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09年 > 2009年提案

议案(建议)办理

标 题:关注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刻不容缓
问题内容:

自2003年以来,“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等疫情的暴发,2008年的“冰冻雪灾”、“汶川特大地震”“问题奶粉”等国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以国家利益为重,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医疗救护工作中,毫无顾忌地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事实证明,医疗卫生是一支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优秀队伍。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以及医务工作者的特殊工作性质和环境,在体力和脑力等多重压力下,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令人担忧,严重影响着医疗卫生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事实表明,目前医疗卫生行业普遍存在以下的职业特点:

1、高风险:医务人员每天都要面对人的生与死,与死神搏斗,加之临床医疗实践的不确定性、未知性、探索性等特点,本身就注定了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一些先进的诊疗手段如放射介入技术以及职业损伤和医院内交叉感染等高危因素会对医务工作者造成身体的慢性伤害。

2、责任重大: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医务人员的天职。然而,患者对诊疗效果期望过高,不能正确对待医疗上的失败与过失,普遍认为进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治不好病就是医生的错,这不仅极大地加重了医生的心理负担,也挫伤了医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

3、社会舆论压力大:医疗卫生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和焦点,与新闻媒体有时过度夸大行业中个别弊端或炒作医疗纠纷有一定关系,群众在抱怨“看病难、看病贵”的同时,往往把矛头指向医院和医务人员,而实际工作中“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服务理念,加上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竞争性突出,也无形中大大加重了医务人员的精神和心理压力。

4、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缺乏信任,对立情绪膨胀,医务人员普遍感到在执业中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

5、劳动强度大:医务工作是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职业。人员少、夜班多、医疗工作繁重,长期的超时和超负工作,以医院为家,还要照顾家庭和教育子女,往往使医务人员精神处于极度疲惫,生活极其不规律的状态,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基于上述的职业特点,总体上讲医务人员患病率较高,健康状况相对低下,“过度疲劳”现象日益明显。2008年广东省社科院对广州市数家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总体精神压力的严重程度属中等偏上,其中有40%人员压力达到重度。同时,高达85.9%的医护人员认为工作负担重、压力大,70%医护人员认为当前医患关系紧张,不到3%的医护人员表示会让子女从医。医生普遍认为自己处于“过劳”状态,健康状况正在衰退,压力大、活得很累。“责任重、风险大、压力大、执业环境差”是目前医务工作者的普遍感知。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指出:医务工作是一项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服务,而持久的“过劳”状态,会危害医生的身心健康,出现精力缺乏、心情变差、情绪难稳,并增加慢性疾病的患病率。

番禺区人民医院是我区卫生系统具有代表性的单位。据调查,该院医务人员的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恶性肿瘤、先兆流产等疾病的发病率远远超出全区正常人群的平均水平,且疾病呈年轻化的趋势。全院1590名在职员工中,近三年来,肿瘤患病人数达19人,最年轻的只有24岁。70名妊娠女医务工作者中,患有先兆流产、宫外孕等妊娠期疾病多达20例,还有更多人出现月经紊乱、绝经期提前、生育力下降、甚至胎儿死亡的情况。另外,该院参与放射介入技术的27名医务人员当中,有5名接受放射线量超标,最严重的甚至超过正常标准的四倍,他们当中大部分免疫力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我区其他医疗卫生单位的情况也都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医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是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前提,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健康和谐社会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我们呼吁应同样关心爱护这支具有高学历、高技术和高职称队伍,关注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法:

1、政府要重视医疗卫生系统建设,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解除医务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2、关心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稳步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待遇,实施政策倾斜,切实解决医务工作者的住房、编制、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

3、创造安全和谐的医疗工作环境,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尊重医学科学,保护广大医务工作者。建立高效的医疗投诉和纠纷处理机制,严厉打击“医闹”现象。

4、加强舆论导向的正面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引导媒体在报道“医疗事件”时应客观公正。新闻媒体多报道医务人员先进模范的事迹,宣传他们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的奉献精神,重新树立医疗行业形象,努力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
问题答复:

麦子杰委员:

您提出的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案第 108 号《关注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刻不容缓》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医务人员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其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影响到医疗保健和救死扶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为加强我区医务人员健康促进工作,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提高医疗卫生工作效率和质量,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我们将从以下途径改善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一、加大统筹城乡卫生发展一体化工作,根据服务需求合理配置医务人员,缓解工作压力。

按照新医改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缓解“大医院门庭若市、人满为患,而镇村、社区医院门可罗雀”的情况,均衡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在人员编制规模约束条件下,争取人事编制部门理解支持,逐步按工作量需要增加人员编制,逐步减少临聘人员的比例。在人员控制总量确定的基础上,及时补充,配足配齐。

二、建立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机制,减轻其心理负担。

(一)建立医疗执业责任风险保障机制:研究建立医疗执业责任风险保障机制。鼓励医疗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参加医疗责任保险,降低行业风险,用第三方付费机制来规范医疗纠纷的赔偿标准。鼓励医务人员按照自愿原则参加执业风险保险,提高抵御医疗执业风险的能力。

(二)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理机制:积极探索组织社会工作者以非政府组织形式参与医疗纠纷调解的机制,平衡医患权益,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

(三)建立多部门创建“平安医院”的工作机制:研究建立多部门创建“平安医院”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坚决打击“医闹”和“医托”,营造良好的医疗执业环境,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以及医务人员的执业权益和人身安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风气。

三、建立保护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工作机制

(一)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争取区财政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探索行之有效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加强与镇街、公安、教育等有关部门联系,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努力为医务工作者解决户籍、子女入学等生活实际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强化落实医务人员体检保健工作:研究制定全区统一的《医务人员健康体检工作制度》,统一医务人员健康体检的项目和标准;医务人员体检费用纳入本单位经费预算;各类专科医院、公共卫生单位可依托综合医院做好本单位医务人员健康体检工作。要及时反馈医务人员健康体检结果,必要时及时复查,切实保障全区医务人员每年享受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各单位要加强心理保健工作,设立医务人员心理保健室,配备专职心理保健医生,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预防和减少医务人员焦虑和抑郁的发生。加强慢性非传染病防治工作,定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影响本单位医务人员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各种慢性病的发生。

(三)建立本单位医务人员健康档案数据库:与区信息办合作,共同开发干部保健健康管理软件,建立和完善我区医务人员健康档案数据库,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按要求及时收集、录入相关信息,不断完善医务人员健康档案数据库。要注意做好医务人员健康档案数据库的保密工作,根据不同责权设立不同级别权限,加强信息和隐私保密工作。各单位要定期对医务人员健康档案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分析,为医务人员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四)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积极为医务人员提供便利、营养的饮食,改善医务人员因职业繁忙就餐不规律的状况。采取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污染。

(五)科学合理地安排值班,落实医务人员休假制度: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严格落实休假制度,做好本单位医务人员的休假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值班,减少医务人员加班时间,不得以奖金、补贴等形式代替和购买医务人员的假期,必要时进行强制性休假。

四、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的文化建设。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引导医务人员加强体格锻炼,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健康素质和健康素养水平。此类活动列支本单位经费预算。

五、医务人员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维护和促进健康。

每个医务人员都有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义务,要充分认识到维护自身健康对自身、家庭、单位和社会的重要性。要不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积极学习促进健康的技巧,劳逸结合,心理平衡,均衡饮食,加强锻炼,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维护和促进健康。

六、加强正面宣传和医患沟通,维护医务人员形象。

我局和各医疗卫生机构将与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一起,主动维护医务人员形象,加强好人好事和救死扶伤等正面报道,引导社会和群众尊重和肯定医务人员的劳动和奉献;另一方面,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工作,使之理解医务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和谐医患关系。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医疗卫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