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碧辉委员: 您提出的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第23号《创卫之后如何保持优良的环境》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历经18 年艰苦奋斗,广州市实现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作为广州市的一个新区,通过我区各级的努力和广大市民的支持,为广州市创卫成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总结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经验:(1)领导重视、明确责任,为创卫成功提供组织保证。 领导重视是我区创卫在短期内取得成效的关键。属地管理,是创卫取得成功的有效办法。(2)加强巡查、联合执法,为创卫成功保驾护航。(3)增加人力、落实经费,为创卫成功提供有力保津。去年,全区投入经费3.408亿元,其中区投入2.94亿元,7条街投入3000万元,56条城中村1650万元。(4)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为创卫成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了让广大市民了解创卫、支持创卫、参与创卫,区委宣传部牵头在全区开展“十个百万”,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化宣传系列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卫社会氛围。(5)搭建平台、齐抓共管,为创卫成功夯实群众基础。一是开设城管热线电话,推行政务公开,方便群众投诉、反映问题,并监督城管部门和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二是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三是创造性地实施惠民工程。 尽管我们在创卫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取得了创卫的胜利。但由于城市卫生管理问题将是长期、复杂和多变的,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在创卫过程中暂时掩盖的矛盾由于缺乏常态化长效机制又逐步浮出水面。创卫过后,一些地方脏乱差现象又有所反弹,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城市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一是城市管理法规的缺陷造成部分执法真空。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管理事务日趋复杂和多样化,城市管理法规分散在各部门,审批与执法分离,既容易形成政出多门,又存在部分执法真空。二是职能部门多头管理造成责任不清。 (二)监管执法机制不健全。一是城市卫生管理执法力量不足。目前,区综合执法、工商、卫生监督等部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监管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创卫期间,工商、综合执法等部门分别从各镇街抽调大量人员或聘请协管员增加执法力量,创卫结束恢复常态化管理后,抽调人员归队,协管员队伍解散,执法力量自然就不足了,很难完成定时定期的巡查任务。二是城市卫生管理行政执法难。目前,根据相关法规,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罚款的程序非常繁琐,加上部分群众不理解,造成相关职能部门执法难度加大,有些因无法及时取证,根本罚不了款。 (三)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一是垃圾中转站严重不足。目前我区7个街道除市桥街外,垃圾中转设施都严重不足,其中“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垃圾中转设施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以至于造成部分地段经常出现垃圾落地现象。二是卫生管理经费缺口较大,尤其是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再加上人员费用增加、燃油上升、车辆维修费用增加和没有足够的水车、扫地专用车,致使保洁水平无法提高。三是农贸市场问题较多。在创卫过程中,我区的农贸市场落后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尽快解决。比如,从2008 年4月区工商分局对全区市场的统计情况来看,我区无证临时摆卖点与有证市场相比,存在严重的卫生隐患。 (四)市民的文明素质还有待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要求市民必须具备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市民的素质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提高。由于番禺城区人口流动大、外来务工众多,城市人口动态性越来越强,构成日益复杂。这部分人群多以个人经济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当城市管理与个人利益出现矛盾时,城市文明往往被抛在一边,各种旧有观念和不良习惯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带进了城市空间,对我区的城市管理也造成极大的冲击。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在城市管理中长期存在,且严重影响了城市管理的效果: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现象十分突出,为城市长效管理带来目前还难以战胜的挑战。 城市卫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包括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场所和生活环境等管理工作。涉及城管、市政、卫生、环保、综合执法、工商、规划、建设、公安、交通、宣传、文化等多个领域。建立、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必须在理念上、机制上、工作落实上实现从小城管向大城管转变和改革,针对存在的问题,将从如下几方面建立创卫长效机制。 (一)建立科学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 一是建立机构。长效机制必定要有常设机构,区委、区政府正在研究建立完善我区的城市管理组织机构,负责辖区内城市管理工作。二是明确事权。区、街两级政府,实行分级负责原则,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和责权利相统一原则,科学合理调整划分城市管理责任。 (二)推行环卫事业改革,探索有效管理。 一是调整环卫职能。在确保区环卫处人员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将由市政部门负责的街道保洁范围划归各街道管理,落实属地管理职责。区环卫处主要职能逐步调整为负责对各街道卫生保洁进行管理、检查、监督、考核及垃圾的运输和处理。二是抓好队伍建设。按标准配备清扫保洁人员,改革环卫用人机制和作业机制,在环卫作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变过去政府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事,降低环卫作业成本,提高工作效能。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保证经费落实。 一是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布局合理、数量足够的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设置街道果皮箱,配齐环卫机动车辆,并随着城市扩展而增加。二是加快推进车载桶垃圾收运方式的推广。市桥中心城区力争在2008 年底全部实现生活垃圾车载桶装收运,取消三轮车和手推车,减少路边生活垃圾临时吊装点。三是配齐垃圾收集容器。四是加大经费投入。今年区财政预算已加大了环卫事业的投入,以确保保洁水平的提高。 (四)重视宣传教育,培育市民良好习惯。 一是加强市民素质教育阵地建设。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 要求,科学合理规划设置公益广告牌,落实主要公共场所设有大型宣传创建活动和道德建设的公益性广告数量≥广告总数20%;统筹区“一报两台”,公益宣传广告时段,在固定的时段滚动播出或在固定的版面连续刊登;充分运用政务信息平台,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宣传教育。二是创新宣传形式,拓宽教育渠道,提高教育效果。着重对市民加强以人为本、意识为先、环境至上的城管意识和法治意识的教育,使他们自觉参与、配合城市管理,扭转多数人制造脏乱差,少数人治理脏乱差的被动局面,从根本上实现和推进城市长效管理。三是重视青少年教育,通过学校这个教育平台,对在校学生和其他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城管意识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城管意识。四是加大对城市管理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使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广泛监督和批评,使违反者除了在法律上为其行为买单外,还要在舆论上、道德上买单,增大其违法成本,减少其违法机率,引导市民自觉遵章守纪。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市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