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慈善事业是均衡财富分配、弱化收入两极分化的一种有效途径,慈善活动是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标志,慈善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内容。近年来,我区慈善事业、慈善活动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营造了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热心公益活动的氛围,弘扬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善举济兴的美德,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融洽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与文明。但目前我区的公益慈善事业与我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是慈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慈善文化还没有成为主流文化。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目前普通民众表现出来的慈善意识还是冲动型的。在突发灾难面前,在媒体高度关注的事件中,公民和企业往往慷慨解囊,但较少有日常的捐赠行为,这说明社会还未形成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围,公众的公益慈善意识还有待提高。在香港,经政府批准的“卖旗日”实际上成为当地的公益慈善捐助日,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筹得大量善款,而且还成为了当地特有的文化,这对加强我区慈善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是慈善募捐方式和手段单一,捐助渠道不畅通。由于思想观念和体制原因,造成目前公益慈善的募捐形式单调,缺乏创意,难以激发公众的热情与参与度,个别单位甚至还在用硬性摊派的行政手段募捐,容易引起民众的反感和抵触情绪。此外,目前主要慈善捐款多来自海外和企业,个人捐赠所占社会捐赠的比例较低,这与美国的善款70%以上来自民众的日常捐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慈善事业除了要发动企业家捐赠外,更要看到普通民众的热情和力量,营造人人参与慈善的氛围。 三是慈善信息不够透明,部分慈善组织公信力低。由于我国还没有关于慈善事业方面的统一立法,部分慈善组织的运作不公开,在开展扶贫慈善工作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规范之处,有的贫困乡镇结对帮扶的企业和个人络绎不绝,存在重复受赠现象,有的贫困对象却长期无人问津。 办法: 为了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提议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我区的公益慈善事业建设,积极完善慈善公益救助体系。具体做法包括: 1、是组织大型主题慈善活动,打造番禺慈善文化品牌。番禺区的生产总值、经济总量在广州市各区中居于前列,这是我区举办大型主题慈善活动的经济社会基础;追求理想、为社会进步奋斗不息的“星海精神”深深植根于番禺文化品质之中,这是我区举办大型主题慈善活动的人文精神底蕴。在物质保障和文化内涵的支撑下,以慈善项目和慈善救助活动为载体,每年定期举办大型主题慈善活动,弘扬慈善文化,是城市富裕与慈善精神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发和动员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弱势群体、困难群众奉献一片爱心,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进步。 在活动模式方面,我区的慈善文化活动应以“民间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组织监督”为主要模式。慈善事业是民间事业,由民间主导才能焕发持续的生命力。民间组织进行慈善事业,完全是依靠民众的自愿,这回归慈善自愿的本质;民间组织进行慈善,体现社会事务社会自己处理,使得募集善款更具亲和力;民间组织进行慈善事务,一方面受着政府的监管,一方面也受到社会舆论和媒体强有力的监督。我区举办大型主题慈善活动,要紧紧依靠政府的推动,把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发挥慈善组织的内在优势,推动慈善事业快速发展。 在活动形式方面,应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慈善理念,办出特色,办出成效。香港的“公益金万人行”活动将慈善活动与健身活动相结合,避免了募捐形式的机械化,令参与者不断产生新鲜感,历久不衰;广东中山市的慈善万人行活动通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带来了诸多形式上的创新,也逐步形成中山特有的文化现象。建议我区大型主题慈善活动以番禺特色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充分融入飘色、舞龙、醒狮等当地民俗文化元素和莲花山佛教文化元素,有效地将我区的民俗文化、体育文化、宗教慈善文化与“星海精神”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慈善文化品牌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在实践中丰富和提升我区“星海精神”的历史内涵。除了发动成年公民积极参与,还要积极组织青少年投身到活动中,重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慈善教育,让未来的社会主人从小树立公民社会的参与意识。 此外,在宣传理念上应积极倡导“公益营销”,把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利用公益平台推动企业“品牌”的发展,使企业参与慈善事业视为一项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社会投资。广东中山市的慈善万人行活动中,每年捐款的个业均组织了方队参加游行,向观看者展示自己的企业文化。这一特殊的制度设计成功吸引众多企业参与慈善活动,值得我区借鉴与学习。 2、是开展慈善奖项评选表彰活动,打造“文明番禺”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由于慈善事业是一项特殊的事业,不可能像其他领域一样对有贡献者给予优厚的物质奖励,但是可以通过精神的褒奖从道德上给予肯定,提高捐赠者社会地位,营造“大慈善”社会。通过表彰和宣传热心慈善事业、积极宣传慈善理念、以自身行为感召社会、为慈善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给慈善企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树立道德品牌和道德认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不断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和潜能,挖掘社会慈善资源,使慈善活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是健全慈善信息发布渠道,提高慈善救助透明度。在全区范围内建立慈善电子信息档案库,打造我区社会救助信息化数据网络平台,通过统一渠道向公众发布慈善机构实施救助项目、救助审批程序和求助对象信息,使慈善捐款来去透明,公信度显著提高,从而避免重复资助现象,使有限的慈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有助于提高慈善事业的公平、公正、公开,让广大捐赠者、受助者充分了解慈善动态,让更多的爱心人士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慈善事业,让急需帮助的困难群众了解受助渠道及时得到帮助。 4、是加强慈善宣传,提升公民的慈善意识。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现代慈善理念、慈善意识和慈善价值,增强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慈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广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通过对慈善文化的集中宣传,鼓励慈善行为,加深公众对公益和慈善的了解,进一步更新观念,将过去传统的“慈善是富人对穷人的施舍”的观念转变为“慈善是全社会的平等互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