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10年 > 2010年提案

议案(建议)办理

标 题:关于建设番禺文化强区的几点可行性建议
问题内容:

由:

番禺是一座千年古城,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南海郡首县番禺县的设立,是历史重要的海港城市,也是历代通商口岸和华南的“鱼米之乡”,更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广州市的发展战略中,番禺区作为“南拓”的重点区域和桥头堡,在区位发展上尤为重要,加上番禺地区水系线网发达,陆路交通便利,地铁2、3、4号线和规划建设的多条地铁干线给番禺的交通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一直以来,番禺不但担负了广州南部的工业制造和出口任务,还大力保护和发展了本区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其中虎门炮台(番禺部分)、余荫山房、莲花山古采石场为国家级文化保护区,莲花山塔、留耕堂、屈大均墓等为省级文化保护区,还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长隆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莲花山、宝墨园,亚运会史上规模最大的亚运城等等,历史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烈。而作为广州市的高等教育基地大学城和广东科技中心也坐落在番禺小谷围中,使得番禺充满了学术和知识的韵味,成为培育人才、发展文化的强势区域,也使得番禺的发展结构更为合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强区。

番禺区委区政府和全体番禺人民都为建设一个文化强区奋斗不怠,早在2006年就已经出台了番禺区文化强区建设规划纲要的框架性文件,这几年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而在金融海啸过后,如何把握住经济复苏的大势和广州亚运会的东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强区,则是一个需要全盘考虑的问题。对于番禺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情况,既有以上提到的辉煌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策略。在2006年出台的番禺区文化强区建设规划纲要中,只是对建设文化强区拟定了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缺乏细致到位、分工明确的任务安排策划和时间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监控较为滞后,当时拟定在2010年完成的“一河”、“二区”、“三馆”、“四园”等重点文化设施目标,到目前仍有未能完善的工作,例如海鸥岛的公园开发就相对滞后于大夫山等风景区,依然停留于较为原始的阶段,只有少量市肆在周边运作,浪费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2、文化宣传欠缺地方特色。近几年来,番禺区都举办过不少文化相关的比赛和活动,但是在立足点上都有点儿过于宏大,也和广州市的宣传过于同质化,没法更好的打响番禺的特色招牌。比如番禺区举办了多年的旅游文化美食节,似乎走不出广州国际美食节的套套,“食在广州,味在番禺”的美食文化没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现代文化建设配套设施和人才培养尚待提高。番禺区这几年在科教文卫体上都有长足的进步,历史博物馆、遗址展示厅、古园林建筑不一而足,然而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只是抱着传统文化不放只能裹足不前,对于年轻一代人的现代文化需求不能忽视,例如大型影院,3D巨幕,话剧场等设施就相对其他兄弟区滞后很多,使得很多番禺的年轻人都跑到北京路、天河城等地观看电影。此外,新一代的文化接班人和人才流失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更好地留住人才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4、商业营运和地方特色未能很好融合。番禺区很多文化建设和活动主要都是由政府来牵头和推动,市场化不够,这就容易导致了文化的依赖,依赖于政府的投入,缺乏自主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番禺的年轻人与本土传统文化产生隔阂,形成文化断层的重要原因。如何让商业运营和文化建设对上头,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我们需要多加斟酌和考虑的因素。

5、区域内公共交通联系欠妥。番禺的辖区广大,纵然有多条地铁线路,但对于非本地而言,很多文化经典、产业基地并不是都和地铁相邻而建,而直达公交等相关措施的配套建设则更为迫切,大学城广东科学中心IMAX开幕时长达半小时一班的免费接驳公交也被诟病不已,加强公交联系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不容忽视的一环。

法:

为了全面提升番禺区的文化竞争力,解决以上的种种问题,创建一个保有生命力、创造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强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可行性建议。

1、扎根与固本——经济投入、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多管齐下。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制度是政策推行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在文化建设上必须继续投入更大更多的资源,在文化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更多扶持,比如海鸥岛这个生态岛,就需要投入更多以保证其天然,合理的开发,文化古迹如沙湾古镇、石楼大岭村古镇、莲花山旅游景点等作更深化的策划开发;另一方面也要拟定文化强区的发展大目标和建设阶段方案,并且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常规管理中,工程建设到位,活动如期举行,不炒“工程冷饭”,不搞“突击活动”,这样才能把文化强区的根基打牢,稳定持续的发展。此外,区政府也要在文化发展上有相应的政策保障,在规划、国土、税收上要有所倾斜,比如在新社区的建设上优先规划图书馆、书店、影院、剧场等,给予国土转让和税收优惠,在文化发展初期大力扶持,让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

 2、转变与发挥——厂区遗留地的改造和文化升级。番禺是广州的工业制造和出口基地,曾有大量的厂房,配合《珠三角发展建设纲要》的“腾笼换鸟”政策,这些污染较大的工厂都迁移到了广东省其他地方,留下了大量6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和80000多平方米土地,其中不乏具有建筑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原工厂。与其拆掉重建何不转变观念,变废为宝呢?对于有历史价值和建筑特色的厂房予以保留,引入一些艺术设计工坊、设计公司,让这些有历史气息的厂区成为艺术者的创作地,行为艺术家、摄影者的天堂,一举多得。天河区杨箕村原厂房就采用了类似做法,达到了经济、文化、建筑、就业、环保多丰收的结果。因此,大可在一些旧厂房地区,例如大石、南村等交通较为便利、文化景区较多的旧厂房区设置一两个试点,搞艺术设计作坊或者文化创意产业。

 3、培育与凝聚——大学城的重点培养和文化基金的设立。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文化发展也离不开人才,文化强区的打造更是要以人为本,既要大力培养番禺区的本土文化事业者,也要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向心力,让人才多往番禺走,让番禺成为文化展示的大舞台。大学城近在咫尺,节能科技园经营已久,为何不提供政策支持,多创造机会让大学学子走出校门到企业和研究所中实践呢?既能更好锻炼学子,又能树立一个就业窗口,留住人才。对于民间艺术者,可以设立文化基金,进行帮扶发展,保证新老传承。既可以逐步脱离本土文化对政府的依赖,也能在社会和市场上找到更好的运作机制,可持续的发展。

4、交流与竞争——外来艺术的引入和竞争中的创新。俗话说得好,温室的花儿长不好。同样,闭关自守的文化也难以为继,在番禺文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下,可以大胆地引进国内其他省份甚至国外的表演团演出,激励市民参与观赏。甚至可以由区委区政府牵头承办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节,根据不同番禺区不同地方文化特色和基础设施分设会场,打造番禺文化之乡的品牌。例如举办以星海艺术节为基础的星海国际音乐会、从市桥舞狮出发的中国舞狮文化节等等一系列活动。一来可以打响番禺文化强区的招牌,建筑文化展示阵地;二来可以用竞争来激发本地艺术的革新和文化的再创造,提高本地文化和艺术的竞争力;此外,还能提高番禺人民的综合文化素质,与先进文化接轨,与世界精粹交流。

5、宣传与推广——先进科技的引进、商业化的运作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在市场化的今天,不把握时代的潮流命脉,商机就会被人捷足先登。大学城中的广东科技中心,拥有全亚洲最大的IMAX屏幕,进入电影院线却滞后,使得大量影迷跑到东莞观看《阿凡达》,坐失良机。对于拥有庞大资源的番禺区,大可在商业中心开发类似东莞万达的高科技国际影城。伴随着广佛线和广珠城际轨道的建成,来自广州市区和广州西邻城市(佛山、中山、珠海)的影迷数量庞大。只要规范好商业化的运营和完善公交接驳等配套设施,不但给番禺注入了现代的文化气息,还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更间接为番禺这个文化强区做到了良好的宣传和媒体推广。而在番禺人流密集、商业发达的地区,如市桥南区、番禺广场地带,除了大力发展影院外,也应该大力建设公共图书馆和引进一些别具一格的书店,类似市区的唐宁书店,集购书、阅读、休闲、文化交流于一体,提高番禺人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的阅读风气。

6、环保与健康——公共自行车和景区自行车道的建设。现在我们都提倡低碳生活、绿色旅游的环保理念。而番禺区大量的天然风景区和公园则为人们提供了绿色生态的休闲娱乐的场所,参考杭州和厦门的经验,大可在现有公园如大岗十八罗汉山、沙湾滴水岩、莲花山、海鸥岛等优良环境地区,开发可供广州居民健身强体的绿色自行车道,并设立公共自行车出租点,打造成类似杭州西湖的自行车生态旅游品牌,既倡导了健康的旅游方式,也宣传了番禺的绿色旅游文化。

     古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示意着改革和发展要锐意进取,永不停息,番禺区在06年推出的《番禺区文化强区建设规划纲要》立足的任务目标是一个5年规划,时至2010年,从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到文化内涵的沉淀都荟萃了番禺区政府和人民的心血和努力,更是在建设文化强区的道路上立下了一个里程碑。今年是广州的亚运年,也是番禺区进一步深化文化强区的新起点,通过以上可行性提议,希望能让番禺的文化事业攀得更高,走得更远。
问题答复:

冼纬中委员:

您提出的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委员提案第22号《关于建设番禺文化强区的几点可行性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文化投入持续增加

番禺自2000 年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以来,乘着文化大省、文化名城建设的东风,2005 年出台了《 番禺文化强区建设规划纲要》 (2005 一2010 年),确立文化强区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古邑、水乡新城”的发展定位。建立健全了“五纳入”的文化保障机制,较好地确保了在不低于财政总支出1%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要求,并逐年加大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和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倾斜的力度,同时大力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群众文化事业。我区高起点、大手笔,先后投8000 多万元修建了番禺广场;投入3000 多万元建成区文化中心;投资近1 亿元建成了占地16 公顷的番禺博物馆;投资750 万元建成“冼星海纪念馆”;计划投资5 一10 亿元建设规划用地面积85 公顷的星海文化功能区,一期工程的星海青少宫、星海体育公园己相继落成;番禺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和“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区文化馆、图书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馆;番禺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2009年作为国家第一批县(区)级博物馆六个试点之一实施“展示与服务”升级;数字图书馆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己建有专题数据库20 多个,建立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支中心和各镇街服务点(与基层文化室和绿色网园共建共享);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实现两个100 %覆盖:镇街文化站(文体服务中心)100 %覆盖全区各镇街;村(社区)文化室100 %覆盖全区各村、社区。全区村、社区级以上文化广场171个,总面积457619平方米,成百上千支群众文体队伍长期活跃在各级阵地上。

二、“农家书屋”工程初见成效

从2007 年开始,我区积极响应中央、省市建设“农家书屋”的号召,全面推进“农家书屋”、“绿色网园”建设,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500 万元,各镇街和全区86个社区(按去年末数)、247 条村积极行动。我区在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的建设中坚持“五结合”,即与农村文化室建设相结合、与“祠堂文化”相结合、与日常农村文化活动相结合、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与文化教育阵地建设相结合。同时,还根据各村(社区)现有条件和需求增设农家影视、农家舞台、农家展厅和农家娱乐等内容,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食粮。2009年,我区已全面完成全区村(社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和绿色网园的建设任务,形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并投入300万元用于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的设备维护、更新等方面,并为部分书屋增加一批图书和设备。

三、大力实施“2131”工程,造福人民群众

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2131”工程。2007年至今,已投入资金394.3万元,购置149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给有放映条件的村及社区,同时,每年扶持电影公司专项经费20万元,农村电影“2131”工程专项经费45万元,以保证“2131”工程的顺利实施。近三年来,全区行政村(社区)组织群众观看电影11970场,平均每年3990场,基本实现每一行政村(社区)每月看一场电影,缓解人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2009年,区文广局和电影公司还联合举办“喜迎亚运盛会,公益电影下乡”的公益活动,围绕革命战争、农村建设等主题影片,组织数字电影队伍到各镇(街)广场、农村、社区、企业等免费为群众播放电影,放映200场。

四、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我区开展了多项高级别的大型文化活动。先后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与评奖”活动、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广场舞比赛;国际大力士赛、“亚太音乐榜”颁奖晚会、我区第四届旅外乡亲恳亲大会、“番禺我的家”烟花文艺晚会、“莲花杯”、“禺山杯”龙舟比赛、以及一年一度的番禺旅游文化美食节、“民间艺术巡游”等一系列的文化品牌活动,2009年还结合10月黄金周举行了第七届番禺旅游文化美食节暨首届番禺农产品博览会,强势推介番禺新城形象,打响了番禺文化品牌。2008、2009年分别成功举办“首届星海国际合唱节”和第六届星海艺术节,并决定每两年举办一届星海国际合唱节和星海艺术节,以此打造“星海”文化品牌。2009年,举办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市亚组委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人类贡献奖”年赛颁奖典礼等一系列高水平、影响大的国家级、国际级大型活动,彰显了城市文化内涵,展示了城市文化魅力。

您提出的建议非常及时,非常好,很有建设性。有人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凝心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无形力量,一旦这一力量形成,城市必然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无穷活力。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强区,对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以后将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一、继续健全“五纳入”的文化保障机制,即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各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的整体规划。较好地确保在不低于财政总支出1%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要求,并逐年加大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和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倾斜的力度,同时大力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群众文化事业。目前,区规划分局对我区文化用地进行摸查、建档,以便对全区的文化用地进行总体、全面的规划。2009年,邀请广州市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辑《广州市番禺区星海文化体育中心生态公园(番禺区图书馆)项目建议书》,已完成初稿。《关于广州市番禺区图书馆新馆建设有关问题的请示》已上报区政府,现在等待批复。

二、我区十分重视和国内外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通过举办承办各种文化节、各种文化宣传活动,打造番禺文化品牌。我区决定每两年举办一届星海国际合唱节和星海艺术节,以此打造“星海”文化品牌。2010年第十届中国合唱节暨第二届星海国际合唱节现正在紧张筹备当中。大型电视互动游戏节目《文明大赢家》已经深入人心,今后将通过这一生动活泼的宣传载体,不断创新思维,开创番禺文化新品牌。区委宣传部结合亚运会的举办,在全区举行“十全十美看番禺”的评选活动,通过全番禺人民的广泛参与,评选出番禺历史、民俗、文化方面的城市名片,打造番禺新形象。区旅游局也在积极筹办2010第八届番禺旅游文化美食节、第十届中国锦鲤大赛等重大节庆活动,突出番禺地方特色,树立番禺美食品牌,提高番禺旅游整体吸引力。

三、我局将建议区委、区政府出面组织发改局、规划分局、财政局等部门研究制定我区电影院建设总体规划。

四、2010年2月11日,番禺区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专门负责统筹协调全区“三旧”(旧村居、旧城镇、旧厂房)改造工作。现在对我区“三旧”改造项目全面摸查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三旧”改造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编制完成《番禺区“三旧”改造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研究》,规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五、针对提案中反映的大学城广东科学中心交通配套不方便的问题,我区正在会同广州市交委进一步优化完善大学城岛内公交服务。我区交通部门受广州市交委委托,将从今年7月起接管大学城岛内公交客运管理。区交通局已初步制订大学城岛内线路优化方案。为进一步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旅游的环保理念,根据《广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运营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区交通局将在广州市交委的统一部署下,规划在旅游休闲景点等人流集中地区设置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促进我区绿色旅游文化深入发展。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九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