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文明离不开水。目前,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主要是淡水资源,它仅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2.5%,而且其中大部分以无法使用的冰山形态存在于极地,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实际上非常有限。同时,人类对水资源过度浪费和水污染使人类面临的水危机不断加剧。 世界水资源面临严峻挑战。联合国2006年3月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指出,目前主要面临九大问题:一是饮用水安全状况不佳。发展中国家约90%的污水和70%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威胁饮用水安全。二是水资源管理不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及卫生状况不佳。全球目前约有1/5的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三是大部分地区的水质在下降。四是90%的自然灾害与水有关。五是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更加紧张。农业灌溉占目前全球江河等淡水使用量的70%以上。到2030年,全球粮食需求预计将提高55%,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灌溉用水。六是城市用水紧张。到2030年,预计城镇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将达2/3,届时将有20亿人缺乏清洁用水和卫生设施。七是水资源开发不平衡。八是水资源浪费严重。九是用于水资源的财政投入滞后。此外,私营水务部门投资呈下降趋势,这增加了改善水资源利用率的难度。在此严峻形势下,各国政府并没有加以应有关注,水资源还在不断被破坏、浪费和减少,威胁着世界经济和社会财富增长,也成为战争和冲突的隐患。 我国、广东以及广州的水资源都很严峻。国家环保部报告指出:中国1/3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已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是我国目前面临四大问题,其中干旱缺水问题最明显。全国668座城市,受缺水影响的有400座,比较严重的超过100座。我国的河流、湖泊、近海,从青藏高原,到渤海、黄海之滨,几乎找不到没被污染的河流。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正迅速恶化,长江陷入130多年来难遇的低水位,广东四大江河平均流量比多年同期偏少三到六成。 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工业用水将增加1500亿立方米,城镇用水至少要增加250亿立方米, 16亿人口所需粮食7亿吨,灌溉面积必须达到9亿亩左右。我们面临的困局是,水资源严重短缺,而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水污染严重。 广东省水资源总量表面上看在全国属比较丰富,而实际上形势极为严峻。广东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为21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而全省年人均用水量为499立方米,(广州为809立方米),远高于全国人均427立方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雨径流占全年的70%—85%并主要以洪水的形式出现,枯水期易出现旱情。珠江三角洲因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配置能力不强。人口规模庞大水需求量大及水源污染。随着全省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广东以占全国1.87%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占全国5%的工业废气和11.7%的废水总量。全省有1.83万家石油化工企业沿江而建,对饮用水源安全构成威胁。全省现有电镀企业1200多家,重金属污染较为突出。 我区用水形势不容乐观。我区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境内河网交错,上游为西江与北江,由于流域污染问题,目前仅有沙湾水道可作饮用水源地。沙湾水道是我区经由立法保护的唯一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范围从九如围头至大刀沙围头下游1公里,全长19.7公里。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十分重视沙湾水道水质保护工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沙湾水道沿岸一线仍存在污染隐患;二是西江、北江上游流域用水急增,可能对沙湾水道的流量造成潜在的威胁;三是社会各界的节水意识不够高,公众参与不够,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经济手段欠缺,节水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对节水重视不够,水价低,浪费用水现象较普遍;四是农村的供水管网锈蚀、渗漏、爆管的现象较突出,水资源浪费较大;五是我区的供水管道未与广州市联网,一旦沙湾水道受到严重污染,将影响我区的正常供水。 办法: 我区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必须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大力推行节约用水、保护和开发并行。为此,我们建议: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建议成立以区政府分管市政、水利工作的领导为组长,水利、市政、环保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我区水资源综合管理以及协调沙湾、顺德水道流域环境保护整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加强用水管理,强化基础工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监督工作,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完善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充分发挥水资源和水利工程优势,开展流域管理研究和供水资源利用研究,沙湾水道饮用水源保护区联合监察队对沙湾水道沿岸一线存在污染和污染隐患的企业要加强巡查,重点监管,适时实施专项整治,保障公共用水安全。要加快各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并尽早投入使用。 3、调整用水结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节水型社会。要明确“开源节流并举,把节流放在首位”工作方针,实行严格的节水制度,加强用水定额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节水新技术以及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加快推进供水管网特别是农村地区管网改造。 4、坚持以政府主导,加大对全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沙湾水道环境实景监测系统、水资源保护工程、节约用水工程、水资源信息化建设;建议我区供水管道与广州市联网,一旦沙湾水道受到严重污染时,保证我区用水安全。 5、要充分发挥水权、水价、水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实施各种经济手段。合理的水价,是节水的重要措施。建议根据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广州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在我区实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非居民用户用水实行计划用水与定额用水相结合,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分级累进加价制度;鼓励使用再生水、实行节水减免税,超标排污罚款,实行多样化的水费收取等,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 6、加大用水宣传,提高节水意识。建议各级政府以及宣传媒介不断加强有关水政策、保护水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强化企业、政府部门、院校、社团、市民保护水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意识,通过提高公众觉悟、宣传教育以及提高水价等措施,推广科学用水办法,强化节水意识,建立自觉节水的行为规范。在每年3月22日世界水日,举行丰富多彩宣传教育的活动,让全社会都积极加入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中来,形成“浪费水可耻、节约水光荣”的社会风尚。 7、推进水务一体化,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2008年1月新成立的广州水务局不仅行使原水利局的全部行政管理职能,还行使原由市政园林局承担的城市供水、排水、节约用水、污水处理、水企业行业管理和城区河涌管理等水行政管理职能,整合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业,同时归并城乡防汛、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地下水管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等五大职能。目前我区的水资源由多个部门承担,管理职能交叉和分割,形成“多头管水”。建议我区理顺管理体制,尽快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 8、要引入市场机制,拓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城镇供水、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促使水资源管理更加有效。建议对城镇排水等公益性政府投资工程的养护作业,逐步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择养护作业单位。 9、培植水利旅游景点,促进水利旅游业的发展。水是构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水利工程及由此形成的水体景观、水域景观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我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以及浓厚的水文化内蕴,建议把水利旅游纳入我区整体旅游规划,促进我区水利旅游业的发展。 10、发展节水农业。农业用水要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把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作为解决未来水资源紧缺的一项措施来对待,在区镇污水处理厂附近研究将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再生水)在农业灌溉中加以利用的试验,取得经验后逐步扩大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