带动区域经济向前发展。
(3)是省、市经贸委(局)指导饮食业发展的要求。据广州市人民政府的职能要求,广州市经贸委主要职责第一条是贯彻执行国家、省和市有关国民经济运行的方针、政策,拟订我市工业、商业、餐饮业和服务业(以下称工业商贸)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宏观指导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规范企业行为规则。据了解,目前珠三角城市如中山、顺德、南海等地都以当地经贸局为指导单位,成立了饮食业商会(或协会),为业界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传达相关的政策法规。目前番禺区尚没有饮食业的商会(说明:目前饮食业主要由番禺区旅游协会统筹管理),无法更好地发挥经贸局作为流通主管部门的沟通、指导作用,因此非常必要成立广州市番禺区饮食业商会。

办  法:
一、根据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相关法律法规,由番禺区经贸局指导,统筹番禺区饮食企业成立广州市番禺区饮食业商会。商会会员由饮食行业内的相关单位自愿参加,实行民间化动作。所产生的费用由相关的饮食企业负责。
二、目前,由一家文化公司主办的《番禺饮食网》(也叫《番禺美食网》)已成为番禺区唯一一家专业于饮食业的网站,以网络信息量大、及时等特点,担任着向外推广番禺饮食业的重要渠道。建议由区科技局根据相关规定,把该网站定为高科技企业,利用相关的资金与政策扶持《番禺饮食网》的发展,把该网做为番禺区饮食业商会的重要阵地,发布番禺饮食业以及其它相关的信息,把番禺的饮食打造成为广州市的区域龙头。□

问题答复:民建番禺区支部:
    你们提出的关于“成立番禺区饮食业商会”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从1997年3月13日成立番禺区旅游协会至今,经过十年的发展,协会成员由49个创始会员发展到现在156个,其中酒店、餐饮业占69%(全区比较有规模的酒店基本是协会的成员)。协会曾于1998年成立了番禺旅游协会酒店分会,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全体理事都感觉到有画蛇添足之意,故提出将其撤销。撤销的理由:一是旅游协会与酒店协会原是一班人,同一个成员没有理由分开管理,分开使用;二是资源的分散使用加大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增大了人员的工作压力;三是酒店、餐饮企业本属旅游六大要素的一部分,将此部分分开对整个行业的宣传推广带来不便。
    番禺旅游局、旅游协会一直以来对餐饮、酒店这一板块特别重视,因为其占据我区旅游的重要位置,从住的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从饮食的品质到品牌,我局都抓得比较严格,尤其是餐饮业作为我区的拳头旅游项目,从第一届美食节开始,我局以“食在广州,味在番禺”的口号对番禺美食文化进行宣传推广,让每一届美食节去深入挖掘番禺的饮食文化,丰富饮食的内涵和外延,更打造出一批以本土特色的餐饮美食作为底蕴,集各大菜式之长的“名牌美食”和“餐饮名店”。至今,我区共评出了“餐饮名店”41家,“名牌美食”257款,“十大点心皇”8款,这对我区的饮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番禺区旅游协会的成立得到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不断壮大。旅游协会还根据国家旅游局、省、市、区旅游局每年开展活动的信息,传达给各会员单位,包括餐饮企业和酒店业,为业界的发展提供宏观指导。每年一次的年会亦为会员企业之间提供相互沟通的平台,使行业显良性发展的势头。
    为提升企业的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培育具有番禺特色的餐饮品牌企业,旅游协会每年举办4次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每次均有100多名人员参加,邀请旅游学校的专家为区餐饮业的总经理开设了讲座。使参加人员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既学到了餐饮运作和管理知识,又增加了对国内、外餐饮业运作和管理新理念的了解。除此之外,协会还举办消防安全培训班,让企业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下发展。
    除了注重企业的培训外,旅游协会更重视员工的素质培训。每年合理利用政府的培训经费,与区劳动局合作举办各类培训班,经培训合格的发出资格证,并记录于《番禺商旅网》上的人才库中,更有利于企业选取优秀的人才。从2005年开始到2006年止,共培训初中级餐厅服务员460人次、初中级客房服务员230人次、中高级厨师350人次。旅游协会每年还评选一批的“优秀员工”和“优秀会员单位”,作为行业的榜样,带动全行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局认为不需要成立番禺区饮食业商会,以免造成对企业的多头管理,增加企业的负担。
    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区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