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近年来,随着番禺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委区政府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从居民日常休闲健身康乐活动的需求出发,把公园建设作为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大力建设“生态公园”。在公园分布上,以满足和方便市民生活需求为原则,保证市民居住地2公里范围内有园林社区公园,如市桥的石桥公园、西苑、南区公园和新建的西丽公园等;5公里范围内有“生态森林公园”,如大夫山森林公园,滴水岩森林公园等。在公园设施上,增设了“番禺日报”阅报栏和防震知识宣传栏,方便市民游客读报和增长防灾避险知识;安装老少皆宜的群众健身器材,使市民游客可以锻炼身体,给市民提供了舒适优美的休闲健身场所。 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不可代替的城市公共设施,是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加强城市公园规划建设管理这是改善人民生活的惠民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它能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也是广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需要。 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应注重“以人为本”的园林建设理念,把公园规划得更加贴近老百姓,公园的一切设施都应充分考虑和尽量满足广大公众休息游览的行为和心理需要,而且还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多种需求。 办法: 1、大力抓好公园文化建设。 (1)不断丰富发展城市“公园文化”, 注重文化细节,让公园更有文化韵味,使城市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得益彰。 在各社区公园,虽增设了“番禺日报”阅报栏,但管理还有待改进。以南区公园为例,安置了两个读报栏,但栏内未安照明的日光灯,晚上的游客只能借着暗淡的路灯来阅读,很是艰难。每天的报纸由邮局派人张贴,有时几天都不更换,“新闻”都变成了旧闻。有时一天8个版面(4大张)的报纸,只张挂两大张,而版号则是随机的,敷衍了事。我想,既然增设阅报栏是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群众了解国内外大事,而且又深受群众欢迎,就应该把这件事具体落实办好。 (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社区居民群众分享健康文明、休闲娱乐的广场文化,每年定期举办公园公益性文化活动。 现在,在市桥石桥公园、南区公园、西丽桥下,每到晚上,游客们都可以听到悠扬的舞曲声,看到伴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的舞者。然而,这些有益的文娱活动,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他们只是利用了公园的场地和便于汇集人气,而要坚持搞下去,却碰到许多实际困难,如买电池,买光碟,遮风避雨等实际问题,无奈之下,如南郊公园一档舞场,只好向参舞者收取一点费用,使得双方都很尴尬。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能否由街道办或公园向有关部门申请点活动经费,资助给这些跳舞爱好者呢? 记得市桥南区公园在06年国庆、中秋佳节,举办过一场文艺晚会和灯谜活动,周边的许多单位都参展,效果很好,市民们记忆犹新。可惜,这几年都没有再搞了。虽然与周边的个别楼盘搞过一些庆祝晚会,但南区公园周边有众多楼盘,就不好平衡了。我认为可以通过街道办协调组织,发挥各楼盘的积极性,赞助资金,每年定期在南区公园举办一些主题晚会,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适应辖区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社区。 2、完善公园建设,把公园规划得更加贴近老百姓。 到公园休息游览的公众最普遍、最基本的需求,是公园内应具备可供坐下休息的凳、椅和可供遮阳避雨的亭、廊以及可供观赏品味景观设计。近年来,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远远不够。如南区公园,可供坐下休息的凳、椅和遮阳的树种植了不少,但可供遮阳避雨的亭、廊没有,就连遮阳避雨棚都没有,下雨了,只好男男女女挤在公共厕所门口盼着雨早些停,来不及赶到厕所的,在半路就成了“落汤鸡”了。我们赞成公园体现生态园林建设理念,多种植具有生态功能效应的乡土园林树种,种大树,成大绿,注重植物造景,不要有太多的硬铺装,注重生态效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必要的建筑物还是要的。 另外,公园的交通问题也是重要的。目前的问题,是公园的停车场拥挤,只好停在马路上了,这有待统筹解决。公交7路车原来在北村口有个站,上滴水岩公园的游客可以方便在此上落,近一年,由于扩建道路,7路公车改线路,给上滴水岩公园的游客带来不便,建议尽快恢复原线路。 中央提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和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一定会有一个大飞跃、大发展。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内容的公园建设,也要按照文化建园、生态建园的要求,加快速度,提高质量,为落实中央的指示做出我们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