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不得不旧话重提。首先请看下面的数据: 美国心理卫生组织统计:20%的人存在心理障碍问题,其中青少年期为易发期、初发期及多发期。16.79%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其中初中、高中、大学生的百分比分别为13.76%,18.79%,25.39%。 北京市中小学生2001年——2006年心理问题人数由17-20%上升到32%。 这些数据比经济增长的速度快的多,也让人触目惊心。我们应该作如下的思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忙着挣钱、忙着工作、忙着各种各样的他们认为十分重要的事情。作为家长希望子女有出息,作为老师希望学生考试考出好成绩,作为邻居希望周围都是好孩子。但是,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却少有人关心:现在的青少年除了物质的需求,还有什么心理需求,孩子们在想什么,有什么困惑,他们关心什么,他们快乐吗,如果是上学的孩子,除了上学时间,其它时间他们都和什么人在一起,在干什么;如果是已经成年的青年,是不是已经成年了我们就不再关心他们,我们教给他们应对变化的能力了吗,我们给过他们应有的指导吗。好多家长都说子女叛逆,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有几个父母从自己身上寻找过原因呢。 对于子女的教育,父母指望学校,学校希望家庭配合,那么社会呢?有几个人真正关心过别人的孩子呢?又有几个人真正愿意听别人批评自己的孩子呢?对于青少年的问题有几个人觉得和自己有关呢(除非自己的子女)? 因此,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越来越紧迫。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 1、青少年犯罪率出现上升趋势,而且,犯罪情节、手段越来越残忍,从小偷小摸开始,偷不了就抢,抢不了就杀人灭口等,犯罪对象涉及面很广,甚至包括父母、亲朋、老师、同学。 2、青少年自杀的现象也有所增加。由于现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从小就是父母包办一切,父母没有教给他们应对压力的能力。而随着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工作压力等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人们说的“草莓族”,面对压力无所适从,无处倾泄,所以有人选择轻生。 3、青少年涉及黄、赌、毒的年龄也越来越小。由于现在的网络、媒体、娱乐场所、明星偶像、家庭等无处不在的良莠不齐的信息的影响,以及青少年辨别能力有限,所以,造成青少年来者不拒,有样学样,一些不健康的、低级庸俗的东西也被他们全盘吸收。比如,涉黄网络、街头小贩贩卖的色情光碟、偶像明星的错误言行、电视报纸对犯罪行为报道的渲染、娱乐场所不按规则办事(门口写着:未成年人不准进入,实际却不然)、家庭赌博(家长也许还认为这不属于赌博)等等,许多我们周围的,在成年人看来是理所当然、正常的事情,可能就教坏了我们的青少年。 办 法: 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不是哪个部门、哪个行业、哪个家庭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提出几点建议: 1、宣传心理咨询的重要性。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学校里也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很多人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对于我们有什么作用,因而不愿意去咨询。而我们看到在一些进口影片中的角色遇到问题无法自己解决时,都会去找心理医生。所以,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宣传活动,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咨询和看感冒一样简单寻常。 2、进行有效而简单的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可以学习香港的做法,拍一些电视剧式的教育片,有妈妈、有孩子、有家庭环境,妈妈给小孩讲述BB是怎么来的、BB应该怎么养育等等,给小孩子看(家长可以陪同观看并指导),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养育子女的不易。减少孩子对性的好奇心,就好像认识花草树木一样平静。 3、对于电视、电影也要分开是否成年影片。同样学习香港的做法,有些需要家长陪同收看的影片要注明。 4、从幼儿抓起,培养孩子集体精神。这可以学习日本人的做法。比如比赛项目多设置一些集体项目,让孩子多一些团结友爱的精神,关心爱护别人,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相互需要的,人不可能离开他人独立存在,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 5、对于可能涉及黄、赌、毒的媒体和娱乐场所要不定时进行查处,防止通风报信的行为发生。 6、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在家里,父母要为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作为家庭的一员,应该为家庭出力。在学校,老师要为学生分配任务,比如轮流值日,轮流当班干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让学生有成就感。 未来的国际竞争,将不但是知识和创新的竞争,也必将是“心灵”的竞争。提高全人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