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番禺有着二千多年历史,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通过有关部门和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我区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使我区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充分利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目前这方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决策机制有待完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利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工程,树立精品意识是题中应有之义。为此,必须完善决策机制,以便充分听取有关专家学者和有关文化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广纳群言,集思广益,科学决策,防止决策失误。 二、观念误区有待澄清。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形成共识,但对于如何利用还存在一些分歧。尤其是在开发利用方面不注重原生态的保护这一问题比较突出,受思想观念或经济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很好地遵循“修旧如旧”等基本原则。 三、专业人才有待充实。20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大规模开展收集整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其成果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训练了一批熟悉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干部。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政府急需补充这方面工作的新鲜血液。整合、充实和培养专业人员,避免专业人员青黄不接的情况出现,保障非遗项目普查、资料整理和实施保护和利用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将会极大地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办法: 1、非遗的利用必须建立在普查与保护的基础上改变观念,树立新思维 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树立“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观念,不能简单把两者对立起来;开发者要有效利用保护者的工作成果,依照文化传统进行传承性的开发,而保护者则应当针对开发者的工作给出有效建议,以便开发工作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 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数量、空间分布、生存环境、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和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较为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在保障传承人基本生活和活态传承的基础上才考虑开发和利用。而且保护和利用应该注重对非遗文化的原生态的展示; 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园和创意文化产业园 (1)依托区内的工业历史厂房建筑,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园和创意文化产业园。 我区境内至今仍保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糖厂和水泥厂遗址,大部分厂房被荒废,如市头糖厂旧址、紫坭糖厂旧址等。如果能够协调收购这些硕果仅存的工业遗产,进行简单的修缮不但可以部分复原、展示工业遗产的技术流程,而且还可利用厂房空间建立番禺区民间艺术博物馆,将我区重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保护,作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陈列、展演、承传的基地,以求达到保护、传承、研究、合理利用和发展旅游于一体的效果。甚至还可参照北京798的模式,建立我区的创意文化产业园,为番禺的文化旅游增添新的亮丽的景点。 (2)为实现文物(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保护与利用,还可以选择各镇街的祠堂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利用祠堂场地,依托当地最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进行专题或综合展示,如各种民间舞蹈(鳌鱼舞、醒狮)的道具、潭山、凌边的乞巧工艺品、飘色的道具、各种出会的仪仗、广彩成品、灯芯草成品、香云纱(薯良布)成品、沙湾砖雕成品等;不仅如此,还要努力使这些静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起来。如沙湾飘色、广东音乐等定期展演,姜埋奶类等特色美食现场制作等,实行动态保护和集群开发,打造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最佳模式。 (3)建立一批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非物质文化产品重点生产基地,在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认真设计外观式样的基础上,科学开发内容独特、品质上乘的文化产品。通过深度开发把番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番禺文化精品,从而使番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3、以亚运会为契机,开发非遗特色旅游产品 借助亚运会在广州举行的契机,选择部分有特色的番禺非遗项目开发成系列旅游微缩工艺品,如醒狮、龙舟、飘色人物、北帝像、广彩、乞巧工艺品、鳌鱼、出会的仪仗等;可以选择在番禺的各大旅游景点,如莲花山、余荫山房、宝墨园(南粤苑)、长隆欢乐世界、大夫山森林公园、番禺博物馆、沙湾古镇(留耕堂)、大岭村、亚运村岭南水乡一条街、岭南印象园等处向国内外游客推介。 同时也可以选择在这些景区设立番禺特色饮食文化一条街,把番禺的姜埋奶、鱼皮角、双皮奶等小吃以及农产品集中售卖。 另外,在亚运之前,还可以做一些有关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小册子,其中包含一些图片,索引等,并且中英文对照。以这种形式来展示番禺的文化底蕴。 4、利用非遗资源继续深入开展进校园活动 积极培养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使年轻一代从小就了解、接触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方式以举办展览、故事会、现场展示、编写简易教材或文化读本等形式逐步推进,鼓励各镇街的学校把非遗引入校园,利用番禺的非遗资源编写系列乡土教科书(乡土读本)、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比较好的学校授予“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称号。 5、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利用大夫山的传说丰富大夫山森林公园的文化内涵。如建设系列主题雕塑,展示大夫山得名的传说;在山顶建造眺望广州古城的亭台楼阁,延续广州的风水文化景观意象。 在广州新城和南郊等新城区的规划中,在新建道路的命名、建设的造型、色调,社区雕塑建设方面尽量体现番禺的历史文化特色。如可以借鉴中山的经验,在南郊新城区的规划中,建设以番禺特色岭南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轴线带;预留建设用地规划建设“番禺广府民间文化博览园”把在城市拆迁过程中的祠堂和民居等古建筑构件或者迁移到该园,结合非遗实物进行系统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