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09年 > 2009年提案

议案(建议)办理

标 题:关于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
问题内容:

由:

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不得不旧话重提。首先请看下面的数据:

美国心理卫生组织统计:20%的人存在心理障碍问题,其中青少年期为易发期、初发期及多发期。16.79%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其中初中、高中、大学生的百分比分别为13.76%,18.79%,25.39%。

北京市中小学生2001年——2006年心理问题人数由17-20%上升到32%。

这些数据比经济增长的速度快的多,也让人触目惊心。我们应该作如下的思考: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忙着挣钱、忙着工作、忙着各种各样的他们认为十分重要的事情。作为家长希望子女有出息,作为老师希望学生考试考出好成绩,作为邻居希望周围都是好孩子。但是,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却少有人关心:现在的青少年除了物质的需求,还有什么心理需求,孩子们在想什么,有什么困惑,他们关心什么,他们快乐吗,如果是上学的孩子,除了上学时间,其它时间他们都和什么人在一起,在干什么;如果是已经成年的青年,是不是已经成年了我们就不再关心他们,我们教给他们应对变化的能力了吗,我们给过他们应有的指导吗。好多家长都说子女叛逆,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有几个父母从自己身上寻找过原因呢。

对于子女的教育,父母指望学校,学校希望家庭配合,那么社会呢?有几个人真正关心过别人的孩子呢?又有几个人真正愿意听别人批评自己的孩子呢?对于青少年的问题有几个人觉得和自己有关呢(除非自己的子女)?

因此,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越来越紧迫。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

1、青少年犯罪率出现上升趋势,而且,犯罪情节、手段越来越残忍,从小偷小摸开始,偷不了就抢,抢不了就杀人灭口等,犯罪对象涉及面很广,甚至包括父母、亲朋、老师、同学。

2、青少年自杀的现象也有所增加。由于现在的孩子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从小就是父母包办一切,父母没有教给他们应对压力的能力。而随着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工作压力等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人们说的“草莓族”,面对压力无所适从,无处倾泄,所以有人选择轻生。

3、青少年涉及黄、赌、毒的年龄也越来越小。由于现在的网络、媒体、娱乐场所、明星偶像、家庭等无处不在的良莠不齐的信息的影响,以及青少年辨别能力有限,所以,造成青少年来者不拒,有样学样,一些不健康的、低级庸俗的东西也被他们全盘吸收。比如,涉黄网络、街头小贩贩卖的色情光碟、偶像明星的错误言行、电视报纸对犯罪行为报道的渲染、娱乐场所不按规则办事(门口写着:未成年人不准进入,实际却不然)、家庭赌博(家长也许还认为这不属于赌博)等等,许多我们周围的,在成年人看来是理所当然、正常的事情,可能就教坏了我们的青少年。

办  法:

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不是哪个部门、哪个行业、哪个家庭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提出几点建议:

1、宣传心理咨询的重要性。现在社会上已经有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学校里也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很多人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对于我们有什么作用,因而不愿意去咨询。而我们看到在一些进口影片中的角色遇到问题无法自己解决时,都会去找心理医生。所以,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宣传活动,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咨询和看感冒一样简单寻常。

2、进行有效而简单的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可以学习香港的做法,拍一些电视剧式的教育片,有妈妈、有孩子、有家庭环境,妈妈给小孩讲述BB是怎么来的、BB应该怎么养育等等,给小孩子看(家长可以陪同观看并指导),让孩子知道生命来之不易,养育子女的不易。减少孩子对性的好奇心,就好像认识花草树木一样平静。

3、对于电视、电影也要分开是否成年影片。同样学习香港的做法,有些需要家长陪同收看的影片要注明。

4、从幼儿抓起,培养孩子集体精神。这可以学习日本人的做法。比如比赛项目多设置一些集体项目,让孩子多一些团结友爱的精神,关心爱护别人,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相互需要的,人不可能离开他人独立存在,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

5、对于可能涉及黄、赌、毒的媒体和娱乐场所要不定时进行查处,防止通风报信的行为发生。

6、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在家里,父母要为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作为家庭的一员,应该为家庭出力。在学校,老师要为学生分配任务,比如轮流值日,轮流当班干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让学生有成就感。

未来的国际竞争,将不但是知识和创新的竞争,也必将是“心灵”的竞争。提高全人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问题答复:

游碧辉委员:

您提出的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第53号《关于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区在校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我区在校青少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区教育局统筹,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及特点,通过课程设置及教育教学管理各环节进行具体教育。

(一)早在2002年,区教育局就根据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成立了“番禺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对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和指导。2007年底,为了进一步充实和发挥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作用,更好地推动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区教育局对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成员进行了充实和调整,把我区中小学校中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进一步加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业务指导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

(二)根据区教育局的要求,区教师进修学校近年来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B级证培训班,并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A级证培训班。到目前为止,我区中小学教师已有近2000人通过培训分别取得了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B级证和A级证。目前,我区各中心小学、中学平均每校有2-3名取得心理健康C级证以上的专(兼)职教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仅是一两名专职心理健康师的责任,而是需要全体教师都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并自觉运用到学生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全面发展。因此,区教育局积极倡导鼓励中小学教师利用继续教育的课时选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三)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工作。目前,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按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设置。其中小学1-6年级使用由广州市统一编写的心理健康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属于地方教材,课时与班会课调剂使用。初中、高中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各学科,其中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与此同时,相当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条件较好的中小学校在做好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为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并分别承担了市级、省级或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以科研引领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中,番禺中学、仲元中学、市桥中心小学、市桥南阳里小学、岭东职中、大石中学等参与的科研课题成果还得到各级教育同行及专家的充分肯定,对推进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示范性作用。区教育局每年均举办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并通过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举办多次中小学心理教师课堂教学研讨及心理沙龙等教研活动,提升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校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一)区卫生局、团区委、区关工委也结合自身的工作职能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如利用宣传手册、报纸等宣传媒体向学生、教师、家长介绍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等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师生及家长对心理问题的防范能力。

(二)组建区级联席会议,各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共同为中小学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从2004年开始,我区成立了由区综治办及宣传、公安、交警、司法、工商、教育、文化等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番禺区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并下设办公室,定期就全区学校周边治安整治、学生的法制和安全教育等工作及存在问题召开联席会议进行研究,重点是整治校园周边的经营场所,维护我区学校教学秩序正常、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财物安全,保障学校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积极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的、长期的和动态的系统工程,除了中小学校、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努力以外,还需要广大家长乃至全社会的配合和支持。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的、长期的和动态的系统工程,除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学校的不断努力之外,更离不开家长和社区的密切配合,还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环境,才能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和空间。

其中,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教育责任和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作为父母不但要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及时引领孩子的心灵和情绪走向健康轨道。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九年七月九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