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近十年,我区的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污染问题也凸显出来。正如 2月9日,我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指出主要水污染物有四成来自农业污染源,其中,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又是农业源污染中的重中之重。我区的主要表现为:1、畜禽、水产业产生的废弃污染物、药物、各种添加剂对环境的污染。2、工业化、城市化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和过量及单一施用化肥、农药对耕地环境产生污染。 (一)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问题及分析 我区普遍存在畜禽、水产养殖生产,产生的粪便、污水能用就用,不能用就直接排放等现象。直接导致外部环境卫生状况差,蝇虫滋生,疫病发生率高等问题。加上大部分养殖者文化素质低,缺乏疫病防治知识,乱用、滥用药物经常发生,造成恶性循环。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情况:我区畜禽养殖污染物每天实际排放量是6183m  ,低于政府每天控制7893m 的排放量,排放总量减少27.66%,但我区畜禽、水产业2007年排入外部环境中的氮、磷、COD(化学需氧量)的量分别是2103.9吨、367.5吨和28073.81吨。重金属排入外部环境中量较大的如铜、锌分别是8199Kg和55803.83kg。
主要原因: 1、畜禽养殖的生产方式还是沿袭传统的简单粗放的养殖方式,大多数的畜禽养殖场以简陋生产设施为主,没有重视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根据区畜牧兽医局调查,我区有1128家养殖场基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直接排到鱼塘、山塘或河涌,占全区养殖场的比重为92.92%。 2、水产养殖业产生的废水基本是排入外部环境和农田,循环使用极少。 (二)耕地污染源成因分析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弃物进入环境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进入到土壤和水体。 2、大量使用的各种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据2003年番禺区耕地地力调查显示: (1)我区菜农年均亩施肥量216.26KG,农药支出平均为339.2元/亩 ,常用农药竟达100余种,化肥农药占成本比重呈增加势头。某些剧毒、高残留的农药仍被继续使用。例如最近的海南的毒“豇豆”事件就充分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2)耕地土壤60%以上属于偏紧实至过紧实,这对于作物生长极为不利。 (3)耕地pH值,强酸范围内的占13.82%,酸性范围内的占35.36%,微酸范围内的占28.05%,表明我区耕地土壤大部分在酸性范围内(这其中包括工业化的发展所带来的酸雨沉降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土壤重金属如铅、镉、铬、锌、汞、砷、铜在土壤中含量偏高或接近警戒线,且呈上升趋势。 (5)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呈普遍下降趋势,原因是土地转包现象十分普遍,租地期限短,租地的农户只想获取最大利润,不愿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加上传统的农家肥由于堆制时间长,占地多、气味不佳、施用不方便等原因,逐步被农家弃用,客观上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 办法: (一)解决农业污染的对策 1、采用酵素菌技术来解决农业污染。酵素菌是一门新型农业高新技术,现已被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于种植业、养殖业、环保、人体保健等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评价说:“酵素菌技术是中国农业未来之希望。”有关专家称之为农业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2、种植业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技术,生物有机肥料含有固氮菌、根瘤菌、解磷菌、解钾菌、酵母菌、放线菌、光合菌、真菌以及多种对植物有益的菌群。还含有和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的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可解决土壤板结和盐碱化问题。是全元素、营养型、缓释长效、高能活性肥料,合理施用能快速分解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又能分解残留农药,化肥等化学成分及难溶矿物质,有益微生物还能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溶解土壤中被固化的营养成分,迅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有效地抑制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化肥,农药对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达到高产,优质,无公害的目的,是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理想肥料。 3、畜禽养殖业推广生态发酵床养殖技术。该项技术是将酵素菌和锯末屑等混合后放到猪舍内造成发酵垫床,利用发酵床内,猪粪、尿及锯末屑是微生物的源源不断的营养食物,发酵过程中猪粪、尿被不断分解、消化,生猪与锯末垫料、微生物、猪粪、尿等形成一个生态链,各种有机物通过添加剂中“功能微生物”这个中枢在循环转化,整个循环过程中实现无废料、无残留、干净、卫生、无臭味,无蝇虫滋生,所以无需冲洗猪舍,发酵床料一般可连续使用2-4年以上,2-4年后垫料还可以当有机肥包装出售,真正实现最低排放、无污染。该项技术已在我区多个猪、鸭场进行示范推广。以我区大岗宋流生猪养殖场的养殖试验来看,效果明显。 以上技术如果在我区农业全面普及,可将我区大部分农业污染,特别是畜禽养殖的污染物大大降低,使我区水更清,地更绿,食品更安全。 (二)建立微生物技术研究、生产及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 参照《广州市番禺区农业专项资金实施“以奖代补”试行办法》制定对微生物技术研究、生产及推广的相应办法。 1、实行财政扶持推广政策 ①政府应对我区生物有机肥和酵素菌的生产企业给予政策、资金的扶持,鼓励其开展技术研发,帮助解决企业的生产用地。②建议用2-3年时间为推广期,给予使用生物发酵床技术的畜禽养殖场一定的财政扶持,加速该项技术的应用推广,减低环境的污染。③从公共财政或农业专项经费中划拨一部分,补贴并培育几个生物有机肥企业,回收畜禽养殖场的生物发酵床垫料,生产更为优质的功能性生物有机肥。 2、建议加大“沃土工程”实施力度,通过媒体和农技推广站进行宣传,加大推广有机肥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意识到化肥的危害,自觉采用有机肥进行农业生产,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预警体系。 3、加强市场监督防止假冒伪劣的生物有机肥进入市场,打击农民使用有机肥的积极性,影响沃土工程的实施。 4、加强抗生素及各类违禁药物、激素监管,防止使用和滥用的发生,在源头上监控好。 5、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中国耕地分散经营,农民难以承受高昂的测试费用,必须由政府财政投人支撑,保障取样化验、田间试验等环节的经费需求。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服务范围。尽快建立完善推荐施肥指标体系。 6、加强人员培训。对农业种养业人员进行酵素菌应用技术、生态健康种养技能及农业政策、法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知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