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关于在大学城建设多样化住房的教师新村以适应进一步科学发展的建议 |
问题内容: | 内容: 近年来,在省、市、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下,大学城开发建设了一批商品房。然而,这些商品房房价过高,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无力购买,长此以往,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富人区”,必须从大学城长远和科学发展出发,采取建设多种模式住房的方法,构建大学城科学的人居结构和环境。为此,建议:1.调整大学城整体规划,在各高校内建设教师住房;2.划出岛外附近部分区域建设教师新村。理由如下: 一、是大学城文化氛围建设的需要。商品房推出后,价格过高,大学城无疑成为了新一个“富人区”,老师们,尤其是收入较低的年轻老师(包括需要与学生密切联系的辅导员)被摒弃在了大学城外,文化氛围会相对削弱。这与大学城要建设成为广东、广州重要的文化名片的理想,是大相径庭的。 二、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目前,大学城本身与社会有一定脱节。到了晚上或是寒暑假,大学城里几乎全部是学生。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不利于安全稳定,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学生安全的保障,不利于开展科研实验。要建设成目标20万学生的大学城,教师的住宿问题刻不容缓。 三、是盘活教学、科研资源的需要。广州大学城按照“四个一流”的标准进行建设,即一流的规划、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建设、一流的质量。目前,拥有“四个一流”的教学与科研资源,因为缺少老师的维护、指导和使用,利用率却并不“一流”。尤其是节假日,许多资源处于闲置,造成很大浪费。 四、是教育教学本身的需要。教师每天疲于交通,花在路途上的时间多则达到两个多小时,精力受损,教育教学受到影响。 五、是改善交通和保护环境的需要。老师们城里城外,疲于奔波,增加碳排量和交通成本,不利于环保。 六、是解决年轻教师的后顾之忧。 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及区相关部门和领导,派员调研查看,在大学城内建设多样化模式的教师新村,用于教师居住。 |
问题答复: | 黄紫华代表: 您提出的区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代表建议第89号《关于在大学城建设多样化住房的教师新村以适应进一步科学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大学城各高校教职员工为大学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解决大学城各高校教职员工就近居住问题迫在眉睫。参考您提出的建议,我们积极向市政府反映,市政府在充分尊重大学城进驻高校意愿的基础上,已经制定了满足大学城教师就近居住需要的一揽子方案:1、对于已经享受过房改实物分配或已购买商品住房的大学城教师,规划建设教师公寓,并通过租赁方式来解决其就近居住问题。教师公寓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来解决:第一,考虑允许各进驻高校在大学城生活居住区,投资建设教师公寓。根据大学城各高校区规划确定的师生住宅建设总量,可满足15万师生的居住需要。第二,结合大学城4条保留村“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约1万套的教师公寓,拟通过市场化团租、团购方式来满足进驻高校教师的就近居住需要。目前,4个保留村“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案已经稳定,土地详查工作已经完成,但清拆工作难度较大,相关部门正加紧做好相关工作。2、对于尚未购房且符合我市限价房收入条件的大学城教师,拟在大学城附近规划建设限价房来解决其就近居住问题。市政府已在大学城临近的华南新城板块实施了限价房用地的储备工作,有针对性地重点满足首次置业的大学城教师的住房需求。3、积极推进大学教师的住房货币分配改革,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货币补贴标准,支持大学教师的合理住房消费。4、在大学城中心区、南岸区已公开出让11宗商品住宅用地,可提供商品住宅约5000套,以满足大学城教师通过商品住宅市场来解决居住问题的需要。 对于您提出划出岛外附近部分区域建设教师新村的建议,我们已积极向市政府反映,建议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考虑。您所关心的大学城高校教师就近居住的问题,一直以来也是属地政府始终关注、忧虑的问题,我们和您以及大学城各高校广大教师一样,迫切希望该问题及早得到妥善地解决,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懈努力。 非常感谢您对大学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