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10年 > 2010年提案

议案(建议)办理

标 题:关于对我区农业污染及其治理技术的思考与建议
问题内容:

由:

近十年,我区的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污染问题也凸显出来。正如 2月9日,我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指出主要水污染物有四成来自农业污染源,其中,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又是农业源污染中的重中之重。我区的主要表现为:1、畜禽、水产业产生的废弃污染物、药物、各种添加剂对环境的污染。2、工业化、城市化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和过量及单一施用化肥、农药对耕地环境产生污染。

(一)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问题及分析

我区普遍存在畜禽、水产养殖生产,产生的粪便、污水能用就用,不能用就直接排放等现象。直接导致外部环境卫生状况差,蝇虫滋生,疫病发生率高等问题。加上大部分养殖者文化素质低,缺乏疫病防治知识,乱用、滥用药物经常发生,造成恶性循环。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情况:我区畜禽养殖污染物每天实际排放量是6183m 

,低于政府每天控制7893m

的排放量,排放总量减少27.66%,但我区畜禽、水产业2007年排入外部环境中的氮、磷、COD(化学需氧量)的量分别是2103.9吨、367.5吨和28073.81吨。重金属排入外部环境中量较大的如铜、锌分别是8199Kg和55803.83kg。


主要原因:

1、畜禽养殖的生产方式还是沿袭传统的简单粗放的养殖方式,大多数的畜禽养殖场以简陋生产设施为主,没有重视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根据区畜牧兽医局调查,我区有1128家养殖场基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直接排到鱼塘、山塘或河涌,占全区养殖场的比重为92.92%。

2、水产养殖业产生的废水基本是排入外部环境和农田,循环使用极少。

(二)耕地污染源成因分析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废弃物进入环境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进入到土壤和水体。

2、大量使用的各种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据2003年番禺区耕地地力调查显示:

(1)我区菜农年均亩施肥量216.26KG,农药支出平均为339.2元/亩 ,常用农药竟达100余种,化肥农药占成本比重呈增加势头。某些剧毒、高残留的农药仍被继续使用。例如最近的海南的毒“豇豆”事件就充分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2)耕地土壤60%以上属于偏紧实至过紧实,这对于作物生长极为不利。

(3)耕地pH值,强酸范围内的占13.82%,酸性范围内的占35.36%,微酸范围内的占28.05%,表明我区耕地土壤大部分在酸性范围内(这其中包括工业化的发展所带来的酸雨沉降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土壤重金属如铅、镉、铬、锌、汞、砷、铜在土壤中含量偏高或接近警戒线,且呈上升趋势。

(5)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呈普遍下降趋势,原因是土地转包现象十分普遍,租地期限短,租地的农户只想获取最大利润,不愿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加上传统的农家肥由于堆制时间长,占地多、气味不佳、施用不方便等原因,逐步被农家弃用,客观上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

法:

(一)解决农业污染的对策

1、采用酵素菌技术来解决农业污染。酵素菌是一门新型农业高新技术,现已被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于种植业、养殖业、环保、人体保健等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评价说:“酵素菌技术是中国农业未来之希望。”有关专家称之为农业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2、种植业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技术,生物有机肥料含有固氮菌、根瘤菌、解磷菌、解钾菌、酵母菌、放线菌、光合菌、真菌以及多种对植物有益的菌群。还含有和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的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可解决土壤板结和盐碱化问题。是全元素、营养型、缓释长效、高能活性肥料,合理施用能快速分解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又能分解残留农药,化肥等化学成分及难溶矿物质,有益微生物还能抑制土壤中的病原菌,溶解土壤中被固化的营养成分,迅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有效地抑制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化肥,农药对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达到高产,优质,无公害的目的,是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理想肥料。

3、畜禽养殖业推广生态发酵床养殖技术。该项技术是将酵素菌和锯末屑等混合后放到猪舍内造成发酵垫床,利用发酵床内,猪粪、尿及锯末屑是微生物的源源不断的营养食物,发酵过程中猪粪、尿被不断分解、消化,生猪与锯末垫料、微生物、猪粪、尿等形成一个生态链,各种有机物通过添加剂中“功能微生物”这个中枢在循环转化,整个循环过程中实现无废料、无残留、干净、卫生、无臭味,无蝇虫滋生,所以无需冲洗猪舍,发酵床料一般可连续使用2-4年以上,2-4年后垫料还可以当有机肥包装出售,真正实现最低排放、无污染。该项技术已在我区多个猪、鸭场进行示范推广。以我区大岗宋流生猪养殖场的养殖试验来看,效果明显。

以上技术如果在我区农业全面普及,可将我区大部分农业污染,特别是畜禽养殖的污染物大大降低,使我区水更清,地更绿,食品更安全。

(二)建立微生物技术研究、生产及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

参照《广州市番禺区农业专项资金实施“以奖代补”试行办法》制定对微生物技术研究、生产及推广的相应办法。

1、实行财政扶持推广政策

①政府应对我区生物有机肥和酵素菌的生产企业给予政策、资金的扶持,鼓励其开展技术研发,帮助解决企业的生产用地。②建议用2-3年时间为推广期,给予使用生物发酵床技术的畜禽养殖场一定的财政扶持,加速该项技术的应用推广,减低环境的污染。③从公共财政或农业专项经费中划拨一部分,补贴并培育几个生物有机肥企业,回收畜禽养殖场的生物发酵床垫料,生产更为优质的功能性生物有机肥。

2、建议加大“沃土工程”实施力度,通过媒体和农技推广站进行宣传,加大推广有机肥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意识到化肥的危害,自觉采用有机肥进行农业生产,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预警体系。

3、加强市场监督防止假冒伪劣的生物有机肥进入市场,打击农民使用有机肥的积极性,影响沃土工程的实施。

4、加强抗生素及各类违禁药物、激素监管,防止使用和滥用的发生,在源头上监控好。

5、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中国耕地分散经营,农民难以承受高昂的测试费用,必须由政府财政投人支撑,保障取样化验、田间试验等环节的经费需求。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服务范围。尽快建立完善推荐施肥指标体系。

          6、加强人员培训。对农业种养业人员进行酵素菌应用技术、生态健康种养技能及农业政策、法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知识水平。
问题答复:

秦建中、董天海委员:

您们提出的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委员提案第17号《关于对我区农业污染及其治理技术的思考与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当前我区农业污染现状

根据09年第一次污染源调查报告和03年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结果,总体来说,我区农业用地受污染情况尚不明显,除个别工业分布较密集地区的土壤或灌溉水受到不同的污染外,其它地区均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条件要求。

二、我区治理农业污染的对策与成效

目前,我区治理农业污染主要通过引用和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投入品的投入数量,并加强对污染排放的监管等措施,达到减轻农业污染的目的。

(一)引用和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1、开展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我区多年前已开展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选取土壤检测,根据土壤状况,合理安排化肥、农药等的投放,2004年,开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比当地常规施肥亩新增产值64.79元,节省施肥成本14元,增收和节支合计,每亩增加收入78.80元。现已在全区推广该项技术。

2、推广示范果蔬安全生产新模式。2006和2007年我区推广示范果蔬安全生产施肥新模式。该项目的成果是研究香蕉、甘蔗、玉米、菜心等农业生产品种因土施肥原则,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施肥参数,将不同农作物的平衡施肥配方推广应用,能够改善果蔬产品品质,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70%;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蔬菜地每亩减少施肥用量20%,果树每亩减少施肥量10%;相对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10%—15%。

实践证明,实行因土因作物的平衡施肥,均衡供应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减少农药的使用,既能提高肥料利用率获得增产,又能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一举多得,深受农民欢迎。

3、开展灌溉施肥施药技术应用。2008、2009年结合喷灌和滴灌技术,推广灌溉施肥施药技术应用。灌溉施肥施药系统有以下优点:可准确地控制施肥施药数量和时间,实现精确施肥施药,提高肥料农药的利用率;改善土壤环境状况:微灌的灌水均匀度可达90%以上,能保持良好的水、气状况,基本不破坏原有的土壤结构,克服了畦灌可能造成的土壤板结等问题;有利于保护环境。通过控制灌溉深度,可避免将化肥施药淋洗至深层土壤,尤其是硝态氮的淋溶损失可以大幅度减少,从而避免或减轻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如我区主要在香蕉、木瓜、黑蔗等农业品种上开展灌溉施肥施药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滴灌施肥施药在降低肥料农药用量后,各时期作物各生长指标与农户无显著差异;滴灌施肥的节肥效果明显,与农户施肥相比,节肥28%—50%;配施钙镁等中微量元素的产量最高,与未配施中微量元素相比,作物增产16%—27%,其中比农户施肥增产17%;滴灌施肥在氮磷钾养分比例协调的基础上配施钙镁等中微量元素肥料,能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品质及产量。

2010年在大岗镇、东涌镇开展了95亩香蕉灌溉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和72亩黑蔗灌溉施肥技术示范推广。

4、“零排放”发酵床养殖技术。该技术特点是在垫料中添加有益微生物,利用垫料中的碳源和猪粪尿中的氮源进行生化反应,迅速降解猪粪尿;猪出栏后垫料本身就是优质有机肥,实现养猪过程“零排放”,而在节工降本中化废为宝。目前该技术已在石楼、大岗等镇不同种类养殖场中推广应用,效果明显。

5、沼气技术。该技术处理的猪粪便污水既可产生足够的沼气供应猪场生活用能的需要,经沼气处理过的废渣又可供给菜农等农作物耕作户作有机肥料,形成良性循环。该技术已在大岗宋流生猪养殖场等16个比较大规模的养殖场内推广应用,所处理的污水量分别占全区生猪存栏产出污水量的19.5%和奶牛存栏产出污染量的21.1%,成效显著。

(二)加强监督和执法行动

1、进一步加强对养殖场的监管。为规范我区畜禽养殖秩序,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区从2009年开始加强畜禽生产管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畜禽养殖规范化建设,推行持证准养。区政府今年5月更发出《关于番禺区清理无证畜禽养殖场的通告》,明确要求凡未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畜禽养殖场必须在2010年6月底前自行搬迁或关闭,从2010年7月1日起,区畜牧兽医、城市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对无证畜禽养殖场进行依法查处。截止5月30日,全区421个禁养区内养殖场已有197个关闭或搬迁,1563个准养区内养殖场已有449个通过整治改造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实行持证养殖。沙湾、大龙、石楼、南村四个镇街完成禁养区养殖场清理工作。

2、重点对污染耕地、鱼塘周边的企业开展执法。有关部门重点开展对污染耕地、鱼塘周边的企业监管,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如2010年上半年,通过含铅企业情况调查、电镀洗水企业突击检查等专项行动,共查处违法排污企业125家,其中重金属14家、电镀洗水企业50多家。

三、农村、农业污染源治理困难的原因分析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中最受关注的问题。

1、农村环保氛围不浓。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现象,同时广大农民对农业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2、农村环保政策滞后。由于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工业基础上的,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适用性不强。城市与农村在环境权益、环境保护系统的质量、投入、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3、农业污染防治资金筹措机制未健全。目前,城市和工业污染治理资金主要由国家征收排污费来保障,治理资金筹措机制基本建立,但在农业污染治理资金筹措上,还没有出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常态机制,只能根据实际需要由财政预算给予适量安排。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改革以前由集体提供,改革以后以乡统筹、村提留、义务工和积累工等形式投入。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没有考虑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长期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足,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力。

四、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1、加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宣传和推广。结合科技入户、农民培训等项目,加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宣传和推广,示范推广“适氮、减磷、控钾、配微”的施肥技术,全面促进落实“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平衡配套施肥工程”、“节肥增效工程”、“增微工程”等战略措施,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和农产品品质。

2、继续深化持证养殖管理。在继续开展畜禽规范养殖、清理无证养殖场工作中,以生猪养殖场为重点,加强养殖污染整治。市政府6月印发《广州市生猪养殖管理办法》,进一步明晰生猪禁养区域划定、养殖场建设、养殖管理和规范养殖业发展的要求。因此,要以《办法》为指引、基础,在区政府组织下做好番禺区内禁养区域划定和养殖管理工作。

3、推行养殖小区建设。以沙湾镇奶牛养殖小区为基本模式,引导猪、鸡、鸽的小型养殖场、专业户进入养殖小区,通过实现“五个统一”运作(即统一管理、统一种类、统一标准、统一防疫、统一处理及利用污水粪便),以养殖小区为单位申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认证,为创立品牌打下基础。

以上是我区农业线提高农业应用科学技术,减少农业污染的主要做法,至于您们提到的其他方法如采用酵素菌技术等建议,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找出在本区应用的具体方法和路子。

非常感谢您们对我区农业污染问题及治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三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